三姓家奴不仅有一个吕布,北宋还有一个郭药师

Posted 药师

篇首语:学者之所以是学者,不是因为他博学,而是因为他一直保有求知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姓家奴不仅有一个吕布,北宋还有一个郭药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姓家奴不仅有一个吕布,北宋还有一个郭药师

三姓家奴是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典故,特指吕布。意在讽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的人。这句贬损人的话,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的杜撰素材。史实典籍中,并无关于吕布"三姓家奴"一说,系民间传说过程中杜撰而成,是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忠、义、孝"的反面体现之一。 郭药师,渤海铁州人,其先世、生年都不详。辽天祚帝天庆六年(1116),渤海人高永昌杀辽东京留守萧保先,自称大元国皇帝,改元应顺,占领了辽东50余州。天祚帝派宰相张琳讨伐,在沈州为支援高永昌的女真兵所败。于是天祚帝授燕王耶律淳为都元帅,招募辽东饥民,取报怨于女真之意,谓之"怨军",分为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干营、显营、干显大营、岩州营共八营28000人,郭药师就是其中的一位首领。 怨军成立后,非但作战不利,而且接连发生叛乱。保大元年(1121),东南路怨军将领董小丑因为征讨利州叛乱不利被处死,于是其手下罗青汉、董仲孙等率怨军作乱。辽都统耶律余睹、萧干率兵平叛。郭药师等人杀了罗青汉数人,接受招安。辽从中选出2000人编为四营,任命郭药师、张令徽、刘舜仁、甄五臣各自统领。剩下6000人分送各路为禁军。为了彻底解决怨军的问题,耶律余睹向萧干建议:"前年两营叛,劫掠乾州,已从招安;今岁全军复叛,而攻锦州。苟我军不来,城破,则数万居民被害。所谓怨军,未能报怨于金人,而屡怨叛于我家。今若乘其解甲,遣兵掩杀净尽,则永诀后患。"但萧干不同意,认为"亦有忠义为一时胁从者,岂可尽诛杀之?"郭药师等得以保全性命。于此,郭药师性善多变,反复无常的特点已初露端倪。而怨军也确如耶律余睹所说,成了辽的后患。 保大二年(1122)三月在金兵的进攻下,天祚帝逃奔夹山,耶律淳留守南京,改元建福,史称北辽。耶律淳改怨军为常胜军。因"药师年少壮,貌颇伟岸,而沈毅果敢,以威武御众,人多附之。初以武勇四军荐授殿直,从征女真,积前后功",故升郭药师为都管押常胜军、涿州留守。四月,宋以太师领枢密院事童贯为陕西、河东、河北路宣抚使率兵10万进攻北辽政权。由于徽宗的牵制及宋将的无能,宋杨可世部及辛兴宗部先后为北辽耶律大石、萧干所败,"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籍不可胜记"。六月,耶律淳病死,其妻萧普贤女为皇太后称制,北枢密使萧干专政。七月,宋以刘延庆为都统制,率军20万再次向北辽用兵。这时,北辽政权已内外交困,此前太尉李处温父子潜通童贯被处死,而"当燕王僭号之初,汉军多而番军少,萧干建议籍东、西奚二千余人及内外南北大王、乙室王、皮室猛拽剌司"。已对汉人不再信任。至此,萧后和萧干等人惟恐汉人尤其是常胜军为变,"将谋之"。郭药师急召所部,鼓动他们投宋。于是"万口喧呼,无不响应,遂囚监军萧余庆等,乃遣团练使赵鹤寿帅精兵八千,铁骑五百,一州四县奉使来降"。郭药师的降宋,使北辽失去了一支重要武装。经文武百官的商议,萧后迫不得已向宋、金同时奉表称臣,以维持苟延残喘的局面。 郭药师降宋之时,上了一道极富感情的降表。他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宋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同时说自己本来对辽忠心耿耿,但萧后却报之以怨,降宋实在迫不得已。由于郭药师对辽情况的熟识及他拥有常胜军这样一支重要武装,故宋任命他为恩州观察使并依旧知涿州诸军事。同降的常胜军首领张令徽、刘舜仁、甄五臣、赵鹤寿等也各升迁以抚之,隶属于刘延庆部。 接到北辽的降表后,徽宗以为收复燕京在即,迫不及待地改燕京名为燕山府,并促令刘延庆从速进军。刘延庆采纳了郭药师的意见:趁萧干的主力在前线,以轻骑突袭燕京,必能得到城内汉人的响应,燕京必取。于是命郭药师率常胜军千人为先锋,杨可世、高世宣等随后。药师部将甄五臣率了解燕京情况的常胜军50人夹杂在入城的城郊居民中夺取迎春门,大军继入,燕京7个城门分别派将领2人率兵200守之。这时似乎燕京归宋必矣。但在这关键时刻,宋将非但未安抚城中百姓,反而下达了一条错误命令:尽杀城中契丹、奚人。并且宋兵纪律紊乱,到处酗酒抢劫,引起了强烈反抗,而萧后也命令萧干火速回援。这样,宋军苦战三昼夜,外无援兵,仅郭药师、杨可世及数百士兵侥幸得脱,高世宣等大部将士战死城内。这次奇袭燕京,郭药师的计谋不可谓不高,但是由于宋兵的纪律紊乱,错误的民族政策,将领之间重重矛盾及主将刘延庆的懦弱无能,致使功败垂成,收复燕京成为泡影。随即刘延庆烧营自溃,辽军进击,宋兵大败。至此,宋的两次攻燕之役都告失败。 尽管战争失败,但宋徽宗仍对郭药师恩宠有加,"进安远军承宣使,十二月,拜武泰军节度使。(宣和)五年(1123)正月,加检校少保,同知燕山府。"六月,召其入朝,赐给宅第姬妾,又在后苑延春殿亲自召见,"药师拜廷下,泣言:\'臣在虏,闻赵皇如在天上,不谓今日得望龙颜。\'帝深褒称之,委以守燕,对曰:\'愿效死。\'又令取天祚以绝燕人之望,变色而言曰:\'天祚,臣故主也,国破出走,臣是以降。陛下使臣毕命他所,不敢辞,若使反故主,非所以事陛下,愿以付他人。\'因涕泣如雨。"郭药师的这番表演,深得徽宗赞赏,赐给他两个金盆及一件御珠袍,并官加检校太傅。宣和五年(1123)三月,依照原宋金"海上之盟"的规定,金向宋交割燕京及附近六州,金依据原约"将松亭、榆关外民户归国数内,索取常胜军帅郭药师等八千余户,元系辽东人也"。而宋认为将燕人代替常胜军归金,则不但常胜军可以保留,而且又得到了燕人的土地田产,用来供养常胜军,不用国家再出钱粮,可谓一举两得。 郭药师任职同知燕山府期间,自恃徽宗恩宠有加,为所欲为,飞扬跋扈。而知府王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凡是郭药师所要的兵械甲杖马匹,朝廷都尽量供给。他派部下到宋境内的各州做生意,赚取钱财。又召集天祚帝的工匠制造各种珍奇之物结交权贵。这时常胜军已有5万之众,而乡兵号称30万。但郭药师及其部下都不改"左衽",即仍穿辽服,而不着宋装。当时人将其与安禄山相比。 郭药师虽然难以羁致,但也为宋立下了一些战功。燕京被金兵攻破后,萧干自号大奚国神圣皇帝,改元天阜。宋宣和五年(1123)六月,萧干因缺粮率兵出卢龙岭,攻破景州。又败常胜军张令徽、刘舜仁部于石门镇,攻陷蓟州。当时形势十分危急,童贯从京师移文严厉斥责王安中和郭药师。七月,郭药师与萧干战于腰铺,大败萧干,乘胜追击过卢龙岭,杀伤过半。萧干为其部下白得歌所杀,首级被献于宋。八月,郭药师又败萧干部下夔离不于峰山,生擒阿鲁太师,得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尊号宝检及涂金印,解除了辽残余势力对宋的威胁。 宋金的"海上之盟"只是基于夹攻辽的短暂同盟,一旦辽亡,宋金直接交界,战争也就不可避免。金天会三年(1125,宋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兵分东西两路攻宋,东路军以完颜宗望(斡离不)为南京路都统,自南京入燕山,连陷檀、蓟州。郭药师率常胜军在白河与金军相遇。"药师之兵戈甲鲜明,步伍整肃,金人初见亦惧。斡离不乃东向望日而拜,号令诸部而进。药师鏖战三十余里,金人已北,张令徽等先自遁,金人力追之"。张令徽等的逃跑,导致常胜军的全面溃败,而燕京也就守不住了。郭药师与宋知燕山府蔡靖商议投降,蔡靖不愿,于是郭药师扣押了蔡靖及转运使吕颐浩等,向宗望投降。金兵入燕京。消息传到宋廷之后,"帝犹密其事,议封为燕王割地与之,使世守,而已无及"。在当时纷乱的局势中,郭药师不顾宋对他的浩荡之恩,而又一次选择了变,由宋之"厉阶"而成为金之"功臣"。 郭药师降金后,"太宗以药师为燕京留守,给以金牌,赐姓完颜氏。从宗望伐宋,凡宋事虚实,药师尽知之"。由于郭药师对宋情况的了解,因此宗望由燕京南下攻宋,令郭药师率1000骑兵为先锋。药师辞以兵少,金人又给其1000骑兵,并且命令他所过州县不得擅自诛杀。后徽宗禅位于钦宗的消息传到了宗望营中,宗望惟恐宋朝有所准备而想退师。"郭药师曰南朝未必有备,言汴京富庶及宫禁中事非燕山之比,令太子郎君兵行神速,可乘此破竹之势,急趋大河,将士必破胜,可不战而还。苟闻有备,耀兵河北,虎视南朝,以示国威,归之未晚"。这样,宗望听从了他的建议,而长驱直下。金天会四年正月七日,宗望所部到达汴京,由郭药师引导,驻于城西北的牟驼岗。此前,郭药师曾在牟驼岗打过球,知道宋的天驷监在此有马二万匹,饲料山积,于是引导宗望尽取之。金兵攻汴京不能下,与宋议和,金"诘索宫省与邀取宝器服玩,皆药师导之也"。这样,郭药师为金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金退兵后,宗望却找借口夺取了郭药师的常胜军。 其后郭药师的经历,《宋史》、《金史》本传都未记载,在《大金国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中可找到蛛丝马迹。金天会十年(1132)秋,时为平州守的郭药师不知因何原因下元帅府狱,不久获释,但其家产尽为左副元帅完颜宗翰所得。对此,《大金国志》作者有一段评论十分恰当:"大金虽以权宜用之,其心岂不疑之哉?始夺其常胜军并器甲鞍马散之,继夺其家财没入之,药师得不死幸矣。"从此,郭药师就不见载于史籍了。 《金史》讲:「 ”郭药师以一人之身而仕三朝,反复无常,屡屡为变,对三个朝代的兴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谓时代的特殊产物。”

相关参考

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_吕布三姓家奴

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_吕布三姓家奴  这是一句贬损人的话,典出《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三姓家奴”意在讽刺他反复无常。  吕布本姓吕,曾为丁原帐下效力,丁原待他不薄,倚为股肱。后董卓派人劝降,以赤兔宝马,

为什么说吕布是“三姓家奴”

为什么说吕布是“三姓家奴”?  《三国演义》中,吕布被骂为“三姓家奴”,请问是哪三姓?由来是什么?  这是一句贬损人的话,典出《三国演义》中的吕布。  

“三姓家奴”吕布为何极受日本人追捧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在中国人心目中真心不怎么样,因为他有勇无谋,忘恩负义,先叛丁原再叛董卓,游走四方反复无常,最后众叛亲离,身死名裂,给张翼德一句三姓家奴骂得结结实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点评道:吕布有虎

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_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

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三姓家奴是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典故,特指吕布,意在讽刺他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后常用来表示以身侍贼,不忠不义之人。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吕布本身

比“三姓家奴”吕布更“强大”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提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而吕布的部下却说他“反复难养”(同上书・裴注引《魏书》),前者说他有信义,后

他比吕布背叛主子的次数还多,为何却还敢骂吕布为“三姓家奴”?

他比吕布背叛主子的次数还多,为何却还敢骂吕布为“三姓家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吕布是何人?吕布身为三国第一猛将,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但却是个狼子野心的人,刘备骂他“三姓家奴”

吕布为什么被称为三姓家奴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最开始的时候是丁原的义子,后来被董卓用赤兔马引诱杀了义父丁原,杀了丁原后吕布又认了董卓为义父,但是后来又被王允以美女为诱饵杀死了自己的第二个义父董卓,有此,吕布“三姓家奴”的形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 是三姓家奴还是直爽男儿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如果说演义把“奸绝”曹操的残暴奸诈与刘备的宽仁信义放在一起对比的话,那么关羽和吕布,就是“义绝”和“三姓家

同样数次换主,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他却成为初唐四大名将之一

同样数次换主,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他却成为初唐四大名将之一隋朝末年,杨广倒行逆施,天下揭竿而起,群雄逐鹿中原,但最后,太原李渊脱颖而出,一统八荒,建立了大唐王朝。当然,李氏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除了李渊

吕布效力3人被骂“三姓家奴”,而他一生效力6个主子,却被说成忠臣

  中国古代君王对臣子的不二之心,要求非常高。如果谁敢对自己的主子有恻隐之心,那么别说他不会有前途,可能连性命都不保。不过话不能说的太满,历史上就有个奇才,他一生中效力了六个主子,却被世人说为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