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Posted 王羲之

篇首语:时间仿似一条直线,没有起点,亦无终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编者按】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 ”书圣”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兰亭序》,有着「 ”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唐大宗李世民更是对《兰亭序》痴迷不已,甚至在去世后也要《兰亭序》陪葬。然而,《兰亭序》真迹这却最终下落不明,这也成了后人不断探寻的一个干古之谜,《兰亭序》究竟好在哪里,为何世人对它如此追捧?《兰事序》的真迹,又是怎样离奇失踪的呢? 王羲之像 (接上期)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之后,爱不释手,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欣赏临摹。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得知太宗皇帝得到了《兰亭序》,也都纷纷请求欣赏墨宝。皇帝感到为难了。让他们看吧,损坏了咋办?不让他们看吧,这些人都是亲属或者重臣,这可如何是好呢? 欧阳询临《兰亭序》,即《定武本》 不久,皇帝终于想出了好办法,什么办法呢?就是让书法家临摹《兰亭序》,这样一来,既能让大家观赏到《兰亭序》,又能够保护《兰亭序》的真迹,岂不两全其美吗?于是,太宗皇帝下旨,命令当朝著名的书法家临摹了许多本《兰亭序》,然后分别赏赐给皇太子、诸王和近臣。 在这些临摹的《兰亭序》中,最能够表现王羲之作品风格的,首推冯承素的「 ”神龙本”。他把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滴尽致,被公认为最忠实于原作的《兰亭序》慕本。因为幕本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的印章,因此,人们习惯称它为「 ”神龙本”。 冯承素摹写《兰亭序》,即神龙本《兰亭序》 除了冯承素的「 ”神龙本”之外,唐初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都临摹过《兰亭序》,不过,只有虞世南和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被保存了下来,后人称其为书法神品。 《兰亭序》虞世南摹本 说起书法神品,就不能不说虞世南了。虞世南是智永和尚的学生,所以有人怀疑,正是虞世南将智永大师把《兰亭序》传给辩才和尚的事告诉了唐太宗。作为皇帝的书法老师,虞世南经常与皇帝在一起探讨书法。比如,有一回,皇帝临摹王羲之的作品,可是有一个字的弯勾无论如何也临不像。皇帝就让虞世南帮他临摹这个弯钩。整篇临摹完成之后,皇帝让魏征欣赏。魏征看了看之后说:「 ”只有那个弯钩,临摹得最像。”那个弯钩正是虞世南临摹的,皇帝这下明白了,自己在书法方面差距的确很大。 不久,虞世南去世了,唐太宗非常伤心,叹息道:虞世南走了,没人和我谈论书法了!魏征就向唐太宗推荐了褚遂良,称赞褚遂良深得王羲之的神的。太宗皇帝立刻把褚遂良召进官中,两人一见如故,一问才知道,褚遂良原来是虞世南的学生。 太宗皇帝非常钦佩褚遂良的书法,因此,褚遂良成为临摹《兰亭序》真迹的书法家之一,流传下来的褚遂良的摹本,因为临摹在黄绢上,所以又称为《黄绢本兰亭序》,这个摹本的《兰辜序》是风格最接近王徽之作品的摹本之一。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 有了各种《兰亭序》的摹本之后,太宗皇帝就把持着《兰亭序》的真迹秘不示人了。直到临终的还请求太子李治让《兰亭序》与自己一起埋葬,太子遵照父皇的遗嘱,将《兰亭序》的真迹作为随葬品埋人了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兰亭序》的真迹虽然葬人陵墓,却井没有因此结束它坎坷的命运,到了五代时明,位名叫温韬的地方军阀。在陕西关中一带任节度使,地利用手中的权力,趁天下大乱,唐朝灭亡的机会,将唐朝皇帝的陵墓统统挖开,将墓中的财富全部盗走。唐太宗的昭陵当然不会幸免,因此,《兰亭序》也就落到了温韬的手中。可奇怪的是,《兰亭序》却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有人说,在温韬盗掘出土的宝物清单上,没有《兰亭序》的名字,它根本不在昭陵中,太子李治井没有遵照父皇的遗嘱办,而是把《兰享序》留下来据为己有。最后,李治死的时候,将《兰亭序》真迹带进了坟墓。还有人说,《兰亭序》真迹随唐太宗下葬的时候,被人用临摹本调了包,真迹现在依然留存在人间。 可是我认为,以上这些说法都是猜测,根本无法证实。种种迹象表明,《兰亭序》的真迹已经不在人间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很简单,当时王羲之借着酒劲儿,将《兰亭序》写在了蚕茧纸上,所以,《兰亭序》只是一份写在纸上的草稿而已。当他酒醒之后,想重新写一篇《兰亭序》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第一稿的神采来,就只好放弃了,将写在纸上的草稿保存起来。人们都知道,纸的保存年代是比较短的,因此,《兰亭序》真迹无论是埋在墓里,还是留在人间,1600年过去之后,它早已化成尘埃,不复存在了。 米芾临《兰亭序》 由于《兰亭序》的真迹已经不可能再现,因此人们就开始对《兰亭序》作品本身产生疑问。什么疑问呢?就是怀疑《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这种怀疑早在宋代就有人提出,从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兰亭序》提出质疑。只是,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证,所以这些怀疑也就不了了之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有人根据新出土的东晋墓碑,对《兰亭序》的真实性提出根本性的否定。否定者的观点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第一,认为《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理由是,从《兰亭序》的书法风格上分析,它不可能产生于东晋时期。新出土的东晋墓碑表明,东晋时期的书法还没有脱离隶书的笔意,也就是说,晋代主要用隶书,楷书在隋唐才出现,行书出现于楷书之后,因此像《兰亭序》这样的行书作品,不可能在东晋时期出现。否定者因此得出结论,《兰亭序》不可能是王羲之的真迹,实际上是王羲之第七代孙王法极,也就是智永和尚的作品。 王铎临《兰亭序》 我认为,这种观点根本不能成立。书法在一个时代是多种风格并存的,怎么能根据某地一块东晋石碑使用魏体隶书,就断定整个东晋的书法水平还停留在魏碑的层次上呢?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其实,东晋时期各种书体都已经具备,王羲之自己就是真、行、草三体运用自如的书法大家。 最近出土的《高崧墓志》,是目前能见到的六朝墓志中楷书最早、刻功最好的一方,它为研究中国楷书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由于高崧与王羲之是同时代人,因此,《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 董其昌临《兰亭序》 第二,否定者认为《兰亭序》表达的不是王羲之的观点。 理由是,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水边「 ”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心情格外轻松自然,舒畅快乐,因此,《兰亭序》悲观情调的结局没有道理,与王羲之的性格和观点完全不符。因此,认为《兰亭序》这篇文章不是王羲之的作品。我认为,这种观点也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否定者不了解王羲之,不知道王羲之是一个有着悠久家族传统的道教信徒。这一点,我们在分析王羲之大量使用「 ”之”字的时候,就已经指出过。道教以追求成仙为信仰,特别在意个体生命的存在,因此被称作「 ”贵生”的宗教。道教歌颂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因此被上流社会和贵族所喜欢。由于越是珍惜生命,越会感到死亡的悲哀和恐惧,因此,王羲之在《兰事序》中才会有这样的话:「 ”修短随化,终斯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意思是,生命的长短只能随造化安排,死亡终究会到来,古人云:"死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这段话所表达的内容,与王羲之的宗教信仰完全一致。 宋仁宗临《兰亭序》 总之,《兰亭序》的真伪问题虽然还需要地下文物的进一步证实。但是,我确信,《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文章,这「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创作,《兰亭序》作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中不可超越巅峰,不容否认!(本文作者傅小凡,原载于《国宝迷踪》) 毛泽东草书《兰亭序》 转载《天地玄黄》文章请注明出处,回复书法家名称(如「 ”米芾”「 ”颜真卿”「 ”苏轼”等)可直接观看文章。 胡安国 | 王榖祥 | 何绍基 | 李建中 | 李流芳 | 刘正夫 | 欧阳修 | 潘祖荫 | 文彦博 | 文征明 | 翁同龢 | 薛绍彭 | 苏洵 | 苏辙 | 苏轼 | 苏迈 | 苏过 | 蔡襄 | 蔡京 | 蔡卞 | 蔡翛 | 曾布 | 曾熙 | 曾肈 | 傅山 | 富弼 | 丰坊 | 金农 | 顾杲 | 林希 | 何焯 | 钱沣 | 钱勰 | 沈辽 | 王巩 | 王升 | 文嘉 | 徐铉 | 虞集 | 米芾 | 黄庭坚 | 赵孟頫 | 范仲淹 | 董其昌 | 霍端友 | 蒋之奇 | 顾闳中 | 徐渭 | 谢无量 | 李瑞清 | 傅抱石 | 梁令瓒 | 康有为 | 宣昭 | 张孝祥 | 张择端 | 张雨 | 吴说 | 赵孟頫 | 虞集 | 韩世忠 | 赵令畤 | 刘正夫 | 张舜民 | 蔡翛 | 曾纡 | 霍端友 | 沈辽 | 胡安国 | 林希 | 钱勰 | 薛绍彭 | 郑成功 | 于右任 | 黎元洪 | 徐悲鸿 | 张大千 | 阎锡山 | 张伯英 | 谭延闿 | 刘伯承 | 茅盾 | 周恩来 | 郭沫若 | 陈云 | 袁克文 | 郑孝胥 | 汪亚尘 | 周天球 | 刘墉 | 文嘉 | 郑板桥 | 丰坊 | 沈璟 | 王榖祥 | 张凤翼 | 丁汝昌 | 李流芳 | 董其昌 | 顾杲 | 张瑞图 | 谢上松 | 钟孟鸿 | 傅山 | 金农 | 林散之 | 启功 | 舒同 | 张伯英 | 郑燮 | 沈尹默 | 吴湖帆 | 潘祖荫 | 何焯 | 沙曼翁 | 王文治 | 林则徐 | 左宗棠 | 铁保节 | 张学良 | 星云大师 | 马远 | 钟繇 | 王蘧常 | 倪元璐 | 朱熹 | 马一龙 | 王阳明 | 鲁迅 | 齐白石 | 史可法 | 杨继盛 | 徐树铭 | 溥儒 | 赵之谦 | 赵朴初 | 傅雷 | 王羲之 | 蒲松龄 | 丰子恺 | 蒋介石 | 毛泽东 | 游寿 | 王洪锡 | 唐寅 | 文彭 | 戴进 | 韩滉 | 郭熙 | 戴明说 | 萧龙士 | 李苦禅 | 许麟庐 | 李公麟 | 王铎 | 关良 | 吴冠中 | 戴本孝 | 黄易 | 黄宾虹 | 阎立本 | 彭八百 | 张仃 | 叶恭绰 | 李可染 | 八大山人 | 楚图南 | 宋文治 | 展子虔 | 王庭筠 | 马一浮 | 王献之 | 李鹤筹 | 潘天寿 | 潘主兰 | 严复 | 程邃 | 易大厂 | 沈子丞 主编:司马平邦 | 责任编辑:龙昀

相关参考

又一种版本的《兰亭序》被发现了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历史上被称为最厚道的皇帝。自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就是

曾派卧底骗走兰亭序 唐太宗竟是王羲之粉丝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叫《兰亭序》、《临河序》、《楔序》、《楔帖》)是中国行书的绝代佳作,它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有关它的轶闻趣事就接连不断,如今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一幅《萧翼赚兰亭图》,就记载了其中的

清朝皇帝道光的陵墓中到底埋藏了多少宝物

道光帝和他的三位皇后,虽然永远安静地生活在寂寞的国度里面,但是,人们对他们的好奇关切,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更加多了起来:深埋地下的地宫里面,这个生前生活很节俭的皇帝和他的女人,究竟带走了多少人间的财富?

惊世之作《颠倒兰亭序》你见过吗

清朝第61位状元石蕴玉作《颠倒兰亭序》,你见过吗?《颠倒兰亭序》墨迹本绍兴兰亭,那是碑刻书法荟萃的地方。在众多万人传诵的碑刻中,有一通清代石韫玉所撰《颠倒兰亭序》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篇将《兰亭序》32

惊世之作《颠倒兰亭序》你见过吗

清朝第61位状元石蕴玉作《颠倒兰亭序》,你见过吗?《颠倒兰亭序》墨迹本绍兴兰亭,那是碑刻书法荟萃的地方。在众多万人传诵的碑刻中,有一通清代石韫玉所撰《颠倒兰亭序》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篇将《兰亭序》32

兰亭造律 萧何当死

兰亭自幼聪明伶俐,又喜欢读书,肯下苦功,学习长进很快。成人后,他已经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这一年,汉高祖刘邦要开科取贤,兰亭估凭自己才学定可高中,就约上了同乡,直奔都城。考场上,兰亭竿走游龙,喇喇喇,

兰亭序笔法写《心经》,你见过没

查升(1650―1707),海宁袁花人。清康熙二十七年进士,书法家、藏书家。时人称查升书法、查慎行诗、朱白恒画为“海宁三绝”。康熙帝赞美说:“他人书皆有俗气,惟查升乃脱俗耳。用工日久,自尔分歧。”升的

揭秘历史真相

1.中国十大历史之谜一、千古遗恨《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

诸葛亮和郭嘉到底谁更强

诸葛亮和郭嘉到底谁更强?曹操兵败赤壁后,留下9字评价导语:三国谋士如云,但到底谁是最厉害的呢?蜀汉阵营里人气最高的肯定是诸葛亮,可曹魏那边的争议就很大了,因为曹操手下的牛人实在太多,说谁最强都是有人不

《蘭亭序》的精髓

《蘭亭序》的精髓,就微觀而言當然主要在用筆。雖然書聖揮寫的《蘭亭序》,是無意而就的神作,但是對《蘭亭序》的筆法解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行書的用筆方法很多,以其靈活性、伸縮性、多樣性等特點著稱。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