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辙政论散文为例,浅谈宋代兵制与他的国防思想

Posted 兵制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以苏辙政论散文为例,浅谈宋代兵制与他的国防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苏辙政论散文为例,浅谈宋代兵制与他的国防思想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出自宋代张载,同样这句话也适用在苏辙的身上。苏辙作为典型的的古代士大夫形象,他对家国天下均有思考和研究。他的政治生涯几经沉浮,跌宕一生。无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忧国忧民。 历代学人的研究往往侧重于苏辙诗文的文学成就,而忽视了苏辙的政治素养。苏辙的政治素养要比其兄苏轼高出一截。他的文章文学性虽不及苏轼的以情动人,但其内容却常常可以切中时弊,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提出相应的主张。 对于研究像苏辙这样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们有时候不应该只注重他们的文学成就,也应该从他的诸多文章中提取他们的思想内容来了解他当时所处时期的社会状况。本文从苏辙政论文出发,了解宋代的兵制以及苏辙的国防思想。 宋代军事的败局与兵制的弊端 宋代是我国封建时代中一个特殊的朝代,它处在多个少数民族政府并立的时代,始终战火频仍。在经济上,宋朝虽然远超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但是在军事活动中,却是败多胜少。相较于其他朝代,宋代的军事效率不高。其原因有: (1)宋代的最高军事机构是枢密院,而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是文官。官吏中武臣从属于文官,整个文官系统全面监管国家军事,不仅缺乏效率,而且得不到军队中军官士卒的信服,不足备威信。 (2)宋代武将地位低下,对武臣也是极其防范。所以有了「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话头。军队因此缺乏优秀将领地指挥训练。 (3)皇帝干预前线指挥,前线将领没有办法就具体的战况灵活作战。宋太宗时期给出征将领画兵阵图,让出征将领依据兵阵图作战。 (4)外行领导内行,北宋时期行军打仗常常是文人为帅,指挥武将。 (5)历朝历代都有皇族习武的传统,但到了宋代开始出现皇族和贵族不习武不重武的社会风气。宋代的皇族和贵族子弟以习武为耻,平时也不注重军事训练和选拨优秀的军事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6)军队里面「 ”冗兵”现象严重,有限的国家资源被过多的士兵分享,造成了国家资源浪费。 此外,宋代的兵制应该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差的兵制。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禁军是中央军,对内守卫京城,对外则是戍边和作战。厢兵则是驻州的常备军,虽然是名为常备军,但实则是各州府的杂兵。厢军一般没有训练和对外作战的任务。 同时为了防止军队骄横懒惰,不易控制。规定下了禁军分番戍守的制度。各地方厢军尽是老弱病残,因此只是不具备战斗能力。各个地方的边关戍守,都派遣中央禁军,但也不准其久戍边关。譬如今年戍守山西,隔年就又调回中央,次年又去戍守河北。因此苏辙认为朝廷养兵的一大忧患在于将不认识兵,兵也不认识将。 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宋代就有外族入侵的威胁,北方有辽国,西北有西夏。尽管外面强邻虎视眈眈,但宋代的统治者还是想先杜绝唐季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现象,刻意地重文轻武,提倡文治,忽视了国防弱点。 苏辙的国防思想与养兵之道 宋代统治者的国防精神已经从汉唐时期的进攻性转换为防御性。宋代的国防用意防守,而不在于主动进攻。关于对外战争,统治者更愿意的是和议,以「 ”岁币”换边关无战事。苏辙曾在《民政策第九》中毫不客气地提出:「 ”中国之弊在于畏战,畏战固多辱也。” 面对宋代多辱的局面,苏辙认为应该文武并重,而不应为了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一味的重文轻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是不可取,正如他在《唐论》中所言:「 ”以就一偏之利,故其祸循环无穷而不可解也。” 而纵观北宋历史,名相备出,赵普、寇准、范仲淹、王安石等比比皆是,而能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将不过狄青一、二人而已。宋代对文科选拔人才极其重视,而对军事人才的培养确实微乎其微。苏辙认为国家应该强兵,重视国防。就应提高武将的政治地位和待遇。《臣事策第三》中所说:「 ”复武举,重武臣。”「 ”试之以骑射,以观其能否,而为之赏罚。” 此外,宋代军事最高长官是枢密使。文官担任军事最高长官的弊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官对军中之事难以亲身体会、了然于胸:二是军中的将官士兵对文人难以做到服上。对此,苏辙在《臣事策上·第五道》中提出解决办法:「 ”略如汉制,设为诸校,使常处军中,既以抚之,且渐诛戮其豪横,而训之以理。” 苏辙想在皇帝和军中士兵之间架设一道联系的桥梁,所以提出了「 ”设为诸校”之制。此举和后来的王安石变法中提出的「 ”将兵法”有异曲同工之效,得到了宋神宗的认同和支持。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到宋代的「 ”冗兵”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宋代的军队没有退役这种说法。士兵永远都在行伍之中,不在戍守边关,就在中央。 譬如一个二十岁的士兵被招募过来。从他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是可为国效力,但其三十岁到六十岁之间便变成了国家用军费赡养他。老兵自然没有作战能力,只好再招募新兵,就这样宋代的士兵越养越多。在宋太祖赵匡胤开国时期士兵人数也只有二十万军队,到了太宗时期有士兵六十六万,再到了宋仁宗年间就变成了了一百二十五万人。 苏辙针对当时兵多民少的社会问题,也提出让多余的士兵去开垦荒地。「 ”地有余,则务在于辟地,是以天下之地虽其甚宽,而举无遗力。”以兵养兵,自给自足,减少国家开支。 结语 苏辙的政论中对宋代的军事制度和国防问题提出了诸多可行的意见。但鉴于宋王朝为了彻底将藩镇的拔去,保证自己赵氏家族沦为五代王室的的下场,所以产生了极其严重的重文轻武的风气。因此苏辙当时的大部分主张根本不可能引起宋代当局统治者的重视和采纳。

相关参考

以司马炎称帝后干出的荒唐事为例,浅谈晋氏江山必不长久的原因?

以司马炎称帝后干出的荒唐事为例,浅谈晋氏江山必不长久的原因?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司马炎当政时,他的祖父、父亲早已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统一已成必然趋势。咸熙元年(264年)八月,司马昭

世兵制与募兵制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根据汉代的屯田制、唐代的府兵制、宋代的更戌法和元代的职官制制定出了新的卫所制。卫所制的核心是寓兵于农、耕战结合,目的是在尽量压缩国防开支的情况下,既能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又不

浅谈墨学在清末的复兴,以谭嗣同对“墨侠精神”的认知和推崇为例

学过历史的就应该知道,墨学与儒学、道学、法学等诸子百家都曾在礼崩乐坏和征伐频频的战国时代大放异彩,但自秦以后便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直至晚清时墨学才因再度被世人重视而得以复兴。胡适、章太炎、梁启超等名流

只做过八品官的苏洵,是如何培养出苏轼、苏辙这两位千古文章大家

中国历史上,提起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宋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不仅诗词成就巨大,而且每一个人都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在这三位父子中,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名气最大;苏辙的官

以日本因素为例,看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爱恨情结,使得任何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都难以下笔,而且不容易被平情看待,总觉得在字面之后,应该还有潜在的动机。这种情形当然不是全然子虚乌有,譬如一些杰出的汉学家就将他们的研究与日本对华的

以二战英德海军的交锋为例,浅析海权思想中的封锁战略

前言什么是「”封锁”?这个词的词义解释为「”用强制力量使与外界断绝联系或往来”,封锁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对事故现场的封锁、对重要地区的封锁等等,那么,封锁在军事上是怎样的呢?军事上的封锁就是对

反遭秦始皇诛杀 韩非妒才忌能进谗言

...公子(即国君宗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

募兵制

  募兵制(汉语拼音:mùbīngzhì),中国古代兵制。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宋代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是宋代一项传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谁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

唐宋八大家有哪些,唐宋八大家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有哪些?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