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个民族英雄,最终却遭世人唾骂,多年后彻底为他平反了

Posted 北洋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本是一个民族英雄,最终却遭世人唾骂,多年后彻底为他平反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是一个民族英雄,最终却遭世人唾骂,多年后彻底为他平反了

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于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可以说,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之后的一九六二年,长影制片导播的《甲午风云》上映,其中,有一位将军被「 ”打成”了「 ”贪生偷安的鼠辈小人”,他就是北洋海军的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这位将军说重要也重要,因他乃是中国早期一位重要的海军将领,说不重要却是因他在电影放映之前不怎么有名,寻常老百姓都不认识他。 《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把刘步蟾将军刻画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这是否就是史实呢?正如雾里看花各不同,相信的人赞誉他,为他鸣不平;怀疑他的人百般诘难他,骂其胆小如老鼠、庸才。在没有斩钉截铁的证据面前,学术界讨论这个问题本来很正常,孰料平地里却又起了一场大风波。 刘步蟾又名刘子香,福建人,他出生的那一年,正是爱新觉罗·奕詝登基后的第二年。在咸庆丰年的美好日子里,刘弱冠未至便考进了由湘上农人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是当时驾驶班的第一批优秀毕业生。正值年少有为,他担任过建威兵船管带,更是在其二十五岁时成为留学生出海学习水军知识。 他在英国的那些年,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成绩总是优于他人,中将斐利曼特对他也是赞不绝口,说他:「 ”总是学习到深夜,累了就在案板上小睡一会儿。”《清史稿·刘步蟾传》称此人是:「 ”清人中最了解海军战术的一个... ...愤恨蹈海死,忠义有传。”回国后,刘步蟾充分发挥所学知识,亲自撰写了条文呈给李鸿章,以期加强中国的海军力量建设。 并且,向李鸿章建议:中国应该主动防御,提出「 ”自拥铁甲兵船,以战为守”的方针。光绪年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丁汝昌担任了提督一职,刘步蟾则担任了右翼总兵并兼任「 ”定远”舰管带一职。 一八九一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日本方面邀请丁汝昌、刘步蟾等北洋舰队高级将领上岸赴宴,惟独刘步蟾婉言谢绝上岸,他对丁汝昌说:「 ”日人奸宄无信,胆敢妄为,深恐假宴会,乘我不备,偷袭我舰,我必留舰预防不测。” 黄海海战打响之后,北洋舰队临危受命,与日本侵略者在黄海展开激烈战斗,激战中丁汝昌身上挂了彩,根据条例当由刘步蟾代为提督。之后,他击中了日军军舰「 ”松岛”号,使其战败而逃。第二年,日本侵犯威海卫,「 ”定远”舰不幸中弹,刘步蟾视死如归,下令炸毁定远号以免资敌,之后,随着「 ”定远”舰一起永坠深海,光荣牺牲。 李鸿章获悉后深感惋惜,盛赞刘步蟾当年直陈「 ”御日之计”是实言真心。清廷谕令:「 ”将刘步蟾照提都阵亡例从优赐恤,世袭骑都尉加一等云骑尉。” 其实,在国内早期,对于刘步蟾的评鉴还是偏向于正面、积极的。池仲祐就曾写过一本《刘军门子香事略》,里面详细介绍了刘步蟾在朝廷停止给北洋海军购买新装备时的态度和看法。那是中日甲午战争打响的前三年,清廷户部认为应该停止购买船舰两年,刘步蟾还因此恳求李鸿章上奏朝廷,言说中国新式海军的重要性。 他认为:「 ”正在密谋发展的日本必将成为中国的威胁,不可不防。”李鸿章没有表态,刘步蟾目眦俱裂,愤起质问,说:「 ”平时不备战,装备不到位,以后打仗出事了谁负责?”其他人都装聋作哑,毫不在意。池评价他说:「 ”刘步蟾的忧国之心流露在他的言辞之中,毫不作伪,是个好将军。” 刘步蟾由于在黄海海战中护国有功而受到朝廷的奖赏,待他葬身鱼腹之后,李鸿章和一干朝廷大臣才感叹起昔日刘语并非虚妄,以后,直至北洋海军落没,均没有能力挽狂澜的优秀将领了。在池仲祐的记载中,刘步蟾是这样一位忠于职守的爱国将领。 正所谓一枚硬币也有正反两面,刘步蟾也背上了恶名。 甲午战争时期,有一位英国人在定远舰上任职,回国后写了本书叫《在中国牵线》,这个人叫泰莱。其书对刘步蟾可谓十分不友好,称其为:「 ”贪生怕死、苟且偷安的懦夫,在黄海海战中做缩头乌龟以求自保。”一九二九年这本书出版了,被还在外国深造的张荫麟翻译回国内并发表刊登了。译文一经刊登,市井小巷乃至学术界一片哗然,呈一面倒的趋势。 自此,刘步蟾在中国就背负了骂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将领中一个反面教材。 受各种「 ”反刘”思想的洗礼,蒋廷黻在出版他的作品时,把刘步蟾的战略部署说成是胆怯、妄图自全;范文澜更甚,在《中国近代史》中称之是懦夫一个,罪名也条条是道。由于,范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他的话也就成了金科玉言,受到中国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和许可,刘步蟾似乎就这样被一棒子打死了。 直到某天,学术界研究人员认识了很多前北洋舰队的人员和一些熟悉当时真实情况的老人,便知道了许多关于刘的品行和真实事件。从谈话中,研究学者发现,刘步蟾的人格魅力令这些老船员深深叹服,而绝不是什么「 ”懦夫孬种”。 甚至,原来定远舰上的水手陈敬永也说:「 ”刘大人韬光养晦,智勇双全,船上的伙计们个个都是好战士!”这样发自内心的赞美之词可不像虚假之词啊!随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份资料,是李锡亭写的。他是冰心父亲的故友,而谢葆璋本人曾是 「 ”来远”号的二副,后来,担任了某海军学校的校长,因此对北洋海军特别熟悉。 他的一份回忆录似乎为刘步蟾的翻局埋下了伏笔: 「 ”... ...定远管带刘子香,早年去英国习海军,成绩冠诸生,提前归国。北洋水师创建之初,一切规划多出其手。他在大东沟一战中指挥努力,丁汝昌负伤后,表现尤为出色。有诬其怯战者,特受洋员之蒙蔽耳。 ……洋员泰莱(戴乐尔),尝倡议购置智利巡洋快船,交其本人指挥。刘子香闻之,从中梗阻,泰莱愤然,每寻机诋毁之。此后,泰莱又欲谋总教习一职,亦受阻于刘子香。初,汉纳根建议提督,以泰莱为其继任,汝昌未决。刘子香闻此议,力陈泰莱之为人,野心难羁,终将偾事,汝昌韪之,泰莱乃大愤,益迁怒刘子香... ...” 刘子香就是刘步蟾,这样看来,似乎泰莱诋毁刘步蟾的真实原因就已经找到了,那么,对于刘步蟾的负面评价更是时候翻一翻了。无独有偶,研究人员在一次偶然中看见《文史哲》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论甲午黄海大战与中国北洋海军》的文章,由郭教授和他的弟子署名。 他们认为:搞清楚刘步蟾变换阵型的原因,自然就搞清楚了刘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明确指出了刘步蟾并不是惧怕敌人而进行所谓擅改阵型,而且,在黄海海战中,那些热血儿郎们都骁勇善战,以一当十,十分英勇,这都是值得称道的。这篇文章的发表,为掀开刘步蟾头上的屎扣子打响了第一枪。 《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公映后,受到了全国民众的喜爱,诚然,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历史史实大部分是没有问题的,且为了激发中国能人志士的爱国热情之初衷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艺术既然来至生活,就必须要求其与史实的符合度,因此,这部影片的价值从某些意义上讲,是值得商榷的。 影片是用范老的作品作蓝本,便将刘步蟾刻画成一个贪生怕死的狭隘之士,应该可以说是这部影片失利的地方。曾有学者向报社投稿讨论应该重塑刘总兵的个人形象,但是,却被退稿了。的确,在「 ”大动乱”的年代,报社也要顺着社会导向来看问题,但是,主编肯定了稿件的依据和事实,只回复了「 ”不宜发表”。 直到「 ”大动乱”结束后,沈阳举行了一个《中国近代军事史》书稿讨论会,之后,各路专家学者云集于此。大会上有专家写了一篇关于复评刘步蟾的论文,引起了强烈反响。专家们都认为,重新对北洋海军将领刘步蟾进行评价是一项大突破,让人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这次大会为重评刘步蟾开了先河,但是,在学术界还没能达成一致意见,对刘步蟾的评价仍然分为两派。两派学者笔耕不辍,用文稿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磨了好几年的嘴皮子仗。其中,有几篇比较重要的文章便是《刘步蟾黄海战绩考》和《英人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质疑》,前者指出应当把人物的生平经历和真实作为当成评判的第一标准。 有史可查:刘步蟾在黄海海战中指挥有方,善于抓住正确的战机打败敌人,他更是身先士卒,击伤多艘日本军舰,例如,敌军长官所在的「 ”西京丸”号、「 ”赤城”号、「 ”比睿”号等,更是重创了敌旗舰「 ”松岛”号。自此,这样一位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爱国将领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后者从「 ”诬告之源”,也就是泰莱的所谓事实出发,强调泰对刘步蟾有官事上的私仇,遂在回忆录里肆意抹黑丑化刘步蟾,至于擅自改变阵型更是无稽之谈,掩人耳目。就在这样的争论之下,刘步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有一个很明确的答复了。 往后,社会上对于刘步蟾的评价也逐渐回到正轨,发表的文章大都也不再诋毁这位爱国将士了。至此,重评刘步蟾的事情也算是完美落幕了。我们也愿这位将军九泉之下也能拾起他的爱国热情,激励中华儿女为一个更美好、安定的国度而奋斗!

相关参考

一代文化大师朱熹的“桃色话题”,被世人争论不休

朱熹是南宋著名儒学大师,其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就是这么一位集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的人物,晚节却遭人诬陷,在一片唾骂声中悲怆辞世。>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监察御史

强大的匈奴族,为什么在一次次崛起之后,最终还是彻底消失了

匈奴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它昔日的辉煌可谓是盛极一时,其强盛的程度更是让整个欧洲闻风丧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民族,却被遗忘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最终,被历史湮没得无影无踪了。许多人很不理解,这到底

第一个彻底打垮游牧民族的将军

蒙恬,战国末秦朝初秦国著名将领,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世代将门,威震中原。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蒙

水浒中最无耻的小人,比高俅还无耻,被世人唾骂了几百年

在中国流传有一句老话,叫做“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因为在罗贯中老师《三国演义》一书中,列举了太多的兵法诡计,让人防不胜防;而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则是更加侧重于江湖义气、打打杀杀,对于青少年这类特殊

皇帝去世,让妹妹辅佐儿子,妹妹索性自己称帝,最后却遭公爹射杀

历史上能够称帝的女人少之又少,今天我们讲述的这个姑娘本是衣食无忧的公主,却被哥哥放在了临朝听政的位置上,之后索性自己称帝了,可惜做错一个决定,最后被公爹给射杀了。这个公主便是耶律普速完,父亲是西辽的建

皇帝去世,让妹妹辅佐儿子,妹妹索性自己称帝,最后却遭公爹射杀

历史上能够称帝的女人少之又少,今天我们讲述的这个姑娘本是衣食无忧的公主,却被哥哥放在了临朝听政的位置上,之后索性自己称帝了,可惜做错一个决定,最后被公爹给射杀了。这个公主便是耶律普速完,父亲是西辽的建

三国张昭尽心辅佐两代君主为何最后却遭冷眼

三国张昭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

三国张昭尽心辅佐两代君主为何最后却遭冷眼

三国张昭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

宦官郑众干政,为何没被人唾骂,反而造就一代帝王

导语:宦官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他要直接服务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起居,所以深得皇帝宠幸。所以宦官专权和干政,成为中国历史上时常发生的事情。并且自古以来宦官专权,大多祸国殃民,被世人所唾弃。特别

伍子胥的父亲一生忠诚却遭君王灭族

伍子胥是哪国人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本是楚国椒邑人,后又逃到吴国,在吴国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伍子胥塑像伍子胥的父亲姓伍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太傅,后来太子建受到太子少傅费无极的陷害,被牵连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