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立春为农历中的阳历年之始:亦作生肖之始

Posted 立春

篇首语:倘若心中愿意,道路千千条。倘若心中不愿意,理由万万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立春为农历中的阳历年之始:亦作生肖之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立春为农历中的阳历年之始:亦作生肖之始

在中国的阴阳历中,正月初一是“阴历”的一年之始,那么“阳历”的一年之始是哪一天呢?是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时间一般在公历2月3-5日,今年立春交节时刻是2月4日17时46分,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从黄道上划分,立春恰好在冬至与春分之间,“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古代一直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从立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即是说立春开始东风送暖,大地解冻,五天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天,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到水面上游动,水面上还有没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

立春是农历中的阳历一年之始,这在古代是特别讲究的,下风水占卜、属相算命、推八字等活动,很多情况下都把立春作为一年起始,有时候生肖的计算也从立春开始。

唐代诗人元稹写过完整而生动的《咏廿四气诗》,第一篇《立春正月节》是这样写的:

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律吕”,古人的观念是音律与节令有关;“星霜”,星辰一年一周转,霜每年遇寒而降,所以诗文中常用“星霜”指“年岁”。全诗把春天来临的冰开鱼跃,风暖柳树冒芽,以及雨来雪化、万物蓬勃等景象都写得十分生动。

古人还从立春开始,把二十四节气的第1、3、5……单数位置节气如立春、惊蛰、清明等叫“节气”,把2、4、6……双数位置节气如雨水、春分、谷雨等叫“中气”,并把“中气”与月份严格对应,即有“雨水”的月一定是正月,有“春分”的月一定是二月等等。上面诗题“立春正月节”即指立春是正月的“节气”。

不过立春这个“阳历新年”并不像公历的元旦那样总在春节前,它是在春节前后“徘徊”的,有时出现在春节前的腊月,有时又跑到春节后的某一天,因为立春是“节气”,不是正月的代表(雨水才是),所以跑到腊月去也没关系。

有一首无名氏所作的诗这样写道: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什么是“鞭春牛”呢?原来,这是中国立春风俗中,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一种活动。鞭春牛活动起源于先秦,因为春天降临,农民准备翻土犁田了,用鞭打春牛仪式表示猫冬的结束、春耕的开始。到了周代,迎春鞭牛活动正式列为国家典礼。不过被鞭打的春牛都不是真牛,而是用泥土塑出和真牛一般大小的土牛。到了唐宋时代,这套仪式更演变成全国上下同时举行的活动,到了立春这天,皇帝率领百官在京都先农坛前迎春鞭牛,同一时刻,各级地方长官和随员则带领百姓在当地的东城郊迎春鞭牛。

鞭春牛的场面是很热闹的,先由皇帝或地方首席长官抽第一鞭,然后按官职大小,依次抽打,终于将这头土牛打得稀巴烂,最后围观者一拥而上,争抢碎土,据说把土扔进自己田里,可以保证丰收。另外,也有用硬纸扎成的春牛,预先在牛肚子里装满五谷,纸牛被打破后,五谷流出,被人们争抢,也是丰收的吉兆。

农历中的“阳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特有的一种划分法,是不折不扣的“中华遗产”。

历法都来自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阳历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称“回归年”,长约365又1/4天)定为一年;阴历则把12个朔望月定为一年。而农历呢,又复杂一些,民间常常把农历叫“阴历”,实际上,虽然农历一直严格使用阴历月(反映月亮盈亏的“朔望月”),但它不是阴历。真正的阴历,如伊斯兰教的回历,以12个阴历月为一年,一个月平均为29.5天,12个月为355天左右,比真正阳历的一年少约10天。如果我们的农历也这样,每年春节就会比前一年提前10-11天,这样逐年提前,积上16年,我们就要在盛夏摇着扇子过年了。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中国的农历每3年左右就需要插入一个闰月,以保持与阳历年的大致同步,正因为不断插入闰月,所以中国的农历就成了“阴阳历”——既使用阴历月规定一年12个月、又用插入闰月以保证农历年平均日数与阳历年的相等。

读者稍稍细想,就会领悟到中国农历年长的有趣现象:正常年(平年)日数比阳历年日数少,为355天左右,但有闰月的年为13个月,就会长到384天左右。可是,反映四季的回归年可不会这样伸缩,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以365又1/4天为周期的,所以农历的月份不可能年年与季节的变化完全同步吻合。比如,北京地区是每年农历十月份播种冬小麦,假如去年是十月上旬播种,今年就十月中旬播种才合适,明年再推到十月下旬,后年加了闰月,又回到十月上旬播种。

显然,这样的历法指导农事活动是非常不便的,必须发展出一套完全反映阳历年的划分方法,与阴历月并行,让每年的季节、气候、农事与这种划分的关系固定下来,历法才实用,于是“节气”就应运而生了。

阳历反映的是太阳在星空中的运行(实际是地球绕太阳转,但我们在地球上看,是太阳一年在星空中绕地球一周)。太阳运行到最偏南时,昼最短,夜最长,中午我们看到的太阳高度角也最低,这一天叫“冬至”;太阳运行到最偏北时,昼最长,夜最短,中午的太阳高度角最高,叫“夏至”;而“春分”、“秋分”,太阳恰经过赤道,昼夜平分。如果想表现一年四季变化的过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当然就是4个最佳的“节点”,但光有这4个点是远远不够的,农事活动如播种、插秧、中耕、收获等需要固定在每年更精确的时间段,前后不能差十天半月,所以这4个节点还要向下细分,于是每季节再平均分成6段,全年为24段,一段为15天左右,这样最适用,这24段就成为“二十四节气”,沿用到今天。

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见于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名字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明代以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很简单,把365又1/4天除以24,得15又7/32天,测好冬至这一天的交节时刻,从这一刻算起,按顺序排下去就可以了。明清以后的划分比较复杂,是把太阳在星空走过的路线——黄道长度均分成24份,太阳走过一个节点即交一个节气,每节气的时间长度并不完全一样。

有了二十四节气,北京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就可以确定了:在“立冬”前后,不必管它是在农历十月上旬还是下旬了。

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历法改用公历,公历是纯阳历,从此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结下了不解之缘,民间还出现了记忆节气名称和时间的顺口溜: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相关参考

汉朝历史 馆陶公主刘嫖为何成为公主越礼之始

馆陶公主刘嫖为何成为公主越礼之始?她是怎么死的?  如果说刘宋的山阴公主刘楚玉是公主越礼之事的巅峰,那么西汉的馆陶公主则是公主越礼之始。  馆陶公主,名唤刘嫖,她的母亲在西汉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

历史百科 问活字版之始

问活字版之始宋庆历中,有布衣毕升者,造胶泥“活字版”,若止印三五本,未为简易;若印数百、数千本,则比较极为神速也。此与近日欧洲铅字活版之法相似,惟不如用机械印刷之迅速。然活字版在宋明等朝,亦难能而可贵

馆陶公主刘嫖为何成为公主越礼之始?她是怎么死的?

  如果说刘宋的山阴公主刘楚玉是公主越礼之事的巅峰,那么西汉的馆陶公主则是公主越礼之始。  馆陶公主,名唤刘嫖,她的母亲在西汉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十分著名,即从平民坐上皇后宝座的传奇窦皇后,也称

皇帝接受万邦朝贺

  1000年前的中国,正值北宋时期,都城为东京汴梁开封,春节当时叫“元旦”,是一年之始。  北宋“春晚”的热闹可谓空前。说来也巧,北宋建立恰好是春节期间。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春节即将到来,

窦漪房的女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何会成为公主越礼之始?

  西汉时期的窦太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从平民高升至皇后的女子,她一共生了三个孩子,他们分别是馆陶公主刘嫖、汉景帝刘启以及梁孝王刘武。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窦太后的女儿,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窦太主,也

历史秘闻 皇帝接受万邦朝贺

  1000年前的中国,正值北宋时期,都城为东京汴梁开封,春节当时叫“元旦”,是一年之始。  北宋“春晚”的热闹可谓空前。说来也巧,北宋建立恰好是春节期间。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春节即将到来,

谋略必读 《鬼谷子: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谋略解读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原文】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

一次 ”冲动的惩罚”,却是太平天国败亡之始

作为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也是最为成熟的旧式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一直以来都是各方研究之焦点。这场历时14年,席卷全国14省,攻略500余坐城市,一度将大清推向灭亡边缘的农民起义,为何会失败

一次 ”冲动的惩罚”,却是太平天国败亡之始

作为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也是最为成熟的旧式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一直以来都是各方研究之焦点。这场历时14年,席卷全国14省,攻略500余坐城市,一度将大清推向灭亡边缘的农民起义,为何会失败

过年禁忌知识汇总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这个时候也是人们一年中最能闲下来的时候。现代人对于很多传统的过年习俗知道的很少,过年的“禁忌”很多人也不了解。其实,过年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