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智慧:功臣都没好下场

Posted 功臣

篇首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智慧:功臣都没好下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智慧:功臣都没好下场

历史上有太多权臣不得善终。如:商鞅,白起,文仲,伍子胥,韩信。 当然,也有很多人能够安享晚年。如:范蠡、张孟谈、王翦、范睢。 于是,历史上留下了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似乎权臣想要活命,只能告老还乡或者隐居江湖。 这样的历史规律,虽然让人心寒,但也无可奈何。因为这不仅仅是历史故事,也是人性写照,更是天道使然。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君臣 双方的心理活动。 比如说商鞅。商鞅为秦国变法强国,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秦孝公在位的时候,对商鞅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支持的,秦国的国政,就掌握在商鞅的手里。秦孝公也实现了当初的承诺,裂土分疆,将商于之地封给商鞅。商鞅从一个纯粹的无产官僚,成为有产的「 ”商君”。权势已然达到顶峰。 商鞅有一次和门客赵良交谈,商鞅问赵良:我治理秦国,和五羊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好啊? 商鞅这么问,愿意定是想听赵良拍拍自己马屁的。没想到赵良说到: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五羊大夫辅佐秦穆公,三平晋乱,三置晋君,并国二十,使穆公称霸西戎。他自己呢,暑不张盖,劳不坐乘,死之日,百姓悲哭,如丧考妣。如今,您做秦相八年,法令随行,刑戮太惨,民见威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太子恨君刑其师傅,怨入骨髓,民间父兄子弟,久含怨心。一旦秦君晏驾,君之危若朝露,尚可自夸大丈夫,与五羊大夫比贤哉?君何不荐贤人以自代,辞禄去位,退耕于野,尚可望自全也。 简单说来,就是赵良认为,商鞅虽然法令得行,但是太过严苛,得罪了包括太子在内的很多人,一旦秦孝公驾崩,商鞅就会面临杀身之祸,在这个时候,不但不应该考虑自己的功绩和五羊大夫谁大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赶紧找个人来取代自己的职务,进行裸辞,退出政坛,才有可能自保。 这基本上是所有局外人能提出的最中肯的建议了。当初越王勾践,在文仲范蠡的辅佐下,卧薪尝胆,历尽苦楚和羞辱,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仇,范蠡看出勾践是可共苦不可同甘的人,于是急流勇退,主动辞官退隐。临行前告诫文仲,劝文仲也和自己一样退隐,但文仲并不认同。 结果,商鞅没有听赵良的,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初,就将商鞅车裂;文仲不听范蠡的,被勾践赐死。 也有听人劝的。比如范雎。那时范雎权势熏天,甚至一手将战神白起玩死,但后期委派的人打败仗的打败仗,投降的投降,这在秦国的法律里,是要受牵连的。燕国人蔡泽前来游说,劝范雎辞官退隐,以求自保,范雎听从蔡泽的建议,推荐蔡泽为丞相,自己辞官,最终得以保全。 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当权臣的权势达到顶峰,可以另起山头。比如分晋的韩赵魏,齐国的田氏家族。当初赵氏的赵襄子,临死前对继承人交代,现在韩赵魏三家的势力足以自立,这是最好的时机,如果后来晋国出现了精干的君主,那么三家就会面临危险,所以应该加快自立为诸侯的步伐。最终,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是权臣的另一种结果。 韩信帮助刘邦打下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当时有说客,劝说韩信用兵自立,与刘邦两分天下。韩信犹豫迟疑,没有采纳。最终,刘邦在天下平定之后,疑忌自己的老部下们,几乎将异姓诸侯王全部灭族,韩信当然也不能幸免。 所以,权臣的结局无非如此,退隐的能保命,恋位的遭诛杀,有野心的自立山头。这三种结局,并不是孤立的,其实是互相联系的,因为每一种结局都有发生,才导致最终结局的不可捉摸。 正是有功臣被杀的例子,所以功臣不愿被杀,选择造反;正是有功臣造反的例子,所以君主忌惮功臣,选择诛杀功臣;正是因为功臣不愿被杀,也不愿造反,只能选择退隐,花费的心血,立下的功绩,都如流水般逝去,到头来一场空,因此这个选择是很难做出的。 这是比较理性的分析,当局人的心理活动,只怕比这复杂百倍。 这场君臣之间的博弈,犹如囚徒困境。 做君主的不能确定权臣会不会造反,与其在不确定中惶惶终日,不如杀了安心。一山难容二虎,哪怕那只老虎没有歹意,但他拥有伤害威胁自己的实力,这中情况怎么能让人放心?与其错杀,也不能容许这种情况发生。这其实是成本最小的试错。而且这种猜疑感会让君主异常敏感,有点风吹草动,比如说左右之人说一点煽风点火的话,肯定会一点就着。 做权臣,心理活动会更复杂。一方面他确实立下大功,有功当受赏,这是他一路升迁上来之后养成的固有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他可能确实没有异心,因此仗着功劳有些傲慢。再一方面,他立下这么多功劳,怎么舍得裸辞呢?但这些表现,恰恰就会刺激君王敏感的神经啊!如果大臣跟随君王一起打天下的,还好说,君王能控制住功臣,但是君王也会考虑,自己的儿子能不能控制得住这些桀骜不驯的大臣。 这样的博弈,对功臣来讲,赢面极少。除了隐退和造反,还有出路吗? 确实有,但其实更难做到。比如特别会耍心眼的王翦、萧何。他们就会故意表现出贪财的一面,以此让君主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野心,没有大格局的人,不会影响君主统治的安定。 再有一种,便更难了。这是极其反人性的。这便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的: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 为什么说这是反人性的呢?一个人,有权有势,让他慈、俭、不争先,不是很难吗?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本性是慈、俭、不争先,那他可能很难建工立业啊! 就是这样矛盾。 虽然矛盾,但老子给出的办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那些被诛杀的功臣,有谁做到:慈、俭、不争先了?正因为难做到,所以最宝贵,正因为反人性,所以才要修行! 日常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眼看着那么多人得势之后,变得嚣张、膨胀,离慈、俭、不争先的要求相隔万里,最终因为嚣张而覆灭。不久前重庆被打的保时捷美女就是此例最佳写照。 物极必反,权势越接近顶点,就越接近灭亡,而慈、俭、不争先的自我修行,是真正的保命符! 我最近写了个专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感谢支持。

相关参考

三国时期的扫帚星,跟韩遂合作的为啥都没好下场

今天小编要说的主人公可谓无敌,跟他合作过的都没好下场,他就是以出卖盟友为生,当了30年叛逆的乱世军阀韩遂。一、叛军首领讲到韩遂,大家印象中,应该都是《三国演义》中,协助马超复仇,关中军阀的代表人物。但

刘邦死后,他的儿子大多没好下场,为何长子刘肥可以幸免

汉高祖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他的皇后吕雉出生在公元前241年,十五岁的岁数差,让人们很轻易接管一个事实:早在刘邦迎娶吕雉之前就有一个儿子了,他就是长子刘肥。《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如许记载

刘邦死后,他的儿子大多没好下场,为何长子刘肥可以幸免

汉高祖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他的皇后吕雉出生在公元前241年,十五岁的岁数差,让人们很轻易接管一个事实:早在刘邦迎娶吕雉之前就有一个儿子了,他就是长子刘肥。《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如许记载

三国袁绍的谋士排名,都没落到好下场(第一谋士乃沮授)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国袁绍的谋士排名,都没落到好下场(第一谋士乃沮授)”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东汉末年时期群雄并起,董卓专权,而袁绍呢当时是公开反对董卓的群雄之一,后来成为18路诸侯中

刘秀的功臣下场如何

  刘秀兄弟  刘秀与刘演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他们一起于舂陵起兵,却迎来了完全不同的结局,这与他们截然不同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刘演性情刚毅,豪爽,但不免有些鲁莽。与刘秀的沉稳低调不同,刘演常常锋芒

为什么明朝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不能落得一个好下场呢

为什么明朝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不能落得一个好下场呢?可能很多人在看史书的时候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但是难道就没有一路追随,最后得到善终的吗?虽然只是占很小的一个部分,但是还是不能否认。是有的,其中待遇最好的

西汉建国功臣彭越为何落得被煮成肉汤的下场?

彭越是盗匪出身,起义后带领队伍归附了刘邦,成为刘邦决战项羽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个为西汉立下大功的将领,落得个死后被煮成肉汤的下场。彭越为什么被杀彭越原本并没有异心,能从一个强盗到拥有自己的

建国功臣彭越为何落得被煮成肉汤的凄惨下场

彭越是盗匪出身,起义后带领队伍归附了刘邦,成为刘邦决战项羽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个为西汉立下大功的将领,落得个死后被煮成肉汤的下场。彭越为什么被杀彭越原本并没有异心,能从一个强盗到拥有自己的

竟都是没好结果的 史上两大最无耻权色交易

权色交易起始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历史上记载最清晰且对后世产生最大影响的,当属吕不韦将自己的爱妾赵姬,拱手送给秦昭公的孙子异人。毋庸置疑,权色交易的根源来自男人的无耻和女人的贪婪。后来,异人登大秦国大王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下场,功成名就又如何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