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西安”上千年都长盛不衰的地理优势,具体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Posted 平原
篇首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让 ”西安”上千年都长盛不衰的地理优势,具体是体现在哪些方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 ”西安”上千年都长盛不衰的地理优势,具体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英国地理学家柯尼希(V. Cornish)对首都的地理条件,提出了自然仓库、交通枢纽和要塞等要素。在中国的众多城市,西安完全符合要求,但它又与「 ”天子中而处”的传统观念相违背。自古以来,西安以「 ”形胜”著称,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均在此定都,籍此跻身「 ”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的长盛不衰,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地理「 ”密码”呢? 上图_ 西安鼓楼 上图_ 西安古城墙 破译第一步:自然仓库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将柯尼希的「 ”建都三要素”和中国古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步破译西安「 ”形胜”的密码。柯尼希认为首都附近应该满足资源丰富、粮食充足的要求。西安地处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平原偏南,东西长约204千米,南北宽约116千米,面积101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4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可以说当地的自然条件杠杠的。 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4.7万平方公里,由断层陷落地带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冲积而成。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灌溉完备,物产丰富,小麦占耕地面积超过50%,是古代重要产麦小区,此外,玉米、豆类、蔬果等作物均有种植。 地理名著《禹贡》称关中为「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史记·留侯世家》进一步强调: 关中平原「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唐太宗李世民在《帝京篇》中豪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有了关中平原为依托,西安足以躺赢。 上图_ 南北朝时期 长安的位置所在 上图_ 长安地理位置示意图 破译第二步:交通枢纽 自然仓库只是西安地理优势的一部分,当地的交通网络同样得天独厚。往东有三条路: 一是沿渭河南岸东出函谷关的函谷道,能够通达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进而北上辽东或南下闽粤。 二是自东北出蒲津关,直达汾晋燕代的蒲津道。 三是沿东南灞河和丹江谷地出武关的武关道,经此可以通往荆襄、江南和岭南。隋唐时期,诸多官宦雅士由此道入仕赴任、游学入京,故此人称「 ”名利路”。 在西安南面有子午道和傥骆道,这两条道路贯穿秦岭,经汉中与褒斜道和陈仓道相连,是入蜀的必经之路。出西安往西,便是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经河西,入西域,跨越帕米尔,沟通中亚和西亚,抵达地中海沿岸。秦始皇修建的秦直道,路程短,运力强,是关中平原联系北方河套地区的重要道路之一。 西安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等八条河流,有「 ”八水绕长安”之称。汉唐时期,曾疏通西安周边的渭、灞、浐等水系,使之与黄河连接,此举极大的促进了水运的发展,粮食等物资纷纷运抵西安,促进了当地的商业繁荣。《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二十一年「 ”凡三岁,漕运七百万石。”刷新了漕运的最高记录。 上图_ 左图示意长安城的位置,右图示意长安城周围的河流和水渠分布 上图_ 西安的水系分布 破译第三步:要塞 仅有优越的自然和交通条件是不够的,西安还要具备坚固的防御能力。汉唐时期,西安历经战乱,数次兴废。明朝时期,西安地位虽有下降,仍然引起朝廷的关注。洪武年间,朝廷历时八年,修建了周长约13.79公里,高12米,顶宽12至14米,底宽15至18米的城墙,分别由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据统计,明朝西安城墙有敌楼98座,垛口高2米,总计5984个。护城河宽约30多米,深12-15米,城墙内有6米宽的马道和六处斜坡,方便守军调动兵力。 明朝城墙有四个城门,每座城门由吊桥、闸楼、箭楼、瓮城、正楼等组成。吊桥沟通内外,闸楼观察敌情,箭楼远距御敌,箭楼和正楼之间有城墙相连,形成瓮城,对突破吊桥的敌人,造成「 ”瓮中捉鳖”之势。正楼是城门的最后一道防线。五位一体的防御体系,使西安成为一个要塞,令敌人望而生畏。 上图_ 汉代长安城 破译第四步:天子中而处 柯尼希的三要素只是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对西安有着更接地气的理解。《吕氏春秋·慎势》有言:「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当时的有识之士就有「 ”居中治国”的观念。思想家荀子从礼制的角度出发,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以地理中心控制全国,是理论上的最佳位置。 然而,在实践中,统治者发现政治需求往往比地理中心更重要。他们选择政治根基最为牢固的地区,作为自己的执政中心。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产生了发达的农耕文明。不仅如此,西汉学者桓宽在《盐铁论·非鞅》中明确指出:「 ”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关中平原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进可控制山东诸侯,退可拥兵据险自保。在巨大政治利益的驱动下,西安凸现出强大的战略优势。 上图_ 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分区图 破译第五步:关中形胜 桓宽的论断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关中平原才是柯尼希眼中真正的「 ”要塞”。关中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关中平原的安全和稳定,由函谷关(后由潼关代替)、大散关、武关、萧关等四塞拱卫。四关的建立,「 ”八百里秦川”才有了「 ”关中”之名。 战国时期,秦国凭借「 ”崤函之固”,数次挡住了山东六国的进攻。汉初,帝都未立,娄敬建议:「 ”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张良也主张:「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两人不约而同地达成的共识。 东汉史学家班固的《西都赋》中,对西安「 ”形胜”进行了归纳:「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在统治者看来,西安综合了诸多优势,确属王朝的龙兴之地。 上图_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 经过五个步骤,从政治、经济、军事、地势、交通等方面,破译了西安「 ”形胜”的密码。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他对西安仍然心心念念,认为「 ”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而明朝学者缪希雍《葬经翼》一针见血的指出:「 ”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时至今日,西安仍然在西北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葬经翼》《西都赋》《盐铁论·非鞅》《吕氏春秋·慎势》《新唐书·食货志》《史记·留侯世家》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相关参考
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食,尤其是西安的最为着名,它与兵马俑、秦腔并列为西安的三大特色。有一句俗语“不吃羊肉泡馍,不算到过西安”,更能体现羊肉泡馍的名气。羊肉泡馍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
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食,尤其是西安的最为着名,它与兵马俑、秦腔并列为西安的三大特色。有一句俗语“不吃羊肉泡馍,不算到过西安”,更能体现羊肉泡馍的名气。羊肉泡馍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
原标题:战国第一雄关——函谷关的具体优势在中国的版图上,有着许多的关口,这些关口在冷兵器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嘉峪关、潼关、汜水关、函谷关、剑门关等等,每一个关口都有着许多的故事。在战国时期,函谷
她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杰出女性,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又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班昭在七十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出了《女诫》。《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
她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杰出女性,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又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班昭在七十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出了《女诫》。《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
中国最牛的家族,历经6个朝代千年不衰,如今此姓成贵州第一大姓
中国最牛的家族,历经6个朝代千年不衰,如今此姓成贵州第一大姓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中五千年而不倒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内里的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寿命长短。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历史一点都不
经济文化上的江南专指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上海以及钱糖江以北的地理上的江南就是指长江以南,但是经济和文化上的江南是一个特定称谓,是专门称呼经济自古就发达和文化出色的并且在地理上必须是水乡的地
西安市玉祥门在西安城墙西门以北。玉祥门是西安西墙的城门,位于西安城墙北门。1927为了便于运输,特凿通明城墙而专门修建的,大门的名字来源于冯玉祥将军的名字。1926年4月在刘振华、吴佩付、张祚霖的支持
说起对联,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起源于五代十国,历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仍然被广泛的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雅俗共赏的特性,给农耕社会下的老百姓
说起对联,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起源于五代十国,历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仍然被广泛的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雅俗共赏的特性,给农耕社会下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