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待14年终遇伯乐,迅速成长为百战名将
Posted 伯乐
篇首语:身体的财富是健康,思想的财富是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待14年终遇伯乐,迅速成长为百战名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待14年终遇伯乐,迅速成长为百战名将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 ”收姜维”这段一直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彩故事,姜维一出场就是文武双全的青年英雄,而诸葛亮在被姜维识破计谋后,非但没有想办法杀死姜维,反而起了爱才之心,决议把姜维收入账下。于是在一系列的计谋后,姜维被抓获,诸葛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感化的姜维投诚,于是乎诸葛亮得到传人,姜维拜服名师,这正是一段佳话。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对这段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远没有罗贯中笔下这么精彩,如前文所说,不得以被抛下的姜维,无可奈何的投靠了季汉,而自己的母亲也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所写,最终得以到达自己的身边跟自己一起生活,而是从此分别,再也没有见面。同样没有的,还有那精彩绝伦的智斗,英姿勃发的演武,一切都是这么平淡。 但是改变姜维的,却正是在他来到季汉之后,跟《三国演义》中相同,诸葛亮对这个年轻人,有着出人意料的赏识,他仿佛从这个27岁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年正是27岁的自己接受了刘备的邀请,从山间的草庐走出来,踏上了安邦定国的道路。而今天跟自己当年同龄的姜维,眉宇间似乎也有着一股独特的气质。 诸葛亮此刻并没有想到在未来的历史中,自己会变成被千载传颂的智慧化身,道德楷模。他想的只有一件事,完成刘备的理想,克复中原以报答知遇之恩,而自己已近知天命之年,是时候为以后打算了,这个叫姜维的孩子,应该是能够托付未来的人。 而姜维,也在季汉的大家庭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跟所处的曹魏不同,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季汉的政治清明,人民富足,法律虽然严格但是非常公平。最重要的是,季汉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国家,与故国曹魏不同,姜维在季汉见不到世家大族垄断上升渠道而让普通人看不到未来的腐朽,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都有着能够一展抱负的舞台,他们的目标是光复汉室,重新恢复那个伟大帝国的荣光。 姜维跟诸葛亮一样,他们的本质是「 ”士”,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流传下来的,有着高贵灵魂和不屈斗志的人中龙凤。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相比较在曹魏混吃等死,碌碌无为的生活看不到未来,季汉的生机勃勃和奋发有为早已经打动了他,两者高下立判,而另一方面,自幼年便开始学习的郑氏经学,更加让姜维有着根深蒂固的正统之心。很难说他对于曹魏有多少忠诚,毕竟从自己长大成人开始的母国还是那个大汉,突然变换后,茫然无措的失落感和一种无力的挫败感,将自己对于新王朝的期盼抵消了大半,而此刻到达的季汉,却让自己拥有了这种归属之情,这里还是大汉,我还是大汉的子民。 然而,最能打动姜维的,还是诸葛亮。 此时的诸葛亮,之前的养子诸葛乔已然病死,而亲子诸葛瞻刚刚一岁,环顾四周并没有一个能够称得上侍奉左右的后辈子侄。诸葛亮对姜维的赏识,一半是由于姜维天资卓绝,足以是未来的基石,而另一方面,诸葛亮也未尝没有将姜维当做子女看待的用意。这样一个聪慧的年轻人,对自己来说,或许是上天的恩赐吧!诸葛亮在姜维身上投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从各种角度加以培养,而且还积极的为姜维在季汉朝廷内部积攒人气,用自己的威信来提升姜维的地位和评价,在他眼中,从凉州孤身而来的姜维无所依靠,唯一能够依靠的就只有自己。 而姜维,则从诸葛亮身上感受到了父亲的温暖和爱,他在诸葛亮身上看到的仿佛就是自己父亲的身影,百般呵护,用心教导和栽培,委以重任,姜维在季汉立柱脚跟,几乎都是诸葛亮的赏识所致。而一个少年丧父,又一直以来郁郁不得志的少年英才,在这份情义的感召下,又怎么能不被深深地打动?从某种角度来看,诸葛亮和姜维名为师徒,实际上则是父子般的深情厚意。正是在诸葛亮的影响下,姜维渐渐的成长起来,成为了后来那个百战名将,而在性格上,姜维则更是完美的继承了诸葛亮的品行,可以说诸葛亮改变了姜维的一生。 尽管他们之间的相处,只有短短的六年。相关参考
伯乐的嘱托伯乐的嘱托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在《马说》一文中,这样称赞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就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相(xiànɡ,仔细鉴别、察看)马专家。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与普通的马匹没有什么区别。千里马如此,人才亦是如此,即使一个人非常有才,若不能遇到有贵人,就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一生很可能会碌碌无为。清朝有一位大臣,2
伯乐相马韩愈《马说》 这是唐代韩愈的《马说》中的故事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伯乐相马韩愈《马说》 这是唐代韩愈的《马说》中的故事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有驽马无数,而驽马伯乐亦无数。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不合适的位置上,不是下属的错,而是上司的错。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重用的两个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不是萧何这个伯乐发现了韩信这匹千里马,也许历史上就少了一位“战神”将军。但韩信的功成名就也是萧何,最后的凄惨结局也是萧何。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
文章作者:琢磨君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所说的「”伯乐”便可以理解为人生之「”贵人”。因为有贵人赏识,72岁的姜子牙从一个钓鱼翁成为了首席
明朝的众多开国功臣中,刘伯温虽然没有带兵攻城略地,但他的功劳丝毫不亚于徐达、常遇春等人,明太祖朱元璋将他视作心腹谋臣,并多次称赞道:“吾之子房也。”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伯温的才能是如何
明朝的众多开国功臣中,刘伯温虽然没有带兵攻城略地,但他的功劳丝毫不亚于徐达、常遇春等人,明太祖朱元璋将他视作心腹谋臣,并多次称赞道:“吾之子房也。”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伯温的才能是如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然浑身是胆、才华出色,若没有人赏识提拔,也很难做出一番大事,很可能郁郁不得志,最终泯然众人矣。古往今来,能够慧眼识英者也不少,梁武帝的亲侄子萧映,曾遇到一位渔夫,断言此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