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东汉的挽歌,也是中国士人精神的转折点

Posted 宦官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不仅是东汉的挽歌,也是中国士人精神的转折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仅是东汉的挽歌,也是中国士人精神的转折点

说起对中国文化的打击和破坏,人们会想起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项羽在咸阳的纵火焚烧,以及明清的「 ”八股文”和「 ”文字狱”。的确,这种事件对中国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断层。而我要说的是汉代发生的另一场悲剧——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并没有在文化上直接进行打压,然而却严重打击中国士人对天下兴亡的参与热情。自从党锢之祸后,中国大量的知识分子就隐逸于山林,纵情于声乐,留心于玄学。表面上知识分子风流倜傥了起来,实际上则是命运悲剧下无可奈何的选择。 一,清流和浊流的对抗 在中国古代,往往将知识分子称为「 ”士”。从春秋战国以来,士就拥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战国的诸位贤君莫不礼贤下士。这些士人拥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个国家处理政务的栋梁。为了培养士人,战国以来各国都修建专门的场所来「 ”养士”。这种风气一直流传到了汉朝。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后,中国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诸子 孔子说「 ”学而优则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入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注重个人的修养气节,还十分具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孟子曾说「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将仕途作为正业,「 ”士之途也,犹农夫之耕也”。同时,国家为了将优秀的人才纳入到官僚体系,也会积极养士,制定文官选拔体系以选拔士人。西汉以来,推行察举制,将孝廉、秀才(才能)作为选官的依据,使得大量优秀的士人得以进入仕途。另外,汉武帝建立太学,养天下之士,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到了东汉时期,太学生的人数已经达到了3万人,太学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后备军。因此,经过长期的发展,士人和官僚就成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体了。 太学 到了东汉时代,士的规模和势力已经充分壮大了起来。在经济上,士人往往出生于地方的豪强世家。他们拥有广阔的土地,「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在政治上,他们通过察举、征辟等手段进入了政治领域,甚至成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这些名门世家垄断,形成了累世经学。不可否认,士族的发展壮大对东汉的中央集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使得社会阶级相对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强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强大生命力,对整个东汉政权的支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代讲学 到了东汉后期,随着外戚专权和宦官得势,东汉的政治就一改过去的清明,向着黑暗的深渊坠落。从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开始到公元159的50年时间内,经历了邓氏、阎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权,其间的殇帝、孝德、安帝、顺帝、冲帝、质帝都是傀儡。桓帝于159年借助宦官的势力消灭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权,一直到189年。在这80多年的时间里,东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士人自然会和外戚、宦官势力斗争。 二,清流和浊流的斗争 在安帝时期,宦官江京、樊丰等结外戚阎显、耿长在国内共专朝政,胡作非为。此时的朝廷形成了以杨震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团,他们自称为「 ”清流”,将宦官集团斥为「 ”浊流”。清流内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学的大学士组成。除了出生豪强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还有一些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有学识,有气节。他们往往对外戚和宦官势力采取不合作和反对的态度,而且大多高风亮节,不惧威胁。如杨震「 ”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杨震多次上书劾奏,最终被迫饮鸩而卒。顺帝之时,梁冀专权。李固「 ”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念国忘身,陨殁为报”,他提出「 ”使权去外戚,政归国家”「 ”罢退宦官,去其权重”的建议,震动了朝野,最终因为引起了梁冀的忌讳而身死狱中。 杨震 在桓、灵时期,「 ”五侯”专权,宦官势力空前增强。此时的士人便和太学生联合起来,在地方不断打击宦官的党羽,在朝廷则不断发动请愿活动。如北海相杜密「 ”为人沈质少有厉俗志”,为官时对官宦子弟犯法之事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以至于声名鹊起,与李膺齐名,并称为「 ”李杜”。刘祐任河东太守时,不留情面地打宦官子弟,「 ”黜其权强,平理冤结”,声名大震。后刘祐当上了司隶校尉,使得权宦畏惧。魏朗任彭城令时,大胆地举奏宦官子弟为国相而胡作非为者。蔡衍,为冀州刺史时断然拒绝宦官中常侍具瑗的请托,又将中常待曹腾之弟曹鼎治赃治罪。羊陟为尚书令时,上书奏请罢除与宦官相姻私、公行货赂的太尉张颢、司徒樊陵、大鸿胪郭防、太仆曹陵、大司农冯方等权臣。上疏虽未奏准,但其「 ”禁制豪右”之名使「 ”京师惮之”。 在正值的官吏不断对宦官势力进行打击的时候,中央的太学生便不断发动请愿活动予以支持。永兴元年(153年),朱穆为冀州刺史。当时黄河泛滥为患,宦官却奢侈放纵依然。其中一位宦官在归葬其父时,违法制造璵璠、金缕玉衣、偶人为葬具以及陪葬品。朱穆听说后就下令挖墓查验。此事很快引发了京城宦官的不满,在宦官的唆使下,桓帝将朱穆撤职。面对宦官的胡作非为,太学生在刘陶的组织下联合起来,到皇宫门前请愿。最终桓帝被迫做出让步,赦免了对朱穆的惩罚。这是清流派党人对宦官的一次重要的胜利。延熹五年(162年),太学生又发动了第二次请愿运动。当时平定西羌有功的将军皇甫规由于拒绝了中常侍徐璜、左倌的索贿被徐璜等陷害无端入狱。为此太学生张凤等联络诸位士大夫三百余人,在皇宫门前请愿,最终使皇甫规被释放。 皇甫规 这些请愿活动有的成功了,但是有的还是失败了。如桓帝之初,白马令李云露布上书,公开斥责单超等五宦官的专权现象,李云的上书引发了宦官的报复,结果李云被捕下狱。此事引发了杜众、陈蕃、杨秉等官员的反对,纷纷为李云辩护,甚至宣称要和李云同死去。但是,最终李云未能被赦免。 在同宦官的斗争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金朝文人刘祁在《归潜志》中总结到:「 ”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之徒抗于朝,郭泰、范滂、岑晊、张俭之徒议于野”。这其中以陈蕃、范滂、成瑨以及李膺、张俭、岑晊等为最著名,而李膺和陈蕃则成为了清流党人的领导人物。李膺,出生于名门望族,但本人「 ”性简亢,无所交接”,有威廉之名。当时的土人其接交为荣。李膺任司隶校尉时,竟将权宦张让之弟、野王令张朔处死。使得宦官「 ”皆鞠躬屏气,畏李校尉”。陈蕃与李膺齐名,陈蕃年少时曾说下「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的豪言壮语。为官后,征集清廉,刚正不阿,多次与外戚、宦官作对,成为了党人又一领袖。 除了弹劾、请愿之外,清流名仕还通过「 ”清议”来对抗宦官势力。「 ”清议”主要是通过制造舆论来给朝廷施压,清议主要内容包括对时事政治的针砭和对官吏人品的评价。如他们对当时宦官垄断选拔制度的现象讽刺到「 ”「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而他们对清流名仕的名声则大加宣扬,「 ”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如「 ”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这种清议无法阻止宦官专权,但是却给宦官制造了很大的舆论压力,使其稍微有所收敛,所谓「 ”国势虽亡,而公议具存,犹能使乱臣贼子有所畏忌。” 清议 三,党锢之祸的发生 随着清议活动的不断进行,太学生和官僚的言论已经可以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个时候是是东汉土风最活跃的阶段。甚至处士的声誉远远超过了实际的禄位。由是学生同声,竞为高论,上议执政,下议卿士范滂、岑晊之徒,仰其风而扇之。于是天下翕然,以臧否为谈。名行善恶,托以谣言。”但是在中国古代,太学生、士人的政治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太学生的广泛活动,特别是士大夫官结合,也就引发了皇帝和宦官的大为不满。因此,一场严酷的党锢之祸就有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景象了。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李膺杀了豪强张成之子,而张成和宦官结交。由此,宦官侯览等唆使张成的弟子上书诬告李膺等「 ”养太学游士,交接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于是桓帝下令逮捕党人,李膺、陈寔、范滂等二百余人被捕入狱。陈蕃上书报谏,也被罢免,导致「 ”朝廷寒心,莫敢复言”。后来,被审讯的李膺供辞中多连及宦官子弟,使得宦官也有所顾忌,请求「 ”赦”党人。永康元年(167年)桓帝下诏,大赦天下,释放党人。这些党人虽然被释放,但是规定三府禁锢终身,永远不得为仕。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第一次「 ”党锢之祸”后,宦官的更加邪枉横肆,但是党人的声望却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如李膺归田后,「 ”天下土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范滂离开京南归时「 ”汝南、南阳土大夫迎之者数千辆”。人们将窦武、刘淑、陈蕃称为「 ”三君”。将李膺、刘祐、魏朗等八人称为「 ”八俊”,另外还有「 ”八顾”、「 ”八及”、「 ”八厨”的美称。从这些可以看出,党人的影响力反而因为党锢之祸而扩大了。167年,桓帝去世,灵帝继位,窦武为大将军辅政。因为窦武对宦官专权十分不满,因而启用陈蕃为太傅,同时被禁锢的党人,如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皆列于朝廷,共参政事。标志着第一次党锢之祸的结束。 此时,正式铲除宦官专权的好机会。但是窦太后却不同意铲除宦官,因此双方在朝廷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斗争。168年,陈蕃和窦武密谋了一场铲除宦官的行动。然而,计划还未实行,就已经被宦官得知。于是宦官联合起来,迅速对陈蕃和窦武进行血腥的反扑。双方在宫廷大战,最终陈蕃和窦武寡不敌众而被杀。此后宦官开始对党人实行大规模的屠杀,李膺、杜密、虞放、朱寓、荀翌、翟超、刘儒、范滂等百余人,俱被诬杀,其他因牵连至于被流放、禁锢、处死者不下六七百人。169年,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唯不赦党人。172年,窦太后去世,宦官再一次大肆捕杀党人,受到株连的达1000多人。176年,又再一次发动了更大规模的「 ”党锢”。 这场「 ”党锢之祸”延续了20年。184年,面临黄巾起义的空前危机,朝廷宣布结束党锢。然而经过漫长的「 ”党锢之祸”,有气节的士人几乎全被摧残殆尽,剩下的除了逃匿山林,就只能成为寡颜鲜耻、卑事宦官、阿谀谄媚之徒。因此,汉末时期,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在黄巾之乱后,士人纷纷为地方的割据势力服务,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党锢之祸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整个东汉后期,还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士风。在党锢之祸的打击下,大量的士人对仕途失去了兴趣,他们「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聊以娱无为之心,而逍遥于一世。”因此,党锢之祸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折点。 推荐阅读 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西汉正统思想和治国方略的转变 从战国到西汉,长达百年的儒法合流:最终演变成了中国的正统思想 从一断于法到援礼入法:通过春秋决狱看儒学对汉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盐铁会议:汉代治国方略的大辩论,为后世政见之争提供经典范本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较量,郡县制最终战胜分封制

相关参考

波兰 · 条顿骑士团的挽歌马尔堡

初见马尔堡立刻就让我想起法国南部那个欧洲最大的城堡卡尔卡松,前者建出了德国人的严谨,像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后者建出的是浪漫,它更像一座小型城镇,里面生活着安居乐业的乡民。论历史卡尔卡松城堡比马尔堡早几

中国共产党获取政治资源的历史转折点

 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讲,第二次国共合作其实就是中华民族整合所有的政治资源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国共合作成为这一过程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在政治资源的整合中受益匪浅,不仅抗日战

魏晋时寒门士人为何无法进阶高官

魏晋时期的门阀势力之所以强盛,与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在尚未代汉之前,便采纳了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能而有识鉴的官吏,充任本郡的中正之职,负责访察

魏晋时,寒门士人为何无法进阶高官

魏晋时期的门阀势力之所以强盛,与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在尚未代汉之前,便采纳了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能而有识鉴的官吏,充任本郡的中正之职,负责访察

中俄雅克萨之战中国为何还是失去土地

...反抗的英勇精神。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是中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战的胜利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大片领土,使得我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

”甲申易枢”是晚清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慈禧从进取转为享乐的标志

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诉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不二亲王,随着他的势力越来越大,慈禧作出了什么应对?为何说扳倒奕诉成了慈禧的第二次政变?​奕诉的能力和作用平心而论是巨大的,他担任议政王期间,辅佐慈禧镇压了

清代皇权与士人的互动 怎样造就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顶峰

引言:当我们提起清代的学术,总会想起教科书上对于清代文化刻板的描写,认为文字狱下的清代学术特别死板。但清代学术除了满族统治者的作用,还有士人自身的反作用。随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下其中的关系吧!一、文化环

蔡文姬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既是一个文化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盛产才女的时代。西汉有卓文君闻绿绮识琴心,又有班昭修史而全《汉书》。到了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烽烟与战火不仅成就了英雄,也成就

蔡文姬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既是一个文化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盛产才女的时代。西汉有卓文君闻绿绮识琴心,又有班昭修史而全《汉书》。到了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烽烟与战火不仅成就了英雄,也成就

炎帝不仅是中国人祖先,也是越南人祖先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炎帝,号神农氏,是中国上古部落首领,他与黄帝齐名。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是中国人形成的时期,因此,中国人也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然而,在越南,炎帝也被一些越南人看作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