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懂西学的人,要为一个举人来回考试,最后也没考上

Posted 科举

篇首语: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最懂西学的人,要为一个举人来回考试,最后也没考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代最懂西学的人,要为一个举人来回考试,最后也没考上

谈及我国近代史,不能不提启蒙思想家严复。严复最大的功绩就是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洋学术名著,为近代国人开启民智。严复学识丰富无可辩驳,康有为称他为「 ”精通西学第一人”,梁启超也盛赞他「 ”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严复学贯中西,堪称大家,但他的人生也有不如意之处。比如,在科举考试上,严复一心求取功名,却屡试屡败,最后勉强收场。 1879年6月,严复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后,到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任教习。此后,严复奔波福建和京师两地,参加科举考试,只为讨一个举人的名分。 早在出国之前,严复已取得选用道员资格,但并无实质功名。一年后,严复调北洋水师学堂,聘任「 ”洋文正教习”。十年后,严复升任会办,不久又升任总办。这已经是院长级别了,但严复还是参加顺天府乡试,最终黯然落败。 此后数年,严复依旧初心不减,数次参加乡试,最终也没有取得科举的文凭。这似乎成了严复心中永远的遗憾。1906年,清廷实行「 ”新政”后,正式废科举,停止了所有乡会试和各省岁科考试。严复的科举梦彻底破碎。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就在1910年,清政府鉴于他的巨大贡献,赐予严复文科进士。此时,严复的已有了复旦公学校长、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等履历,在翻译领域成就卓著。清廷的恩赐,正是对严复的一种认可。 严复学有所长,而且有职务在身,为何为了一个功名而大费周章呢?原来,在清代的官场,只有通过科场考试,获得举人、进士的功名,才可算是正途出身。所谓名正言顺,通过科举考试,名义上就正了。要不很多人官职一品、二品,临近退休,最后还常常拿中过进士、状元来说事。这正是当时的风气的一种反映。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严复有才不假,但是在传统士大夫看来,要经过科举考试才能步入仕途,这是当时的默认的规则。况且,严复所长为西洋之学,并不被传统官僚认可。 这就促成了严复要为科考来回奔波,而要中举人,必须注重传统经书的积累,严复所长恰恰是考试所短,这就注定了严复的科场「 ”悲剧”。 严复的窘态,并非个例。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讨厌八股制艺,喜欢博览群书,到33岁还是个秀才。无奈之下,他只好捐得监生,去考举人和进士。 国人痴迷于科举,就连学贯中西的大师都不能免俗。可见,科举对人们的影响之深。同时,一批学识渊博的实用人才将大把时间浪费在科举考试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弊端丛生,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为科举的变革,乃至最后的废除埋下了伏笔。

相关参考

考试没考好1500字检讨书

尊敬的老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没有认真努力,这次没考好,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今天,我怀着愧疚和懊悔的心情,写下这份检查.以向您表示我的决心和悔改之意,只希望您能够给我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谢谢您。以前我

历史秘闻 期中考试没考好200字检讨书

亲爱的老师:今天,我怀着愧疚的心情,写下这份检查.以向您表示我的决心和悔改之意,只希望老师能够给我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散漫和无知,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导致我考试没考好。现在我十分

因为考试没考好的检讨500字

尊敬的老师:您好!我在此向你说一声对不起,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殷切希望。我成绩十分不理想,不仅伤透了你的心,也让我无地自容。于是,今天,我在以前的学习中,我没有认真努力,这次没考好,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今

历史考试没考好老实让写反思

考试反思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里,我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我一向语文很好,可是这次鬼使神差的,历史竟然错了很多不该错的地方。经过我的仔细反思,我想这和我阅读题目不认真有着很大的关系。我知道老师对于我有着

历史考试没考好的检讨书求例文

通过总结这些科目的考试成绩,我知道我今后应该怎么做了:1、做事要讲究效率。上个学期我成天坐在书桌旁做习题、背知识点,但真正背进去了的有多少呢。我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别人可以很快做好的事,我要拖半天。这浪

历史人物 谁是最懂宝玉的知己

  畸笏叟说:「通部《红楼梦》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他不是被横眉冷对,就被千夫所指。他似乎也没招谁,也没惹谁,老实巴交,竟然落得个如此下场。>  命运对于似乎是不公平的。但是,畸笏叟的

第一节 西学东渐,天文地理

  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到辉煌,它以超越前代的光芒照亮了18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遍地开花,经济繁荣发展。>>  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历法的修订和颁行,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曾

清朝 清代的科举

清代的科举清入关后即沿袭明制,实行科举取人的制度。凡应考者称童生,童生通过初级考试(县考、府考、院考)取得秀才资格,然后参加每3年举行一次的乡、会、殿试。乡试在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会试在京城举行,

解密:和珅胸罗万卷为何却连个举人也没考上?

...试之后,再在皇帝主持的殿试中大显身手,从而给自己求一个进身之阶了。和珅是在哪一年参加乡试的,史籍上没有正

考中秀才、举人、进士后,会有哪些政治待遇,能否入仕为官

明清是科举考试最盛行的时期,以功名而论分为三级制,即秀才、举人、进士。一般情况下,只有到了举人这个级别才能入仕为官,从实际情况来看,清代举人入仕也有很高的难度。只有进士才是天子门生,可以享受优先授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