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中国家被肢解——记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
Posted 战争
篇首语: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内忧外患中国家被肢解——记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忧外患中国家被肢解——记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
战争背景 印巴矛盾由来已久,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南亚次大陆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 巴基斯坦独立后,中央政权以及经济、军事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资产阶级手中,东巴人几乎处于无权地位。随着东巴经济的发展,东巴资产阶级对此种状况日益不满。1966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点自治纲领。及至1971年年初,东巴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 ”不合作运动”,打出了「 ”孟加拉国”的旗号。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总统 叶海亚·汗 宣布取缔在东巴占领导地位的政党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为此,东巴发生兵变。巴基斯坦国家军队随即出动,「 ”孟加拉解放军”无力抵抗,大多数逃往印度,还有大批信奉印度教的东巴人也逃往印度避难。自古道,内乱必生外患。东巴局势的恶化,给蓄谋已久、早就想肢解东巴的印度,提供了一个发动战争的绝好机会。 第三次印巴战争 战争准备 按照「 ”蒙巴顿方案”分治后的东、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位置上对印度构成夹击之势,这使印度一直耿耿于怀。在第一、第二次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中,印度一直顾及东巴在其后院放火而不敢全力与巴作战。多少年来,「 ”东巴之忧”一直是印度总理 英迪拉·甘地 夫人的一块心病。机会来了,但英迪拉·甘地夫人却表现得异常的冷静,没有马上采取军事行动,因为她的父亲尼赫鲁由于1962年对华战争的惨败,而从总理宝座上掉下来的事实,犹如一面镜子,使她无法对此事掉以轻心。她深知,这次印巴战争,对印度来说具有决战性质,胜利,印度则可把东巴从巴基斯坦彻底肢解出去,使「 ”叫板”多年的宿敌巴基斯坦大伤元气,从此称霸南亚不再是梦想;失败,自己丢官事小,印度不但会丢尽大国的颜面,而且还有可能长期陷入巴基斯坦的「 ”捣乱”之中。因此,英迪拉·甘地夫人认为,不但要抓住这次机会,而且要一战必胜!同时,甘地夫人还清楚地知道,这场战争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准备,方能稳操胜券。因此,在她的领导下,印度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战争准备。 实力对比 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 东巴 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第三次印巴战争 战争经过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小规模边境进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兴高采烈地向全国宣布:「 ”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了。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面对巴军猛烈的进攻,印军一方面组织力量抵挡巴军的进攻,另一方面在局部地区实施了反击,还出动了大批的飞机对地面作战进行了支援。由于巴军防守薄弱,印军进展顺利,一举攻占巴基斯坦信德省2600平方千米的土地。另外,印军还集中兵力对在克什米尔地区巴军的前沿阵地发起了攻击,虽然伤亡很大,但一举抢夺了巴军50多个哨所。印巴双方在西巴方向重兵对峙,互有攻守,互有得失。印军在西巴的行动主要是牵制巴军,并未计划向巴基斯坦更深远的腹地推进。 达卡是东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印军最终攻占的目标。印军计划从西、北、东三面对达卡实施围攻,从南面实施海上封锁。西部印军占领库尔纳、杰索尔、杰尼达、法里德普尔等要地后,越过马杜马提河和贾木纳河,向达卡进攻,北部印军夺取贾马尔普尔和米门辛格后也向达卡挺进,东部印军从昌德普尔、道德坎迪、拜那布巴扎尔一线越过梅格纳河及布拉马普特拉河后也直逼达卡。 1972年12月11日,印军各部队竞相向达卡进发,都想抢占头功。印军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直升机和船只,运载人员、枪炮和坦克,越过河流障碍,向达卡逼近。为了加快挺进速度,印军有时利用直升机运送部队,「 ”跳跃式”前进。12月11日晚8时,印军伞兵在达卡西北部实施空降,切断了巴军退路。到12月15日,印军地面部队已从东、北、西三面进抵达卡,空军和海军也对东巴实行了空中和海上封锁,切断了东巴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印度还加强了对巴军的心理攻势。印度所有广播电台反复地播放了马内克肖给巴基斯坦人的一封劝降信,并在巴防区内空投了印有劝降信的传单。为加强心理攻势,印空军还加大了对巴基斯坦防御地区的打击力度,特别加强了对达卡城周围20英里以内所有通道的攻击。达卡巴军在孤立无援,欲战不能,欲退不得的绝境下,于12月16日,宣布实行全线停火,向印军投降。至此,战争基本结束,印度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在战果「 ”非常满意”后,印度立即见好就收,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实行「 ”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政府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战争遂告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 战争结果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军伤亡1.1万人,损失飞机41架、坦克81辆、舰艇1艘。而巴军约有9万人被俘,损失飞机86架、坦克226辆、舰艇22艘。印度通过发动这场战争,将东巴从巴基斯坦的版图上分离出去,成为独立主权的孟加拉国。一举解除了困扰印度多年的「 ”东巴之忧”。相关参考
1971年11—12月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战争。印巴分治后两国因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曾两次发生战争。1971年巴基斯坦发生内乱,印度便借机进行肢解巴基斯坦的活动。11月21日,印度集
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军队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印度同巴基斯坦自1947年独立以来进行了3次战争,其中1971年爆发的第三次战争最引人注目,成为70年代重大国际事件之一。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
促使邻邦肢解的印巴战争 1971年11月至12月,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内乱,以民族问题和难民问题为借口,出兵对巴基斯坦作战,促成了巴基
第二次印巴战争巴军节节败退时,解放军直接调派现役战机坦克支援
第二次印巴战争是指1965年8月初至1966年1月,印度、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地区分治问题而引发的战争,本次战争最终以巴基斯坦取得决定性胜利、印度战败而告终。虽然,从结果上看巴军很辉煌,但实际上巴军赢
巴基斯坦从此一分为二——孟加拉国诞生1971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这次战争导致巴基斯坦分裂,一个新的国家——孟加拉人民共和国诞生。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是同一个国家,同属印度版图,为英帝国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历史上中国和巴基斯坦都相互帮助,是真正意义上的患难之交。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战争的形势对巴基斯坦相当的不利,随时有国土被攻陷的危险。危急之间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
1972年6月28日印巴西姆拉会谈1971年巴基斯坦国内发生动乱,印度乘机进行肢解巴基斯坦的活动。1971年4月举行了孟加拉国独立仪式,并成立了临时政府。11月21日印度打着“孟加拉人民解放军”的旗帜
1966年1月10日印巴签署《塔什干宣言》1965年9月,第二次印巴战争停火。1966年1月4-9日,印巴两国首脑在苏联总理柯西金的调停下在塔什干举行谈判。1月10日,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主要内容
1947年,印巴分治後,同爲伊斯蘭教的孟加拉國,併入巴基斯坦,組成巴基斯坦國。但是,沒到30年,東巴基斯坦卻鬧獨立,結果印度軍隊干涉,發動第三次印巴戰爭,將東巴基斯坦獨立出去,成爲現在的孟加拉國。很多
印巴戰爭[1](Indo-PakistaniWars),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2]與巴基斯坦[3]兩國由於克什米爾[4]的歸屬[5]問題發生武裝衝突,戰火延續1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