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强大,康熙年轻且实力不足,为何敢坚决撤藩

Posted 清廷

篇首语: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强大,康熙年轻且实力不足,为何敢坚决撤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强大,康熙年轻且实力不足,为何敢坚决撤藩

其实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迫在眉睫,不得不撤藩,清初各地抗争不止,清廷忙于镇压,裁撤常规兵备是甭想了,还得陆续投入新生力量参与剿灭,军费支出比刚入关时还要大,一年的正赋875万两白银,光吴三桂一藩就需要朝廷拨款900多万两,相当于朝廷一年的正赋全交给吴三桂以后,反倒还欠他100万两左右,如果三藩费用加一起的话,清廷所有一切收入的六成以上都给了三藩,清廷自己还活不活了。 从数字上看,吴三桂自顺治朝到康熙朝,对支出费用还是有所压制的,否则按顺治后期的消耗,只吴三桂自己就在1000万两以上,再加上其余两藩,清廷也就落个「 ”提成”钱。总结来说,入关两朝,所有收入大半归于三藩,清廷渐渐难以背负这种沉重的负担,自己的二十四旗和绿营兵也要养,背后还有一百多万满族人口的福利负担,支出上难以为继是清廷下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点就是忠诚度问题,初期还算信任,出于人力上的短缺,不得不放手使用汉臣,和吴三桂一起东征西讨,跑来跑去的李国翰死后,吴三桂大权独揽,清廷并没有派出类似的忠诚「 ”眼线”对吴三桂继续进行监视、提防,李国翰虽然是汉人,但是对满清的忠诚度非常高,汉军八旗,其父辈就归于满清,其后辈也不复汉姓。 「 ”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而后来,清廷明显看出了自己曾经的政策幅度过宽了。一切都吴三桂便宜行事,不加干预,自己哪怕安插亲信,借以控制整个军队,吏部和兵部都不能插手制约,相当于吴三桂用谁都是走个形式,批准了事。用钱户部还不能拖延,连个转圜的余地都没有,账上有多少钱,不管,将要用于何种开支,不管,反正吴三桂要钱先给他再说。 后来朱国治被派驻,就很能表明清廷的意图了,不是说清廷不该监管,而是朱国治这身份和履历太敏感,清初三大案全是他一手操办的,金圣叹直接死他手里了,属于清廷死忠,为了完成任务完全可以随性杀人,如果说吴三桂一生做了什么顺应民心的事,就是造反前把朱国治杀了,百姓们高兴地不得了,太祸害人了。 清廷剿灭对抗势力,镇压着民众的抗争,当然会联想到三藩的忠诚度,反抗他们的都是汉人,而三藩也是,清廷出于统治稳定性的考虑也必须要裁撤三藩,以防做大无法控制,就拿军费来说,900多万两给了吴三桂,而吴三桂的老班底都听谁的呢,那很显然还是听吴三桂的,清廷又不傻,用自己的钱养「 ”别人”的兵,而且还有叛乱的可能,那与其等待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炸弹,还不如装根引信引爆它,提前释放风险。 考虑篇幅问题,尚之信之流咱们就不提了,只讲吴三桂,比如战利品问题,前藩沐天波的不动产,全归吴三桂所有了,这类资产一般都是充公的,连宅子带田地七百多顷都变成吴三桂私人财产了。纵容手下侵占良田都可以算是小事了,他自己做的无本买卖来钱更快,直接收税,倒买倒卖从马匹到违禁品,只要能赚钱的东西,没有他不敢倒腾的。云贵地方,被他祸害的够呛,不过这倒不足以影响清廷对吴三桂的政策,满贵们糟蹋的更狠,司空见惯了。 三藩日渐骄纵,清廷看在眼里只不过是在等待时机,有朱国治在吴三桂身边,那消息是源源不断的往京城飞,而朱国治这块料......为了突出自己的重要性有事没事奏三本那也是必然的,虽然在吴三桂面前象个乖宝宝,其实吴三桂人老成精了,再客气还不是监视我来的。 炸药填满了,尚可喜就适时的插上了引线,跟儿子打起来了,要回辽东养老,要的也不过分,老宅,老地,带点兵,几万人口,康熙一看,既然你都回乡养老了,准了,移藩,朝廷监视三藩,三藩在朝也有人脉、消息,耿精忠顺势也想循例撤藩,吴三桂当然是不想动,但是迫于形势也象征性的上奏试探,没想到经过朝堂一番讨论(内部也有争执,尤其是吴三桂撤藩可能会影响地区稳定),最终决定准奏,三藩皆撤。 「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那是胡说八道,往康熙脸上贴金,在当时没人想到吴三桂真就能反,这话也不是康熙和当时朝堂重臣说的,一百年后出来的这句话无异于造神运动。不过康熙有一点还是值得称道的,当时朝堂关于撤藩有两种意见,康熙最终决定撤藩,搞出事情来,很多人要求清算撤藩派,康熙把所有「 ”罪过”都揽到自己身上了,比较有担当。 撤藩最大的获益者自然是清廷,军事上讲,扫除了叛乱的祸患,吴三桂临时起意造反,总比他准备几年造反要好得多,经济上也可以量入为主,自己管辖原三藩势力地区所需耗费,要低上很多,避免财政年年见红,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消灭了割据势力。但反过来说这一举动也充满了政治风险,是用国运在赌,藩王势力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强力手段的代价过大。 三藩之乱终被平复,所以某些人,事后巴巴的说着过瘾,其实当时清廷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吴三桂麾下真有一个运筹帷幄的智囊团,在诸如阿济格、多铎、多尔衮、豪格等等这些入关老将们死光的情况下,清廷搞不好真能回关外,事后纵观整个过程,康熙也说凶险。 我们看着没什么,其实是因为我们知道了答案,嗨~吴三桂赢不了,其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时朝堂都要开刀问责了,如果没有后续康熙的一系列招抚行动,硬扛着打,这事后果太严重了。还有一点,如果真让吴三桂成功了,恐怕天下就更遭殃了。

相关参考

吴三桂演义(十八)大搞独立王国,康熙撤藩,风云突变

吴三桂演义(十八)大搞独立王国,康熙撤藩,风云突变早在鳌拜把持朝政期间,康熙帝便对三藩的劣迹有所耳闻。他知道三藩势力遍及全国,总兵力相当于政府绿营兵的一半,是国家潜在的威胁。三藩在滇、黔、粤、闽等控制

吴三桂演义(十八)大搞独立王国,康熙撤藩,风云突变

吴三桂演义(十八)大搞独立王国,康熙撤藩,风云突变早在鳌拜把持朝政期间,康熙帝便对三藩的劣迹有所耳闻。他知道三藩势力遍及全国,总兵力相当于政府绿营兵的一半,是国家潜在的威胁。三藩在滇、黔、粤、闽等控制

吴三桂兵力数倍于清军,为何最终凄惨收场

吴三桂兵力数倍于清军,为何最终凄惨收场?原因有5项众说周知,康熙皇帝眼看藩镇势力坐大,为了及时遏制,出台了削藩政策。没想到立刻遭到了激烈的反弹,于是爆发了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这场战争中,吴三桂兵力达到

清初的三藩之乱是如何发生的? 三藩之乱简介

...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关后对付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后来,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

康熙平定 ”三藩之乱”后,除了吴三桂,另两个藩王结局如何

清朝入关后33年,清朝迎来最大一场叛乱,此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乱”。所谓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中吴三桂是领头羊,但尚可喜未参与叛乱,其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参

三藩之乱吴三桂的失败,由于两方面造成,康熙的成功就凭运气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在南方发动兵变。其实康熙撤藩是冒险,从后来吴三桂造反的情势来看,他根本没有想反,至少不是他的主要考虑方向。岁数大了,当不了几年皇帝,儿子又被扣在北京,折腾

浅谈吴三桂和康熙的较量,为何注定会失败

当年的三藩之乱声势浩大,曾一度占领了半壁江山。但刚入关不久的清兵不仅挺过去了,还迅速反败为胜。这究竟是为什么?模拟武装巡边"三潘之乱”,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被康熙逼反的。都知道封建社会的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行

吴三桂统帅10万大军反清,却驻跸不前,贻误战机

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在此之前以雷霆手段除掉擅权弄政的鳌拜之后,便开始着手解决三藩问题。这一年三月,镇守在广东的尚可喜和其子尚之信不和,上书康熙皇帝希望留守尚之信镇守广东,自己回到辽东养老。年轻的康熙帝

为什么一直找不到吴三桂的尸首

吴三桂能够从明朝驻守一关的一方大将,成为降清后最大的外姓藩王,其势力,能力,不可谓不大。就是这么一个外姓藩王,最后却在三藩之乱的时候被杀,就连尸首都找不到。那么,康熙皇帝一直在寻找的吴三桂的尸首,为什

吊打张献忠灭吴三桂,若没有他清朝提前灭亡

康熙在清朝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无论平定清朝边疆隐患还是灭掉三藩,康熙都是非常强势的,而且都取得了成功,这十分的不容易。很多人把平定三藩的功劳记在了康熙的名下,可是平定三藩的战争,并不是康熙自己带兵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