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为何总是北患重于南患
Posted 游牧民族
篇首语:总有一些人路过你的人生,微不足道又无比重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为何总是北患重于南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中国为何总是北患重于南患
明代播州杨氏不过百万人口,在云贵高原的势力中已经算得上强大,但面对明帝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仍然被迅速剿灭。 南轻北重 ▼ ▲校/二氧化碳 画/一条人文主义狗 图/地缘谷 古代中国往往北患重于南患,匈奴远比越南等国有侵略性。因此,《狼图腾》之类的书籍提出了蒙古高原武德的说法。但用玄学的武德来解释这个问题是不可靠的,让我们从地缘和环境上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01 南北地缘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在古代,罗马帝国因为气候和地缘形成的莱茵河-多瑙河一线,除了河流之外,无险可守,但中国得天独厚,拥有众多山脉可以作为北方和西方的屏障。 但这道山脉防线并不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完全重合,且漏洞颇多,令这条防线并不完美。 以山西论之,薄薄的雁门山之外,广袤的大同盆地对于北方来说可谓是门洞大开。大同盆地处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内,水草丰美,如果放任游牧民族占领将其作为牧地,将更有利于游牧民族繁衍,对中原王朝将造成更大威胁。迫使中原王朝不得不维持对大同盆地的控制,并在缺乏山脉屏护的地区投入大量军事资源防备游牧民族的入侵。 大同盆地 ▼ 但这条防线并非毫无用处,就河北而言,燕山一线虽然孔道甚多,但山脉重重,依旧能够能阻挡游牧民族于防线之外。 燕山 ▼ 关陇方向,则可分开论之。以关中论,黄土高原与陇山从北面屏护关中,但西北面庆阳方向却是空门大开,因此唐初突厥犯边,才得以长驱渭水,威胁长安。且庆阳延伸到银川平原,同样处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内,利于耕作,不可轻易弃于外族,也不得不投入较大的军事力量戍守。 富庶的关中平原 ▼ 而陇西、河西方向,虽北有大漠阻隔,南有祁连山之险,但单薄地向西北延伸,三面受敌,其边防压力不可低估。 以明代两辽之地边墙(长城)为例,明辽东边墙西接蒙古高原,东接东北平原,分隔两支外族,三面受敌,又缺乏山脉作为屏障,其防御压力,可想而知。 山海关 ▼ 视线移到东北。虽然整个东北平原都处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内,但实际上,古代适合大规模农耕作业的只有两辽(辽东和辽西)之地,北面的东北平原腹地(即现在的黑龙江、吉林)大多是渔猎民族的自留地。两辽以北纬度过高,气候寒冷,虽然黑土地肥沃,但适宜农业活动的时间却很短,就封建时代的生产力而言,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东北平原 ▼ 因此无论是蒙古高原还是青藏高原,对于关陇地区都有居高临下之势,入侵有很大的优势。 就南患而言,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山地的山越之患,以及南诏等南方国家的威胁。 中国南部主要是平原与山地互相分割的破碎地形,依靠水路,平原地区才得以联通,华夏网络虽然在山地地区发生了断裂,但是南方山地仍然被圈隔在华夏帝国的郡县网络之中,无法形成较大的地方势力,而呈现出破碎、分散的局面。 南方丘陵 ▼ 因此,南方的华夏网络不断依托水道和平原添枝加叶,步步为营,逐渐变得稠密起来。随着华夏网络对于非华夏人群政治、经济资源的输入,这些断裂带不断被华夏化,最终在隋唐时期被整合进新的华夏帝国网络之中。 连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 西南地区及越南北部高原等地则是处于华夏网络末端的山区,无法被整合,因此产生较高级的政治实体以威胁中原。 广袤而厚实的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但是,云贵高原并非蒙古高原般高度较为均匀,较东南丘陵的农业条件也差得多,云贵高原上方有层层叠叠的高山,落差极大,有着被称作「 ”坝子”的河谷间,因此人口积累也较缓慢,虽然也曾产生南诏国这样尚武的国家,但对产生的威胁终究有限。 云贵地区的坝子 ▼ 至于中南半岛上的平原地区,虽然地处热带,降雨量充沛,人口稠密,农业发达。但这里的国家如果想要进攻中国,首先要仰攻云贵高原或越南北部高原,战略上极为不利。而厚实的云贵高原与越南北部高原,更是其无法逾越的。 中南半岛农田 ▼ 02 技术传播 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技术传播渠道。除了自河西走廊东入之外,还能通过钦察草原或阿尔泰山直接进入蒙古高原乃至东北平原。也就是说,蒙古高原能够直接从两个方向获取技术,一是西域、中亚地区,二是中原地区。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政治实体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引进技术提高军事水平。但由于中原北部的山地相对较小,且与蒙古高原接触面积极广,蒙古高原乃至东北平原和中原的交往也十分密切,物资、技术的交流使得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政治实体可以借助贸易渠道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并壮大。 而云贵高原、中南半岛也有两条技术输入途径,一是来自北面的中原,二则是西面的印度次大陆。 云贵高原的山地厚实且层层叠叠,其交流的通达程度远不及中原与蒙古高原那般顺畅,贸易渠道效率较低下。而中南半岛,就需要越过整个云贵高原,可以说是与世隔绝。 印度作为重要的技术与文化来源,本身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较落后的状态,一直依赖于西亚技术的输入,中南半岛从印度得到的技术,很大程度上是自西亚越过整个印度次大陆转手而来的技术。相比丝绸之路仅通过中亚地区,这条道路的艰难险阻,不言自明。 因此,在农业技术和军事技术水平上,中南半岛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落后的状态,直到近代,大航海时代开启后,海上贸易路线重要性远超陆上贸易路线,从西方世界输入的先进火器技术使得东南亚国家的军事技术水平快速上升,在与缅甸的对抗当中,清王朝都遭受了惨痛的失败。 03 动员率低下 精耕细作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时间,人民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军事训练,使得农耕民族动员率普遍低于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能够成为士兵的人口比例下降,在全面动员时,绝大部分人口也会由于农业活动的缘故被束缚于土地。 北方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本身群牧和群猎的活动就能作为军事训练的一部分,相比农耕民族来说这是极大的优势。除此之外,其农业的投入时间短,农业活动粗放也是重要原因。 除了畜牧和捕鱼外,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也需要通过种植来补充粮食来源。匈奴人占据蒙古高原时,就经常在游牧之路上撒上种子,希望在秋天能有所收获,匈奴人还在自己避冬的山区用陶罐储存小米等粮食。而乌桓人的农业技术强于匈奴人,他们能通过飞鸟的迁徙来判断耕种的时节,因此,乌桓人不单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还能有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而契丹人、室韦人都有种植庄稼的传统。 蒙古军在远征时经常会遇到包围敌人的城市,如果战事并不紧急,他们的战士会一边放牧一边撒下种子耕种以便进行长时间的围困。在远征中,他们还得到了大量的俘虏,善于种田的俘虏都被当成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带回蒙古进行农业生产。成吉思汗还专门设立了「 ”阿姆其”机构,负责农业生产和粮食征收。 饮马多瑙河的蒙古军队 ▼ 但是可以看到,首先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农业活动都是较为粗放的,一是农业技术不足,二是基本都采取广种薄收的方式。这当然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的宜耕地极为分散也有关系。 而且相比一年两熟的华夏帝国地区,北方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不但农业活动投入的人力资源少,而且生产时间也要短得多。所以虽然他们也需要经营农业活动,但农业活动并不会束缚他们太多的人力和生产时间,使得他们仍能保持很高的动员率。 而南方的非华夏族群基本都需要靠农业为生,而且在热带地区,一年中投入农业活动的时间还要长于温带和亚热带。农作物往往一年三熟当然有利于中南半岛人口的增长,但也使得劳动时间越发增加,农民一年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军队的动员。 有人会说,南方族群的人口比北方游牧、渔猎族群要多得多。虽然如此,但由于山脉、高原的阻隔,南方族群互相之间难以统一,往往是一个个分开的小势力。明代播州杨氏不过百万人口,在云贵高原的势力中已经算得上强大(唐代时由于发展程度问题,南诏王国也不过百余万人口),但面对明帝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仍然被迅速剿灭。 而蒙古高原时常统一,且统一之后广袤的蒙古高原拥有200万以上人口,这还未计算游牧民族的动员率优势问题。 除此之外,游牧民族拥有较大的马匹蓄藏量,机动性远胜过中原地区。因此,在地缘和环境总美综合的影响下,而并非那虚无缥缈的武德,导致中国自古以来北患一直大于南患。 不过随着火器技术的发展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衰退,北方草原对中原的威胁越来越小。部分少数民族的主动汉化,也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带入汉文化,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印象,大概也是从那时代代相传的吧。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古代抗日战争中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为何选在一艘军舰上?
说到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其实,小编觉得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就是一部惨不忍睹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中国特别是清朝非常的落后,所以外国侵略者总是向中国发起侵略,不仅如此,侵略后总是中国倒霉,被迫签订
为什么会有青楼这种东西出现?说穿了,这是男人世界的产物,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来的社会事实。关于青楼妓女的起源,古今中外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姑且不去分析。这里要说的是,古代的青楼为何要开在考场的对门?看来
最近有朋友在回顾看《芈月传》时,当看到王后临盆,接生婆大喊:热水,热水,吩咐伙房要不断的烧热水。朋友便问我这是电视剧的“以讹传讹”,因为相似情节都出现在不少古装剧中,还是事实就是这样?其实由于古代医疗
中国古代刑罚残酷,在封建社会里,没有人权,很多刑罚,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简直是野蛮、残暴,尤其是对女人;在古时专门对付女人的刑法,被统称为「妇刑」,刑罚的设计,几乎都是以极尽羞辱的方式进行,即使受刑后
中国古代刑罚残酷,在封建社会里,没有人权,很多刑罚,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简直是野蛮、残暴,尤其是对女人;在古时专门对付女人的刑法,被统称为「妇刑」,刑罚的设计,几乎都是以极尽羞辱的方式进行,即使受刑后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据说收视率超过新闻联播,让人喟叹。看了以后,总的感觉是,恶政就如浪裹沙,长使英雄泪滂沱。宋慈(1186——1246)尚刑名之学,以为“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据说收视率超过新闻联播,让人喟叹。看了以后,总的感觉是,恶政就如浪裹沙,长使英雄泪滂沱。宋慈(1186——1246)尚刑名之学,以为“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
古代漂亮的女子为何就是“红颜祸水”?中国古代对女子的偏见真是大!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对妇女的描写总是这样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红颜祸水”就连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
古代漂亮的女子为何就是“红颜祸水”?中国古代对女子的偏见真是大!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对妇女的描写总是这样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红颜祸水”就连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已经播完。据说收视率超过新闻联播,让人喟叹。看了以后,总的感觉是,恶政就如浪裹沙,长使英雄泪滂沱。宋慈(1186——1246)尚刑名之学,以为“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