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发明想救治百姓 饺子原本竟是治病良药
Posted 张仲景
篇首语: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张仲景发明想救治百姓 饺子原本竟是治病良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仲景发明想救治百姓 饺子原本竟是治病良药
饺子在宋代以前叫“角子”或“水角儿”,元代称“扁食”,明代以后普遍称饺子。饺子寓新旧交替之意,又因其形状像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所以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其实饺子本来是一味治病的良药,其起源还与“医圣”张仲景有关。
张仲景发明“饺子”救治百姓张仲景是南阳人,生活在东汉末年,他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端坐于大堂之上为民治病。张仲景此举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作“坐堂先生”,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
张仲景后来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回乡,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季节,他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到除夕期间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食百姓。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饺子的历史演变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广泛,并且把它固定下来。这种习俗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就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每天开始是子时,子时就相当于今天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这个时间,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时候,就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岁的更替,中国人称它为“交子”。
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那么在这个时候吃饺子,饺子和“交子”正好是谐音,而且饺子还有丰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义,所以中国人慢慢形成,在春节、在大年初一、在交子时刻,吃饺子的习俗。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在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中。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相关参考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年年过是自然的事,可为何饺子也要年年吃呢?去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探究探究,看看史料和民间传说对饺子的来历是如何说的。饺子渊源流传最广的两种说法为“张仲景说”和“李世民说”。“水饺耳
张仲景是一个喜欢给人看病的官老爷,他的大堂不像别的大堂一样难进,反而初一十五门庭若市。东汉末年的战乱横行,疫病横生,许多百姓生了病之后因为不能及时医治导致最后病情恶化,只能等死,张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十分
张仲景是一个喜欢给人看病的官老爷,他的大堂不像别的大堂一样难进,反而初一十五门庭若市。东汉末年的战乱横行,疫病横生,许多百姓生了病之后因为不能及时医治导致最后病情恶化,只能等死,张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十分
相传饺子是张仲景为了百姓不受冻伤之苦,用面皮包裹药材分发给百姓,因为形状像饺子,所以叫饺耳。据说吃了饺耳喝了汤之后,身体就会不惧寒冷,能够安稳过冬了。张仲景在长沙任职已满告老还乡,正值大雪纷飞的时候,
相传饺子是张仲景为了百姓不受冻伤之苦,用面皮包裹药材分发给百姓,因为形状像饺子,所以叫饺耳。据说吃了饺耳喝了汤之后,身体就会不惧寒冷,能够安稳过冬了。张仲景在长沙任职已满告老还乡,正值大雪纷飞的时候,
在东汉末年一共出过三位绝世神医,他们当中最出名的就是被曹操所杀的华佗,另外的两位则分别是有着起死回生术的董奉和《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他们三位被合称为“建安三神医”。
饺子的来历-饺子的来历和谁有关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冬至传统习俗追溯: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故事。12月22日是2014年冬至,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冬至一定要吃饺子,防止耳朵冻,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为
茯苓甘草湯,出自漢張仲景的《傷寒論》,用於治療傷寒汗出而不渴,或厥而心下悸的方劑,在《傷寒論》中關於此方證的表述有兩條《傷寒論》第73條說:「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导语:历史上有很多神医,比如救死扶伤的扁鹊,比如张仲景,做官不仅能治理百姓,辞官更能治病救人,写书传世,著名的《伤寒论》一书就是张仲景写出来的。还有孙思邈,被人称为药王,不论什么病在他手上都能药到病除
张仲景医学手段高明,不仅仅体现在是六论辩经,还有一些救助手段的发明,其中就包括现在广为熟知的人工呼吸。它并不是从国外流传过来的,而是中国古老的医学手段,只不过由于封建社会礼数制约,导致这项技术失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