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给乾隆当过御医的民间高手,他是如何成为神医的(上)

Posted 伤寒论

篇首语:不怕山高,就怕脚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位给乾隆当过御医的民间高手,他是如何成为神医的(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位给乾隆当过御医的民间高手,他是如何成为神医的(上)

中医到底有多少没有被人发现的秘密,没有人知道。 但是,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现某地有个民间中医,可能没有什么学历,只是祖上传下来这么一手绝技,通常是别的不怎么会治疗,就治疗这一种病,那可真是药到病除,凭这手绝活儿,就享誉乡里,方圆百十里地的,只要有这个病,就来找他,准没错儿。 这就是所谓的秘方。这种秘方,通常是非常神秘的,只是父子相传,别人永远无从知晓。如果儿子没有行医,那么这个方子也就从此绝了,永远消失。 很多人都觉得此事可惜。 在中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医家,他一生创立了很多方子,遗憾的是,他的学问却快要绝了,和我说过的秘方一样。 这位医家绝对是位高人,您想想,他给乾隆皇帝当过御医,这绝对是高人中的高人啊。 但是,非常遗憾,现在问问学中医的,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所创立的方子了,也几乎很少有人了解他了。 一代高人,似乎马上就要消失在滚滚的黄沙中了。 这位高人,就是黄元御。 那么,他留下的药方有用吗?这些方子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这么跟您说吧,黄元御有个传人,叫麻瑞亭,麻老生前在西安行医,活了94岁,1997年去世。麻老从黄元御写的《四圣心源》这本书里,只拿出了一个方子,叫「 ”下气汤”,他这一辈子,就用一个下气汤,来回加减,就治了一辈子的病,而且疗效极好,享誉四方,活人无数。 您该晕了,不会吧,就用了一个方子,就成为了一方名医,难道这世上真的有此等宝书? 没错儿,此事千真万确,但是遗憾的是,知道这书是宝书的人却不多了。 问问中医院校的学生,提起黄元御,恐怕他们都会茫然不知所问的。 那么多救人的经验,似乎即将湮没在历史的迷茫之中。 您一定极端地好奇了,这位黄元御,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他的医方为什么那么有效呢?他的学问,到底会不会失传呢? 下面,让我来给各位讲述黄元御的故事吧。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 (一) 引子 看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的时候,我被片子里小孩子的经历给吸引住了:一个小孩子,在街上碰到了个衣衫褴褛的人,此人向他推荐若干本书,有本书的名字叫《如来神掌》…… 这个经历很有趣,我在写黄元御的故事之前,突然想起了我是怎么了解黄元御的,和这个故事还真有点儿类似。 那是在我刚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有一天,我在街头闲逛,看到街边有个人在摆摊卖旧书,有几个人在有意无意地挑着图书。我走上前去,随便翻了翻,都是些过期的画报和武侠小说,没什么吸引我的书。我看着无聊,刚要走,突然,在诸多书中间,我发现有一本书很不一样。这是一本很旧的书,灰色的封面(现在绝对没有书设计成这种颜色),上面黑字印着:《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麻瑞亭是谁,更不清楚黄元御是何许人也,当时只是觉得有些意外:嘿,这里还有中医书?而且这么朴素的封面,这么有勇气,里面的内容一定很不同寻常,于是拿起来翻了几下。 刚这么一翻,就被书里的内容雷了一下,什么「 ”火分丙丁,心为丁火,属手少阴;小肠为丙火,属手太阳……平人丁火下降,以温癸水,所以肾脏温暖,而下寒不生,癸水上承,以济丁火,因而心家清凉,而上热不作”,这些内容看着新鲜,因为一般教材里火就是火,不分什么丙丁的,我心里当时就有了感觉:这是一个地道的老中医?的! 于是问摊主,这书多少钱?摊主回答:五块钱! 就这样,我毫不犹豫将书买了回来。回家以后就开始狂看,尤其是里面如何诊脉的内容,我看得最仔细,结果我很快就学会给别人号脉了。 没多久别人就开始夸我号脉号得准,好多人都以为是家传的,其实还真不是,母亲还真没怎么教过我,我都是看这本书学的。 可以这么说,我学习中医的起步,就是从学习黄元御的理论开始的。 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早就绝版了。我在读博士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来找我复印这本书,有一次,几个台湾同学借去复印,迟了几天没还,我担心了好几天,生怕他们把书弄丢了。 直到今天我都特别庆幸,当年在一个卖画报的旧书摊上,发现了这么一本好书。 这本书现在就摆在我的面前,这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了。当年就是由于这本书,使我知道了黄元御,因为麻瑞亭老中医是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 那么,这位清朝名医黄元御,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生呢?他又为什么能在中医领域独树一帜呢?下面让我们来慢慢地讲吧。 根正苗红的出身 在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05年,一个婴儿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的黄家辛郭村,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黄元御。 要说黄元御的家庭,那还实在是有点历史。大家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知道有个大名鼎鼎的豫州牧、太尉黄琬,那就是黄元御的祖先。过去的人家那是讲究祖上功德的,如果祖上出了位名人,那是要世代牢记的(不包括秦桧那样的名人),这样可以教育后人向前辈学习。所以这黄元御的家族,就世代以读书为荣,在明朝时还出过一位尚书,据说他一直连任六朝,是一位能干的国家干部,这更让后代们羨慕不已。结果是造成了黄家上下一起发奋读书的风气。黄元御的父亲就是一个读书迷,擅长写文章、作诗词什么的,总之也算是当地的一个才子,但是似乎只是一个庠生,没有取得什么更大的功名,于是他就将读书考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了黄元御和他的兄弟们身上了。 各位可以想象了,在黄元御父亲的严格督促之下,黄家上下的读书氛围十分浓厚,家里的堂兄堂弟都在一起比,看谁聪明,看谁读书读得好。 要说这学习环境也的确重要,它能调动人的兴奋点,黄元御就在这种气氛里,直学得是「 ”诸子百家,靡不精熟”,简直就是什么书都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没有不涉猎的。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国学的功底,我单这么说可能您还没有个概念,但是如果您知道日后黄元御解《易经》解得多么的好,您就该了解他现在都在打什么样的功底了。黄元御对《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的解释,那是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的,他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释,独树一帜,没有对天文历法的了解,能提出这么深刻的内容吗?搁一般人,能看懂就不错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黄元御,本来就是挺聪明一孩子,再加上这么个比赛学习的环境,结果很快就考成了庠生。 此时,锦绣前程正在向黄元御招手,黄元御意气风发地望着远方,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这样的岁月里,黄元御度过了他的少年、和大半个青年时光。 眼睛到底有多重要 一转眼,黄元御已经二十九岁了,此时是雍正十二年,就在黄元御「 ”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这是什么问题呢?相信许多人都有过体会,就是由于过度劳累,眼睛给累坏了。 这眼睛可是人身上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我们现在经常碰到眼睛累出毛病的情况,比如打网络游戏,连着好几天,眼睛就会痛得睁不开(建议在网吧设立眼保健操时间),还有些学生熬夜写毕业论文,常累得眼睛通红。 黄元御那个时代当然不可能有电脑,但是当时的读书照明环境却是很不乐观的。因为如果想用功,那就要晚上点蜡烛读书,那点儿光,飘忽不定晃来晃去的,您想啊,这眼睛能不出问题吗? 黄元御的眼睛出问题是在那年的八月。黄元御自己说,本来自己身体挺好的,也没得过什么病,但就是在这年的八月份,左眼睛突然开始发红,感觉眼睛特别的发涩(左目红涩)。当时他也没怎么在意,觉得过两天也就该好了。 结果,三天以后,整个的白睛就开始都红了,像出血一样,并且开始肿了起来,渐渐地把黑睛给包围上了。 这回可就让人担心了,估计当时黄元御的样子一定是十分骇人,大家看着都绕着走。 怎么办呢?请医生吧,此时我们的黄元御还对医学一窍不通,当然要请其他的医生来瞧瞧了。 于是,一位令黄元御非常厌恶,甚至是痛恨终身的医生出现了。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笔下,这位医生的形象吧,这位一出场,造型就很是别致,戴着个很威严的帽子(高冠),表情极端严肃,说起话来那是吐沫横飞,黄元御的原话是「 ”口沫泉涌”。 按说这人家是什么造型,我们不应该说三道四的,因为医生也有扮酷的自由,但是您治病倒是用点心啊!这位可倒好,上来就判断黄元御是有大肠之火,即用大黄、黄连等药,他的意思是使用泻下之法,让热从大肠泻出。 可是服了药以后,黄元御居然没有什么动静,这医生也奇怪了,怎么回事儿?大黄都不灵?加大药量!于是就又用大剂量的大黄泻下。 结果,黄元御只是微微地有些泻,还没有什么大的反应。 可是眼睛,却没有好转的迹象。 于是这位医生就判断:泻下的方法不对,应该是外有风寒,应该散寒。 我来插一句,这就是这位医生的不对了,我们现在不知道黄元御当时的情况,可是如果您真的要是判断大肠有热,使用泻下之法,那就要加大药量,真的让他泻。在临床中有的人对大黄就是不敏感,甚至需要加到上百克才能泻呢,您怎么能看到不泻就打退堂鼓了呢? 这回好,该发汗了,这位医生的法儿也真多,他弄了盆热茶,把黄元御按在上面,然后用厚衣服给盖上,让蒸汽熏蒸黄元御。 要说如果真是外感风寒了,这还可能真的起作用,但这和眼睛红肿有什么关系呢?我没想明白,估计当时的黄元御更不明白,结果被折腾得汗流浃背,连脚后跟都出汗了(汗流至踵),但眼睛还是没有任何的好转。 这下这位扮酷的医生傻眼了,连忙告辞,说我回家再想想办法去,就走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急了,连这么酷的医生都没办法,这病别不是个很严重的病吧? 于是就又到处请人。这次找来的是一个老太太,据说这位老太太非常擅长针灸。老太太一看,这白睛里面的淤血已经这么多了,应该刺血,把淤血放出来。 这位看来的确是有两下子,她「 ”轻刺白珠”,结果是流出来数十滴的浊血,黄元御的感觉说是像胶一样的黏稠。 然后,红肿的部位开始消退,黄元御自己也感觉很是清爽。 其实我觉得这位老太太诊断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如果让她继续治疗,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 但是命运却偏偏不是这么安排的,就在这个时候,前面的那位医生又跑了回来,一进门,就又开始吐沫横飞地报告:「 ”我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很着急,天啊,这么久想出来的,一定是个好的方法啊,于是就请这位接着开方。 这位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清热解毒,用苦寒之药。这个方子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是药性知道,是苦寒的药。他给黄元御连着服用了几十服,就是这个方子,把黄元御的脾胃彻底地给搞垮了,黄元御的身体到最后也没有彻底恢复。 服了这些药以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开始出现了白膜,中医叫翳膜,慢慢地开始覆蓋眼睛。这位医生一看没效果,又开始使用一种叫揭障丹的苦寒药物,给黄元御口服,然后用一种苦寒的药面,熬水熏眼睛。 最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就全废了,翳膜覆蓋了整个眼睛,有增生的组织还突出到了眼睛外面(蟹睛突出外眦)。 各位可以看看,这位医生就像是个蹩脚的猎手,枪是好枪,但是这位上山以后,东放一枪西放一枪,打的全是自己的同伴,没一枪打准目标,这样的技术真是令人悲哀啊。 可见,中医诊断学是多么的重要,这个诊断学就好比是枪的瞄准设备,您不瞄准,再好的身手,子弹也会奔着同伴去的。 我们未来的名医,这次算是被一个庸医给折腾惨了。 在经过这次生病以后,黄元御的脾胃系统彻底地被伤害了(中医认为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苦寒的药物会伤到脾胃),从此一辈子都没有恢复好。 更为严重的是:黄元御从此成为了一个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用的人,他的左眼,不但不能使用,还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形象。 而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五官不正,不能够被委派官职。也就是说,科举的大门,从此在黄元御的面前,彻底地关闭了。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此时的黄元御坠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没有比这种事情再悲惨的了,你的学问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所有的人都好,但是,此时却因为别的问题,失去了和其他人一起学习、竞争的机会。这就好比是在高考前,突然告诉您,您因为相貌不佳,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参加高考了。 您想想心里会有什么滋味吧,当您天天远远地望着昔日的同学们走进课堂,您这个昔日的高才生却只能在一旁呆呆地望着,您是不是有种想痛哭的欲望? 那是一种怎样的凄凉呢? 我都可以想象得到,黄元御当时远远地躲开人群,徘徊在村边,想着同伴们都在读书,自己的前途呢?前途在哪里呢?难道自己真的要以一个残疾人的身份度过这一生吗? 走在街上,世界也不再像是以前那样的阳光明媚了,人们都用异样的眼神望着自己,是啊,自己英俊的相貌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形象,而且,人们不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学子的典范,而是一个毫无前途的废人了! 自己的志向呢?那些矢志报国的志向呢?全都灰飞烟灭了,自己只有在梦里,才能又回到健康的时光,仿佛又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可是一旦从梦境中醒来,冰冷的夜色告诉自己,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两行清泪从黄元御的眼中流出,滴落在枕头上。 那些时候的黄元御,经常跑到周围的山坡上,望着远方,放声大哭。 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痛苦的磨炼,在这种磨炼中,有的人会无力地倒下,但是,有的人会再次站立起来,在磨炼中脱胎换骨,从此获得重生! 黄元御就是这后一种人,他在经过了痛苦的煎熬以后,再次站立了起来,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个分明要滑向谷底的人生轨迹,生生被黄元御用自己的毅力,再次扭转过来,重新走上了正轨! 各位,黄元御是怎么想的呢?他觉得,既然自己是被疾病给害了,那么,他就要重新在这里站起来,他要和疾病做坚决的斗争。 就在那天,就在黄元御自己望着远方的时候,他暗暗发誓,自己这一生,都要献给同疾病做斗争的事业,拼尽全力,永不后退!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他短暂的这一生里,他没有过一刻的停息。 青灯孤影读伤寒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是怎么开始学习中医的吧! 他首先去书店买来了一本《伤寒论》,放在桌子上就开始读。黄元御是什么人啊,不但国学功底厚,而且绝顶聪明,所以就信心满满地以为就此可以学会中医。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基础好的学生,在《伤寒论》面前还是败下阵来。 黄元御自己说的,刚一看《伤寒论》的时候,几乎完全看不懂:这,这都说什么呢?张仲景老师的这些话怎么一句都看不懂啊(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 这下傻眼了,没想到上来就碰了钉子,天啊,难道《伤寒论》这么难学吗?可人人都说这是医学的基础啊,怎么这上来就这么难呢?以后这还不得更难学? 要搁一般人,见硬就回了,毕竟自学是一种特费工夫的学法儿。过去学医一般都是先跟着老师出诊,看若干日子以后,有个耳濡目染了,心里对这些名词熟悉了,老师再给慢慢地讲理论。 但是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我写过的好多大师还真不是那么跟着师傅学出来的,真正的大师似乎多半是自己憋出来的,然后才去跟老师学,这个特点很值得研究。 我们的黄元御同学也真是个牛脾气,还是不想去找师傅,要接着自己憋,但是毕竟人家是学国学出来的,知道学习方法,所以就采取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去书店,把所有能够见到的注解《伤寒论》的书都买回来,碰到一个问题,就挨本书的翻,看看这位古人是怎么理解的,看看那位是怎么理解的,这就好比是找了很多的师傅,有了问题就挨个师傅的问。 到底买了多少本《伤寒论》的参考书呢?买了至少几十本,也有可能是上百本(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 各位,这就是人家的学习态度,黄元御为什么后来成就那么大啊,人家学习态度太好了!诸位看官中有学中医的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藏书,看看现在读书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您的《伤寒论》的参考书是否能和黄元御有得一比。 您再想象当时的情景吧,可谓是蔚为壮观,只见我们的黄元御同学手里捧着一本《伤寒论》,旁边放了一堆的参考书,看一句《伤寒论》,就狂翻一通参考书。 就这样,废寝忘食,苦读了三年。 就这么一本薄薄的书,整整读了三年,这种用心的确是够专一的了。 那么,结果如何呢? 结果是:还是不懂! 黄元御最后把书一合上,不禁长叹一声:这也太难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钻莫从”。 估计有朋友该疑惑了,这不可能吧,《伤寒论》我们一读可就读懂了,没有那么难啊。怎么号称学冠一时的黄元御居然这么笨? 我给各位解释一下,不是黄元御笨,您能明白的内容黄元御当然能明白,人家黄元御是对自己要求得太高了,他所说的懂,那是要融会贯通,要把整个《伤寒论》吃透。 反正当时黄元御是觉得自己距离要求差得太远了,甚至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是不是我们就达不到张仲景先师要求的水平了? 于是他对自己很是失望,最后干脆就把书合上,叹了口气:「 ”唉,我这辈子到底能不能领会到《伤寒论》的灵魂呢?” 怎么办呢?黄元御决定暂且抛开这件事,先放松一下,看看别的书。 在放松的这段日子里,黄元御到底看什么书我们就不清楚了,总之没有任何的记载。等到公元1737年,其实就是转过年来的春天,黄元御重新翻开了《伤寒论》,开始再次凝神研究。 这个时候,黄元御的心已经完全的安静了下来,他自己描述当时的情景是:「 ”又复摊卷淫思。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静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 可见当时黄元御处于没有任何人打搅的环境中,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书里面,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着,甚至在梦境中,都会遇到思考的问题。 这说明黄元御当时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人和书完全一体的境界。 在这种学习状态里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就是一个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后,出现什么结果了呢? 终于有一天,黄元御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心里灵光一现,然后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 ”恍然解矣!” 不用我说各位也知道了,黄元御终于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他在研究《伤寒论》方面一直站在很前沿的位置,直到今天,我们在提到研究《伤寒论》的流派时,还会经常提到黄元御。 写到这儿,我感觉黄元御的学习方法有点像徐灵胎,也是拿着参考书自个儿学,然后开始批注这本书。 黄元御也是,当时豁然开朗以后,他觉得以前别人注释的都不够完善,于是就想自己写本注释的书。 结果,他立刻就开始写书了。 这本书叫《伤寒悬解》,当时只是打了草稿,然后由于生活动荡,就没有写下去。十年后,这本书在黄元御的手中被完成,并成为中医史上研究《伤寒论》的一本重要著作。 我曾经告诉过各位,这个《伤寒论》就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每个中医开方子都会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灵感,自打这黄元御把《伤寒论》给吃透了以后,他就有了去进行临床实践的底子了。 只不过这个底子打得也太费时间了,一本书折腾了这么长的时间,这要是搁现在,很多没有耐性的同学早就放弃了。 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 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就基本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的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计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 ”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的,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如果有个最用功学生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八九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服药就见效。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的合理。在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 ”经方不加减”。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 ”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我才认真地读了一年的《伤寒论》,自己感觉收获就是如此之大,人家黄元御却如此玩命地读了若干年,您想想吧,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进步呢? 有的网友问,怎么这位黄元御就单是憋在家里看书,就能写出著名的中医著作? 这的确是个问题,我想各位也都会在心里提出这个疑问,那到底他有没有临床的经验呢?难道中医不用临床就能写书吗? 其实,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您学了中医以后,就不会闲着的,大家知道你在学中医了,就会有亲戚朋友来问,我出现了什么什么毛病,你能帮助琢磨琢磨吗?这种情况多去了,一开始还不敢答应,但是学了两年以后,基础理论掌握得差不多了,也就能够提出些看法了。所以一边学习,一边给亲戚朋友看病,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中医药大学里的好多同学在亲戚朋友中都很有威信了,据我所知,很多同学放假回家,患者在家里都排队来看病,因为疗效不错,一传十,十传百,一听说这人回家了,就都来了。 那么黄元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人看病的呢?他自己没有记载过,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一生的行程中来分析,他在读《伤寒论》的这段时间里,是在山东的,在山东住了近十年的时间,从那以后,他就基本上是在北京(因为后来当了几天御医)和江淮一带来回走了,到山东的时间很少。 可是,现在在山东却流传着很多黄元御治病的传说(至今老百姓还给黄元御去上坟呢),当时还有「 ”南藏北黄”的说法,就是说当时山东治病最好的医生有两位,南边的是诸城的藏枚吉,北边的是昌邑的黄元御,也就是说,当年黄元御在山东已经是很有名气了。那么,结合前面我们分析的他一生的行程,就可以知道,黄元御就是在读《伤寒论》以后,或者就是在读的同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很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了。 也就是说,从他写读《伤寒论》笔记开始,到十年后,他把这些笔记整理成书,这十年期间,黄元御已经是医名很盛了。 再看十年以后,他到北京,他的医术居然让乾隆皇帝大为倾倒,可见他的临床经验是在前十年的时间里积累起来的。 很遗憾的是,黄元御自己没有提过这事儿。 没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是努力和精神专一,的确能够制造像天才一样的人。 【未完待续】

相关参考

为何不传给儿子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内幕

...治,创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成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称明太祖。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并不是朱元璋任何一个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那么历史上关于朱允炆简介如何,他究竟是一个...

为何不传给儿子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内幕

...治,创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成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称明太祖。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并不是朱元璋任何一个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那么历史上关于朱允炆简介如何,他究竟是一个...

为何不传给儿子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内幕

...治,创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成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称明太祖。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并不是朱元璋任何一个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那么历史上关于朱允炆简介如何,他究竟是一个...

为何不传给儿子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内幕

...治,创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成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称明太祖。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并不是朱元璋任何一个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那么历史上关于朱允炆简介如何,他究竟是一个...

他是大名鼎鼎的一代神医,为何隐姓埋名,去当了一名学徒

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出了一个名医华佗。他年少时就发奋成为岐伯、扁鹊那样的医家,常年四处驱驰,寻访名医,医术高明,为人治病,被誉为好手回春的一代神医。然而,华佗在一种叫黄疽病眼前,感应力所不

他是大名鼎鼎的一代神医,为何隐姓埋名,去当了一名学徒

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出了一个名医华佗。他年少时就发奋成为岐伯、扁鹊那样的医家,常年四处驱驰,寻访名医,医术高明,为人治病,被誉为好手回春的一代神医。然而,华佗在一种叫黄疽病眼前,感应力所不

乾隆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完立马传位给嘉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历史有个很好玩的规律,你会发现历史上的每个预言都会实现,无一例外,有很多都记载在皇皇二十四史上的。比如刘邦的妃子薄氏,先是魏王豹的妃子,秦朝末年有一

他是清朝皇帝武功第一高手,却留下满满的矛盾

要说谁是清朝皇帝的武功第一高手,人们常常会想到智擒鳌拜的康熙。或是号称「”十全老人”并有「”十大武功”的风流皇帝乾隆。或是传说中拥有血滴子的雍正皇帝。可我们依据史实,清朝皇帝之中有一个皇帝曾经两次施展

中国最后一位御医,被关28年后上交祖传药方,令人深思

随着大清王朝的灭亡,宫廷内一些具有等级之分的职业逐渐消失封建时代中,御医也由此解散。有人因为是御医的身份而跌宕波折,最后一位御医爱新觉罗鹦烈鹏就是最好的见证。鹦烈鹏为何被关28年后还要学医呢?爱新觉罗

给关羽刮骨疗伤的神医究竟是不是华佗

历史上关羽曾经“刮骨疗伤”确是实情,陈寿《三国志》关羽本传中对此事记载较为详尽。但民间流传最广的神医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说,则只见诸于《三国演义》等,正史中并无记载。那么,给关羽“刮骨疗伤”的神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