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服饰与其他地区的服饰有何不同

Posted 苗族

篇首语:好人的天生欲望是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湘西苗族服饰与其他地区的服饰有何不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湘西苗族服饰与其他地区的服饰有何不同

2、晋朝历史 晋朝服饰与秦朝服饰

湘西苗族服饰与其他地区的服饰有何不同

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县)、渝(秀山县、彭水县一带)、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圆领大襟

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湘西苗族男装以对襟和满襟为主,女装分为三种类型,松(桃)凤(凰)型、花(垣)保(靖)型、泸(溪)古(丈)型。具体区别可见图册。围裙是湘西苗族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凤凰一带的苗女喜爱高腰围裙,吉首、花垣一带的苗女喜爱低腰围腰,两种围裙均为已婚妇女装束。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首饰是湘西苗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装饰品,至今仍十分讲究佩戴。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头饰有两种,一种是银帽(又称接龙帽),上有帽花、龙凤、关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装饰。

一种是在头帕前后有银帽沿装饰,上用银丝悬挂树叶、铃铛、果子、银花等多种银饰。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等,其中,轮圈似青藤缠树,象征爱情,多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

手饰多为银镯或铜镯,手指配有银质戒指。挂饰,如衣服上佩胸花、针筒、牙签、挖耳、长命锁、仙桃等。湘西苗族服饰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装饰配色艳丽等特征。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饰皆以青色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织土布为面料。

苗族女子服装除了青蓝色外,还以群青、湖蓝等深色布料为底色,在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再镶以各种花辫及刺绣纹样,显得浓郁、绮丽而不失庄重、典雅。

在苗族服饰的装饰配色中,红、橙、黄、白、绿、紫等色被黛帕(苗语:姑娘)们大量使用,其中以红色系为主。苗族服饰的刺绣是在衣服领口、袖口、裤脚边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蓝色、绿色布为底,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使人不由得想起漆器和漆画。

也许是因为渊源于楚文化,苗绣有如在夜空中嵌缀起五颜六色的彩虹,那充满神秘意味的黑底,加上晕变的针法处理使平面的色彩变得更有层次。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苗族妇女以编织、刺绣、挑花、盘花等表现手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苗族服饰纹样丰富多姿,异彩纷呈。

它作为女红技艺的显示,是苗族女性文化审美观念的集中和传承。从湘西苗族服饰纹样的造型特征看,大体可分为拟形图案与抽象几何纹样两种风格,拟形图案让人一目了然其所描绘对象的形象特征,以概括、简练、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经手工刺绣,造成一种既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

抽象几何纹样以点、线、面等几何因素将自然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变形,形成有规律的几何花边纹样,再经手工编织、十字挑绣,显得单纯素雅、朴实自然。

从服饰纹样的母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取自大自然的题材,以日、月、星、辰和动、植物为主体;另一类是龙凤等神灵性动物题材,图案之中透露出其“万物有灵”的思维特征。

湘西苗族妇女以她们的欣赏习惯和方式,将这些自然物象装饰得更富情趣,更具理想化。湘西苗族服饰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历史意识与乡土情结的一种传达,被誉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晋朝历史 晋朝服饰与秦朝服饰

 晋朝服饰与秦朝服饰

  有博友问及秦朝与晋朝的服饰有何不同。这个题目不小,三言二语很难叙述清楚。

  秦朝统一中国后,只有十五年的历史。除〝兵马俑〞出土的大量资料外,其他的形象资料并不多,但是,秦始皇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单就服饰而言,而后的汉代虽历经四百余年,它却仍延用了秦朝的服饰遗制。所以,秦和汉时期在服装样式上很难仔细区别。所不同的是,汉代在经历四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其纺织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以及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广泛通商交流,这个时期的服饰在颜色、纹样上逐渐趋于更加华丽和美覌。

  我因曾参加过《中国历代服饰》的编撰工作,现以手头的一些资料略作说明。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以袍为贵。秦始皇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民白袍,皆以绢为之,  袍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在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  袍服的领和袖,一般都用花边。花边的色彩、纹样较之衣服为素,常见的有菱纹、方格纹等。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都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   另外也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袍服的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

  平日燕居仕宦之间多服禅衣。禅衣即单衣,其形制与袍略同, 唯不用衬里。   禅衣除平时在家穿著之外,也可以用作官员朝服,但只能作为衬衣,穿在袍服里面。

  博士、儒生常服,一般都遵循古制,以儒服为雅。儒服的特点,〔后汉书记载。〕主要是方领,据说凡是穿上这种服装,举足行步都有一定规矩,如不合这个规矩,就要入学重新学起。  至于普通男子,则穿布儒短衣。其制大多紧身,袖口窄小,以便劳动从役。盛夏之日,也有不著上衣,单穿一条短裤者。

  秦、 汉代男子服装的样式,大致可以分成二种类型。一为曲裾,一为直裾。曲裾之服即战国时代流行的深衣。秦汉仍然延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及至东汉,男子穿深衣[曲裾]者已经少见,一般多穿直裾之衣。直裾又称〝襜褕〞,西汉已经出现,但并不作为正式礼服。《史记。武安侯传》有〝衣襜褕入宫,不敬〞之语。究其原因,实与当时内衣有关。古代裤子皆无裆,仅以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说文》曰:〝袴〔即裤〕,胫衣也。〞也单指裤腿而言。这种裤子穿在里面,如不用外衣将它掩住,裤管就会外露,这在当时,是被视作〝不恭不敬〞的。到了后来,裤的形制日益完备,并且出现了有裆之裤---裈。裈是一种合裆的短裤,因其形似犊鼻,故又名〝犊鼻裈〞。

  秦代男女便服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的服饰形制差别并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男子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

  有带钩,妇女则无,只以丝带系扎。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深衣为尚。和战国时期相比,曲裾深衣的衣襟绕转层数增多,衣服下摆部分增大,腰身一般都裹得很紧。另缀一根绸带系扎,以使盘绕的衣襟不会松散脱落。  另有一衣式名曰〝袿衣〞,与深衣相似,唯衣服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成两个尖角以示装饰。

  除此之外,妇女亦穿襦裙。乐府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以襦。〞襦是一种短衣,衣长至腰,穿时配裙,裙子也属下裳。 除裙外,妇女下裳也穿裤。 女裤大多只有二只裤管, 上端以带系住。 在宫中妇女有穿名曰〝穷袴〞的,《汉书。外戚传》记载:〝穷袴,有前后当,不得交通也……穷袴即今之绲裆袴也。〞

  佩绶,佩绶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因为战争关系,贵族阶级的佩饰,一般都是兵器。自秦汉以后,除佩带刀剑外,还有佩挂 组 绶 的礼俗。〝组〞,是一种丝带编织物饰品,系在腰间。〝绶〞是官印上的绦带,  又称〝印绶〞。是汉朝官员权力的象征,汉朝及附属了汉朝的少数民族的官员,均由朝廷统一发放。

  皇帝: 祀天地明堂,冠旒冕,玄衣?裳。 冠冕系素白玉珠十二旒, 衣裳十二章; 以其绶采色为组缨。大佩,赤舄绚履,以承大祭。通天冠为皇帝常服,其衣为深衣制。有袍,随五时之色:春服青色,夏服朱色,季夏服黄色,秋服白色,冬服黑色。

  后夫人: 均深衣制。凡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及皇后谒庙之服,皆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隐领袖缘以绦,皇后以下至二千石夫人,皆从蚕衣为朝服。贵夫人著蚕服,纯缥上下。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入庙佐祭之服,皂绢上下。助蛋之服,缥绢上下。  以上各阶所佩首饰都十分讲究。…

  诸臣百官: 三公诸侯祀天地明堂,冠旒冕,玄衣?裳。三公诸侯冕七旒。青玉为珠衣裳九章。九卿以下冕五旒,黑玉为珠。衣裳七章。皆备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

  除以上服制之外,公主,贵人,妃以上者,嫁娶得服绵绮罗毂缯采十二色,重缘袍……

  服饰的发展变化,很难以朝代的更迭来划分它的异同。它的变化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大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

  历史发展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战乱不断,当时的经济中心-黄河流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饥荒,天灾,病疫,迫使北方人民背井离乡,向南迁移。这一大规模的南迁行动,逼迫成千上万的北方民族入居中原。与南方汉民族相互错居,相互接触。这时,从生产技术,文化思想以及生活习俗,包括服饰的样式,在民间俏俏地,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抱朴子。讥惑篇》记:〝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衭裁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 这就是这个时期的衣冠服饰变化无常的生动写照。

  在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南方人民在原来汉服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点,将服装裁制得更加精美,更加合身合体。传统的服装样式〔包括曲裾深衣制〕在民间逐渐消失,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装 - 胡服,则成了社会上普遍的装束。

 

  另一方面,帝王,文武百官及宫庭内各种礼仪,仍承袭秦汉时期的礼仪服冕制度。最有影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孝文改制〞行动。在孝文帝的大力提倡和推广下,汉文化的服饰制度成为朝庭祭祀典礼及重大朝会时的专用服饰。使得汉文化的服饰冠冕制度保留下来。并影响以后直至明朝。

相关参考

苗族服饰的历史发展与改变 苗族服饰文化

一、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文山地区有句俗松桃凤凰苗族服饰语

苗族服饰的起源和历史

湘西苗族服饰女装精美繁复,艳丽多彩。苗族服饰女装工艺有绣花、挑花、贴花、堆花、补花、织花等多种形式,工艺精湛,极富特色。服装除了青蓝色外,还以群青、湖蓝等深色布料为底色,在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

晋朝历史 晋朝服饰与秦朝服饰

 晋朝服饰与秦朝服饰  有博友问及秦朝与晋朝的服饰有何不同。这个题目不小,三言二语很难叙述清楚。  秦朝统一中国后,只有十五年的历史。除〝兵马俑〞出土的大量资料外,其他的形象资料并不多,但是

晋朝历史 晋朝服饰与秦朝服饰

 晋朝服饰与秦朝服饰  有博友问及秦朝与晋朝的服饰有何不同。这个题目不小,三言二语很难叙述清楚。  秦朝统一中国后,只有十五年的历史。除〝兵马俑〞出土的大量资料外,其他的形象资料并不多,但是

苗族服饰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苗族服饰简介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

侗族不同地区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侗族服饰

侗族的服饰,以居住的地域划分,可大致分南北两种类型,各具特色。北部地区由于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生产水平较高,文化较发达。因此,男子服饰的演变与汉族服饰基本相似。唯妇女的服饰除县城外,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

侗族不同地区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侗族服饰

侗族的服饰,以居住的地域划分,可大致分南北两种类型,各具特色。北部地区由于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生产水平较高,文化较发达。因此,男子服饰的演变与汉族服饰基本相似。唯妇女的服饰除县城外,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

苗族人的服饰有着怎样的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

苗族人们的绝技是什么样的 苗族文化简介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同胞,他们创造了不同样式、风格的服饰。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节目或姑娘

花垣苗族在服饰和饮食具体有什么风俗习惯

一、服饰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