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同父子,笑里藏刀

Posted 后主

篇首语: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情同父子,笑里藏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情同父子,笑里藏刀

清代毛宗岗父子评价诸葛亮是「 ”智绝”,但诸葛亮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对汉室江山的忠心,对刘备父子的忠诚。 那么自刘备崩后,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真的是表面上的「 ”情同父子”?我看不是,分明是表里不一,笑里藏刀才对。 一、诸葛亮手握遗谕,拿下李严 夷陵之战,蜀汉大败,刘备仓皇逃到永安城,不到一年便驾鹤西游。驾崩前,刘备命人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安排后事,主要吩咐了两点。 1.君可自取 公元223年春,刘备病危,对诸葛亮托付后事,说了一番似假还真的话,《三国志·诸葛亮传》有明确记载: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意思是,我子刘禅如果扶得起,你就扶,扶不起,君可自取。这里「 ”君可自取”,历来有多重解释,但是最不可能的一种,就是让诸葛亮自己代刘禅自立。 我们知道蜀汉打的旗号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倘若君主从姓刘改成诸葛姓,首先刘备无论如何不舍得,其次臣民不答应,最后曹魏和孙吴知道了肯定看笑话。 所以这里的君可自取,意思应该是诸葛亮你可以废掉刘禅,另立刘永或刘理为敌。这两人都是刘备的亲生儿子,论资排辈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试想,诸葛亮随时可以动用遗谕,废掉后主刘禅,刘禅心里肯定慌,但是还有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所以诸葛亮决定对李严下手。 2.拿下李严 李严是谁,李严原来是刘璋的人,后来刘备入蜀,他便投了刘备。 事实上,蜀汉政权极其复杂,大概分成三股势力:其一是益州土著派,原先就生长在益州的士族,其二刘焉、刘璋父子入蜀时带来的半土著派,其三就是刘备入蜀带去的外来派。而李严属于半土著派。 因此刘备死前为了平衡各派之间的关系,特意安排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 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刘备死前一年,李严连升数级,做到尚书令,一个在官职上,仅次于蜀汉丞相的大官,并且加入了刘备安排的托孤班子。 然而刘备死后8年,李严因为督办粮草不力,自导自演了一出闹剧,还把诸葛亮和刘禅都牵扯了进来。最后诸葛亮上奏弹劾李严,李严被革职为民,远离了权力中心。 李严深受刘备赏识,又是半土著派的领袖,想来个人能力肯定不差,怎么会演出这样的闹剧?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刘禅心里就更慌了。 二、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诸葛亮不是汉贼,曹操是,但两人都是汉室的丞相,权力也一般大。 1.开府治事 公元208年,曹操废除了东汉以来的三公,重新设置丞相一职,同时开府治事,名正言顺拥有自己的全班人马。当然,作为汉贼,曹操的丞相不管当不当,他的人马都属于他,汉献帝无法干涉。 再看诸葛亮,公元223年,刘备驾崩这一年,诸葛亮效仿曹操的做法——开府治事。在这之前,诸葛亮已经被刘备封为蜀汉丞相,却没有开府治事的资格,现在刘禅给他了,情不情愿,只有刘禅自己知道 。 2.咸决于亮 正史上记载: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意思是一切事情,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蜀汉后主等同于被架空,形同虚设,而这一年,刘禅已经是17岁,距离后世的成年还差1岁,距离弱冠,也只差3岁。 三、刘禅毫无实权,包括人身自由 刘备托孤时,诸葛亮在场,刘禅却不在场。刘备为了表示托孤的诚意,同时也为了君臣之间和睦,专门下旨嘱咐儿子刘禅: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1.言必称先帝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前,写了篇《出师表》给刘禅。《出师表》大家都读过,文中开头第一句就是「 ”先帝创业未半”,第二段第一句提到的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大臣,随后一句压死人: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写《出师表》那年,刘禅已经21岁,无论如何都是成年人了,可诸葛亮的意思很明显,我在你要听我的,我不在,你要听他们的,就是不能自己做主。 不仅仅是文臣,武将我也安排好了,借的还是刘备的名义: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又是先帝。一个21岁的成年人,一直都在隐忍。 2.形同于软禁 看过《三国志·后主传》的人会发现,全文就像写在编年体史书中,哪里还是某人的传记,实在是太简洁概要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236年,主角再次切换回了后主身上。刘禅出宫视察水利,十天后返回成都: 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坂,看汶水之流,旬日还成都。 为什么刘禅的30岁的时候,终于可以出去放风了?因为一年多前,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刘禅心里终于不慌了。 《三国志·后主传》这种情况,在曹丕或者孙权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他们的传记全都内容详实,活动多样。 四、蜀后主刘禅的反击 刘禅一直在隐忍,他的反击开始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任何痕迹,直到诸葛亮死后。 1.禁止奔丧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 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诸葛亮死于敌境,只有谯周一个大臣前往奔丧,而且还是因为走得快才赶到。为什么?因为刘禅下诏,禁止大家前往。 父亲死了不奔丧,于情于理都说不通?除非刘禅内心根本没有把诸葛亮当成是父亲,连相父也不是,一个朋友都不如。 2.禁止建庙 诸葛亮由于清正廉洁、赏罚分明,所以深受百姓爱戴。诸葛亮刚刚病逝,就有老百姓请求给诸葛亮建庙,谁知朝廷不允许,于是每年老百姓只能在道路边私祭。后来到哪一年刘禅才下令给诸葛亮建庙呢?蜀汉灭亡的那一年。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 景耀六年冬,即公元263年,刘禅下令打开城门投降了邓艾,蜀汉正式灭亡。此时距离诸葛亮病逝足足过去了29年,刘禅终于响应蜀汉百姓的要求,给诸葛亮建庙。 不过请注意建庙的低点,不是建在成都,而是远在湖北的沔阳,这让当时交通不便的蜀汉百姓情何以堪? 现在的诸葛亮庙已经与昭烈皇帝庙合体,建在成都 综上所述,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其实是面和心不合。诸葛亮选择集权到底,刘禅则是一直隐忍,彼此相安无事,私下却暗流涌动。诸葛亮生前一言堂,死后刘禅打了翻身仗。

相关参考

姜维是三国第一悲情英雄 他与诸葛亮情同父子

一、姜维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闪亮登场,一开始就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并将计就计击败了老将赵云,可谓先声夺人;姜维战死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一个人占了27回,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后的故事

笑里藏刀出自于什么地方 笑里藏刀成语意思

笑里藏刀出自于什么地方笑里藏刀成语意思  笑里藏刀是三十六计之一。该计策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广泛,而且可以无师自通。笑容本是人类一种美好的表情,俗话说拳头不打笑脸人,笑里藏刀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百试不爽的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笑里藏刀出自于什么地方 破解方法是什么

  笑里藏刀是三十六计之一。该计策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广泛,而且可以无师自通。笑容本是人类一种美好的表情,俗话说拳头不打笑脸人,笑里藏刀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百试不爽的计谋就是因为他击中了人性中最常见的弱点

历史典故 三十六计笑里藏刀的典故是什么

三十六计笑里藏刀的典故是什么?原文释义详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释文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疑心。阴以图之:

藏刀有什么传奇文化 藏刀文化

藏刀传奇文化随着藏区的开放,游人的进入,中小型藏刀虽然价格不菲却成为旅游区畅销工艺品。内地游客,不论性别,都会为藏刀的彪悍的刀锋和所蕴含的藏族文化所吸引。华丽豪放的藏服,腰间一柄精美的藏刀,这是内地对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笑里藏刀的历史典故和用计点评是怎样的

  宋将曹玮,闻知有人叛变,他非但不惊恐,反而随机应变,谈笑自如,不予追捕,让敌人把叛逃者误认为是曹玮派来进攻的,把他们全部杀光。曹玮把笑里藏刀和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

“李猫”因笑里藏刀注定遗臭万年,但却为女皇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义府是读书人,表面上随和有礼,与人交谈,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内心褊狭嫉妒,为人阴狠残忍。他身居要职后,凡是与其意见相左或者对他稍有抵触者,他都会处心积虑地捏造事实,加以陷害。因为人们认为他笑中有刀,故

漢武帝的帝王之術,笑里藏刀,綿里加針,一紙推恩令,諸侯變平民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提到漢武帝,總讓人不由而然的肅然起敬,漢武帝在位時期,政治上加強集權,思想上獨尊儒術,經濟上進行幣制改革和開通絲綢之路,外交上北擊匈奴,開疆拓土,犯

漢武帝的帝王之術,笑里藏刀,綿里加針,一紙推恩令,諸侯變平民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提到漢武帝,總讓人不由而然的肅然起敬,漢武帝在位時期,政治上加強集權,思想上獨尊儒術,經濟上進行幣制改革和開通絲綢之路,外交上北擊匈奴,開疆拓土,犯

”李貓”因笑里藏刀注定遺臭萬年,但卻為女皇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義府是讀書人,表面上隨和有禮,與人交談,總是和顏悅色的。但內心褊狹嫉妒,為人陰狠殘忍。他身居要職後,凡是與其意見相左或者對他稍有抵觸者,他都會處心積慮地捏造事實,加以陷害。因為人們認為他笑中有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