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究竟是耻辱还是智策

Posted 太子

篇首语: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澶渊之盟究竟是耻辱还是智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澶渊之盟究竟是耻辱还是智策

宋朝的每一位皇帝,好像都有自己的特色。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生,行事风格比较粗犷,与大臣议事一言不合就喜欢动手。宋太宗赵光义一心想成为千古明君,最后却落得个褒贬不一的下场。对于宋朝第三位皇帝赵恒来说,他的特色也很鲜明。有人开玩笑说赵恒是宋朝最怂的皇帝。其实这是个非常片面的评价,而且我们不能用怂这个词语来描述一个帝王,那样显得太不严肃。赵恒一辈子没做几件事,但是每件事对后世的影响都非常深远。他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期又去泰山封禅,这两件事,应该算是他一辈子最大的两件事。后人对澶渊之盟和宋真宗的评价一直都是褒贬不一,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皇帝呢? 宋真宗是宋太宗的三儿子,宋太宗去世后,他继位称帝。宋真宗的性格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显示出来了。宋真宗曾兼任开封府尹,这是历来的习惯,如此太子便不会疏于政事,算是实习阶段。开封府的事务纷杂,但是赵恒却处理的井井有条,对于有争议的诉讼,他一定会拿捏轻重,所以开封的监狱一度非常清闲。按照规矩,太子上朝时,位置应该在宰相之上,但是赵恒一直都对群臣礼让有加,看到辅导自己的宾客,太子每次都迎来送往,态度极其恭敬。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赵恒其实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他礼贤下士,开明公正,所以才会把开封府的事物处理的井井有条。 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政变后,宋真宗在宰相的帮助下,保住了自己的皇位。他登基之初,广开言路,任用贤臣,注意节俭,减免赋税。这几个字现在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简单,但是要一个君主做到这样,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需要极高的自律性和宽广的胸襟才可以。在宋真宗的治理下,宋朝一步一步的走向繁荣。有多繁荣呢?风调雨顺之时,宋真宗时代政府一年的税收,是唐朝一年的七倍。要知道,当时的宋朝刚刚经历过三次失败的北伐,边境的战争不断,四川还有叛乱,在这种情况下,能达到如此光景,不得不说,此时的宋真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如果宋朝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但是命运总不会那么顺利的。宋真宗登基后的第一次危机,来自于契丹,也就是大辽。当时北宋和大辽已经前前后后打了近二十年,不管是大辽还是大宋,其实都已经厌倦了。大辽军队在萧太后的带领下,气势汹汹的朝宋朝奔来,这不是以往的小打小闹,这是御驾亲征的决战。 此时的宋真宗,却表现得很犹豫。朝中大臣主张迁都南京,只有少数以寇准为首的大臣主张与辽军决战。最后关头,宋真宗听取了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准备与辽军决一死战。但是到了澶州城,宋真宗一度变现的非常害怕,最后在寇准的鼓舞下,才走向城楼鼓舞士气,最后宋军与辽军难分上下,签订了颇具争议的澶渊之盟。 很多人就是因为宋真宗这一举动,认为他是昏庸无能的胆小鬼。这种评价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宋真宗是个人,是个真实的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害怕。人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逃避。宋真宗只是表现出一个人的正常反应,他并没有迁都,也没有逃跑,在寇准的鼓励下,他御驾亲征,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曾说过如果十日之内不能战胜辽军,他便会立下太子。最后签订的澶渊之盟,虽然以宋朝向辽国缴纳岁币为结果,看似屈辱,实则是一个明智之举。宋朝的军队力量薄弱是众所周知的,当时的宋朝根本不可能战胜辽军,拖拖拉拉打下去,只会是鱼死网破。而宋朝向辽国缴纳的岁币,不足边疆军队的百分之一,换来的却是两国近一个世纪的和平。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汉武帝或者明成祖,历史上大多数的皇帝,都是普通的人,他们要从整个国家的大局考虑,而不是单纯的考虑一个方面,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也不能单纯的用一件事情来评价。 宋真宗继位初期,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明君,他体谅百姓,任人唯贤,把千疮百孔的宋朝带上了正轨,但是他对待辽国的态度,的确是软弱了一些,但是他并没有投降,也没有迁都,相反的,他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限度的和平。这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对于宋朝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只是国家军事薄弱,不能一雪前耻罢了。 但是到了后期,他的所做作为就不尽人意了,所以我只能说,这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前半生是一个明君,但是他的后半生,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以上就是今天的「 ”中华五千年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多多交流,我们下期再会。

相关参考

历史的转折点澶渊之盟

一、“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转折点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

澶渊之盟功劳不亚于寇准,带动高家在两宋长盛不衰

在北宋历史上,澶州之盟是一个大事件。通过澶渊之盟,宋与辽缔结和约,结束了两国间长期的战争状态,给双方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在论叙澶渊之盟功臣的时候,人们总是首先会想起名相寇准、王旦等文臣的名字,而武将却

澶渊之盟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澶渊之盟的签订有什么意义?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北宋建立后,为了解决契丹的威胁,在宋太宗时期发动过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但均已失败告终。河北天险丢失,而都城又在一马平川的河南,北

澶渊之盟正式结束了安史之乱,期间华夏有哪些改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澶渊之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安史之乱,被称为我国整个帝制时代的转折点。从此,中原王朝在地方叛乱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内部整顿,已无暇顾及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而这一漫长的转身至澶渊

和平曙光――望都会战及澶渊之盟

宋辽战争再掀高潮,调兵遣将打得不亦乐乎,瀛莫之战辽军稍占优势,而威虏军一役宋军却扬眉吐气。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辽国南京统军使萧达凛和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统领数万精锐,沿长城口一带再度大规模入侵,杀

宋辽澶渊之盟,真是北宋违约在先吗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公元1004年,澶州城外宋辽两国的一场大战,决定了两国未来百余年命运。宋真宗赵恒亲征澶州,宋军士气大振「”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而此时的萧太后已是强弩之末。在宋

宋军占据绝对优势,为何还要跟辽国签订《澶渊之盟》

宋真宗登基的第七年,即公元1004年,始终不消停的辽军,再一次侵扰大宋边关。这次跟以前不同,辽军不仅人数众多,且由太后和皇帝亲自带队,整容不可谓不豪华。敌军来势凶猛,定州很快失守,紧接着镇守云州的将领

澶渊之盟后的宋真宗为什么渐渐疏远寇准

1004年,辽圣宗奉了萧太后大举攻打中国,深入内地。搅得人心惶骇,都想避乱。宋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但是群臣给到的对策中除了逃只金陵,就是躲避到成都。当轮到宰相寇准发言时,寇准道:臣要把献策避地的人

澶州之战,宋朝明明打赢了,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北宋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国萧太后以收复五代时期被周世宗所占领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为名,与辽圣宗一同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宋。宋真宗收到前线的告急文书后,召集宰辅群臣商议对策。宰相寇准建议天子亲

天平之上最后的砝码——为何扭转了战局,宋朝却选择了澶渊之盟

导语:澶州之战应该是除了宋初北伐之外,最有希望全歼辽军,反败为胜消灭辽朝的的机会了。在澶州阻击战中,整个帝国北方防线的部队都参与了进去。虽然前期节节败退,却在后期稳住阵脚反败为胜,甚至射死了辽朝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