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笔下的仙境 ”桃花源”,其实是残酷历史中的温情镜像

Posted 陶渊明

篇首语: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陶渊明笔下的仙境 ”桃花源”,其实是残酷历史中的温情镜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陶渊明笔下的仙境 ”桃花源”,其实是残酷历史中的温情镜像

引言: 中学时代,我们都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历代文人到我们,桃花源都是我们心向往之的人间仙境。但桃花源实际上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型。随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桃花源记》版画) 一、「 ”桃花源”与坞壁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捕鱼的武陵人偶然间通过一个山隘,进入一个秘境。这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里面的人仿佛过着上古时期人民一般的生活。当武陵人问及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回答说自己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在陶渊明的笔下,这里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隔很远的地方。很多人认为桃花源是他心中的一个理想世界。但实际上,桃花源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存在的真实反映。 (国画 桃花源) 早在秦汉时期,形成了乡、亭、里等基层组织,但是这些组织军事能力有限,无法在动乱时期保护百姓。而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宗族观念和聚族而居的传统,使他们在战乱年代有所依靠。每逢兵灾,百姓都会在乡里大族的组织和带领下,寻找出路。有的大族会举族选择一个实力强大的军事势力作靠山,如曹操的著名战将李典、许褚都是举族投奔曹操政权。有的大族则会举族逃往山林或地势险要的地方,据陷而守。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引起全国性的战争,南阳大族樊氏就在族长樊宏的带领下「 ”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这些选择据险而守的族群所处之地,史书称之为「 ”坞壁”。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对其解释为:「 ”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未有朝命,故自为坞主”。 二、坞壁的结构 兵荒马乱,盗贼四起,国家的法令制度在战乱中崩溃,人民的生命安全与生活秩序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坞壁内部均会制定一套实用的规则,将坞壁内部的流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齐心协力、且战且耕的坚强组织。首先,坞壁最为强调的就是儒家的宗法观念,《宋书·王懿传》记载: 「 ”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里所容。”坞壁不能拒绝远来投奔的流民,尤其是同姓同族之人,否则就会被斥责为「 ”不义”,不为整个大环境所容。故坞壁一般以宗法关系为纽带,以乡里大族中有威望、人人信服的豪杰作为首领,以该族的宗族和宾客作为核心,并且极力招纳当地有名气的士人和武士,基层则为乡里百姓和各地来投奔的流民。坞壁主与基层流民的关系,除了冷酷的阶级关系,还笼罩了一层儒家宗法和乡里人情影响下产生的义气关系。 (与坞壁性质相同的 土楼) 坞壁内部的乡规民约往往也围绕儒家思想而展开,汉末田畴所立坞壁就规定:「 ”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又制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北边翕然服其威信”。在坞壁内部,往往有等同于法律的乡约,犯罪会受到处罚,存在各种程度的刑罚。同时,坞壁内部也会开设学校实施教育功能,同时对于传统儒家婚丧嫁娶之礼也十分重视。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尊老爱幼必然在坞壁内得以践行,所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坞壁内基层有邑里这样的基层群众组织,选举贤人进行基层管理,指挥生产和劳作。 (西欧中世纪庄园) 在过去一个时期里,人们往往过于强调坞壁的阶级性,认为坞壁是豪强压迫自耕农的冷酷场所。实际上,坞壁是战乱年代流民自治的组织,坞壁里固然存在阶级关系,但它也不像欧洲中世纪贵族统治的封建庄园,农民是贵族的奴隶与仆人。在坞壁之下,儒家传统的宗族观念发挥很大作用,大族要规划生产与军事组织,同时还需同外部势力做好外交协调工作。大族肩负起保护小家庭的重任,小家庭自然也要为坞壁承担生产和军事义务。同时,小家庭是自愿加入坞壁的,因为在战争年代,个体只有依靠群体力量才能保全。 三、坞壁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陷入了持续的战乱泥沼。尤其西晋末年,五胡入华,汉族政权面临着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外族入侵,晋室被迫南迁到江左。不同于以往争雄的战争短期可以结束,北方地区则陷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中。在狼烟四起、异族杀戮成习的环境里,百姓更是命如草芥。有的大族率领族众随晋室南迁,有的则大族则举族迁入山泽,建立坞壁。普通百姓往往会选择追随当地大族以求生存。《晋纪》记载:「 ”永嘉大乱,中夏残荒,堡壁大帅,数不盈册,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可知西晋亡后,中原遍地坞壁。 (影视剧 强宗) 胡族统治者占领中原地区之后,摆在面前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遍地林立的坞壁,而坞壁大多对于晋室有很强的留恋感。东晋名将祖逖因闻鸡起舞的事迹而广为人知,他曾率军北伐,在黄河南部的坞壁支持下,「 ”黄河以南尽为晋土”。但由于东晋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南北实力差距,北伐很快失败。所以影响胡族统治的坞壁,面临着重大危机。后赵君主石勒曾把主要精力放在消灭坞壁上,二三十年间消灭了中原数十个大型坞壁。后来,双方选择了妥协,胡族政权承认坞壁的存在,对其坞主封以官爵加以笼络;坞壁则要服从于政权,向政权交纳赋税。 北方乱局在经历数轮的整合后,被北魏统一。北魏初期采取强制迁徙坞壁人口的措施,损害了坞壁内汉族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坞壁联合反抗。所以北魏政权为取得坞壁的支持,不得不采用前代胡族政权的策略,命坞主以宗主的名义督护地方,即著名的得「 ”宗主督护制”。直到北魏孝文帝时,国家长久稳定,才有实力对坞壁下手,将宗主督护制改为中央在基层设置官吏的三长制。 文史君说: 陶渊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而诗中歌颂的主人公正是汉末的大坞壁主田畴,陶渊明所推崇的的「 ”节义”,正是田畴在坞壁内实施的不分彼此、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措施。加之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年,在当时民族对立与夷夏之防民族观念影响下,此时北方汉族士人主导的坞壁,他定不陌生。虽说经过了文学的美化,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桃花源记》中找到一点坞壁的影子。 参考文献: 赵克尧:《论魏晋南北朝的坞壁》,《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赵克尧、许道勋:《「 ”桃花源记与诗”与历史实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韩升:《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相关参考

桃花源在哪里

常德桃花源桃花源在哪?现在的江南之地,有很多以桃花源命名的地方,其中最受关注的、也最有可能是真正桃花源的所在地有三处:一是武陵桃花源;二是常德桃花源;三是歙县桃花源。桃花源在哪?武陵桃花源说持这种观点

孙承宗渔家创作的历史背景

大凡诗人画家总爱把渔家生活想象成悠闲恬适,充溢着闲情逸致。因而,在失意于官场仕途,倦怠于羁旅行役时,也总把渔船钓竿,湖波江浪作为寄情的物象,柳荫船蓬即成了休憩避难的桃花源。在他们笔下,日月晨昏的渔夫生

《桃花源記》這個故事是鬼故事嗎

在世界文學歷史上,塑造一個不存在的理想國是常見的題材。而這個理想國給人們帶來嚮往的同時都會給你一種鬼氣森森的傳奇色彩,可謂是厭世文學的特色,《桃花源記》自然也在此列。再比如英國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

陶渊明为什么要辞掉官职,选择风景秀丽的地方,来隐居

相信现在很多人在工作压力大,或者受到外界受影响的时候,更多的是让心灵得到放松,就要选择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还做个长途的旅行,其实这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通过这样可以让心情变得平静。在我国封建的历史上

《桃花源記》並非虛構,真的有漢朝人,兩千多年後其後裔還在躲藏

桃花源​晉朝隱士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一文中記述:東晉太元年間(公元376年—396年),湖南武陵一個打魚人誤入桃花源,那里的人自稱「”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先祖躲

《桃花源記》並非虛構,真的有漢朝人,兩千多年後其後裔還在躲藏

桃花源​晉朝隱士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一文中記述:東晉太元年間(公元376年—396年),湖南武陵一個打魚人誤入桃花源,那里的人自稱「”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先祖躲

诸葛亮其实才能一般是不是真实历史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很贫苦吗?

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

野史中的王昭君与文人笔下的王昭君有什么不同

  王昭君野史王昭君出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但是家庭美满,父母健在还有两个哥哥嫂嫂对她甚是疼爱,昭君是家中的掌上明珠。虽然生活的很拮据,昭君也不被允许干体力活,而是和母亲学习女红,甚至学习写字读书,如

好酒不是合格的丈夫与父亲 陶渊明热衷官场

一篇《归去来兮辞》,令人们对陶渊明不满官场黑暗的毅然辞去而拍案叫绝,之后写出的名篇《桃花源记》,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向往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留存后世的作品很多,唯这两篇的影响最大。诚然,要不是那天听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