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民族拯救者的他,又为什么受到后世的质疑
Posted 胡人
篇首语:总有一些人路过你的人生,微不足道又无比重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被称为民族拯救者的他,又为什么受到后世的质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被称为民族拯救者的他,又为什么受到后世的质疑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民不聊生,终于把魏蜀吴三国混战之后大汉残存的最后一丝生机消耗殆尽。在这期间,草原上的异族实力日渐增长,随着中原战乱,兵力空虚,开启了一场史称为五胡乱华的惨绝人寰的巨大兵灾。 草原士兵 这一场巨大的灾难,是中华数千年来第一次被草原民族成功入侵,侵夺大量土地,残杀无数百姓,几乎导致汉家灭族。据不完全统计,五胡乱华期间,因为汉族内战无力驱逐草原民族,在战争结束时,汉族人口竟然被屠戮的只剩下四百万。 草原骑兵 这是一段太让人落泪的年代,一个黑暗到史书都不愿过多谈及的年代,一个完全失去了秩序的年代。无数的珍贵典籍,数不尽的技术传承,完善的社会框架,在这一场战争中彻底崩溃,只留下一片的房屋残骸和路中枯骨。素来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大汉跌落谷底,男人被屠戮沦为奴隶,女人们被称为两脚羊成为食物,只因为每天战乱无人种植作物。 汉人被屠戮当做食物 而在这时,在华夏大地即将沉沦,百姓哭喊无门的时候,一位英雄横空出世,他有霸王之力,以一敌千,他有兵家之智,组织军队,发布杀胡令,挽救民族于将倾。他就是受到万人敬仰的武悼天王冉闵。 「 ”......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世上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杀胡令起,四方响应,九州影从,无数胡人被驱逐,华夏得救。 可以说,是冉闵将军在那样的年代里拯救了华夏大地,留存了汉室血脉。 可是在近些年,冉将军的作为却屡屡遭到质疑。有专家认为冉闵在位期间屠杀太多胡人,数百万胡人因他而死,留下一个残忍肆杀,为人暴虐的名声。也有的认为冉闵自小被石虎收留长大,身旁大多胡人,许多网友对他的杀胡令动机感到质疑。 可是笔者认为,冉闵将军不应该被忘记,无论他的动机如何,为了什么而战,只要他的的确确挽救了华夏大地于将倾,只凭这点就足够我们对他保持应有的尊重。 最后,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和平来之不易,逝者已逝,往事不可再过多追忆,只希望世界永远和平远离战争,人民幸福,国家安康。相关参考
在《全唐诗》中,有一个自相矛盾之处,那就是在同为唐朝诗人宋之问和刘希夷的名下,都记载了《代悲白头吟》。这首诗并非同题,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其实,因为历史太过久远,许多诗歌的作者到底是谁,存在着歧义,类似
在《全唐诗》中,有一个自相矛盾之处,那就是在同为唐朝诗人宋之问和刘希夷的名下,都记载了《代悲白头吟》。这首诗并非同题,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其实,因为历史太过久远,许多诗歌的作者到底是谁,存在着歧义,类似
历史人物 一个拯救了濒于亡族的汉人,但是却被后世辱骂了千年之久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曹魏、东吴、蜀汉三方势力的内乱将中原拖入了一个无底的深渊。最后西晋司马家统一了天下,然而司马家的愚蠢的分封诸王导致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将中原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当西晋精锐损失殆尽的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冉闵拯救了濒于亡族的汉人,却有人说这是最大的谎言文章,欢迎阅读哦~>武悼天王冉闵越来越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可和追捧。被很多网友认为是民族英雄。>然而,英雄往往都伴随着争议
在三国历史上,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一个著名的话题。这一奇计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冒险性和超人的胆略,虽未被诸葛亮采用,却一直受到后世读史者的关注。千百年来,关于此计谋是否可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直至今
■从民俗学角度来看,人们已将西施抽象成为美好事物的代表。西施具有“沉鱼落雁”的美貌,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惊艳容貌,都自愧不如而沉入江底;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又有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勇气;加上功成却被投入
被误解的汉族英雄: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这样充满争议,在五胡逐鹿中原,北方汉族几近卒灭之际,他被称为楚霸王转世,拯救北方汉民于水火之中,而对中原少数民族实行种族灭绝的铁血政策,又使他成为后世诟病的屠
邓廷桢生于公元1776年,去世于公元1846年,是清朝官吏,同时也是民族英雄。虽然邓廷桢的名字似乎不为后世人熟知,但他其实是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坚实搭档,两人共同抗击鸦片,抵御外敌侵犯,是后世学习
邓廷桢生于公元1776年,去世于公元1846年,是清朝官吏,同时也是民族英雄。虽然邓廷桢的名字似乎不为后世人熟知,但他其实是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坚实搭档,两人共同抗击鸦片,抵御外敌侵犯,是后世学习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