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常十万不早死,日后会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吗

Posted 功臣

篇首语: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如果常十万不早死,日后会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果常十万不早死,日后会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吗

在元朝末年,以刘福通、郭子兴、朱元璋、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等为首的各路群豪并起,宣告了又一个乱世的开始,同时也为元朝的覆灭敲响了丧钟。 元末割据图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特别是在朱元璋另立山头之后,他的身边逐渐涌现出一大批名耀史册的将帅之才,如徐达、常遇春、傅友德、冯国胜、李文忠、邓愈、沐英和蓝玉等等等等。这些人为朱元璋立下不世之功,全都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封公封侯,享尽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 但是其中有一个人,似乎还没来得及享受更多的荣华富贵,便早早离开了人世。便是明朝第一先锋,人称「 ”常十万”的常遇春。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也就是大明开国的第二年,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时,突然觉得异常燥热,于是就下马解开盔甲迎风纳凉解热。但是,热倒没解,反而身上忽然疼痛,继而越发强烈,就连已经伤好愈合很久的老伤口,也莫名其妙的裂开。军医郎中也没见过此等症状,一时开不出对症之药。就这样,病情愈发严重。当夜,常遇春便卒于军中,时年40岁。—《明史.常遇春传》:(常遇春)暴疾卒,年仅四十。 消息传到京城,朱元璋大为震惊,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朱元璋悲愤之余,还为常遇春悼诗一首: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 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常遇春龙袍画像 除此之外,还为其子加封进爵。但更为反常的是,他还命人给常遇春画了一幅全身画像。这本没有什么,但是反常的地方在于,他让人画的是一幅身穿龙袍的全身画。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龙袍的象征意义有多大,想必已不言而喻了吧? 对于常遇春的离世,朱元璋竟然做出如此反应和举动,这让日后被他所杀的那些功臣们情何以堪? 所以,不禁要问,如果常遇春没有这么早死的话,那么日后在朱元璋屠杀功臣的运动中,会幸免于难吗? 这是一个假设命题,因为历史上没有真实发生,但是历史的精彩之处也在于很多的假设和对比。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下论证——为什么杀和为什么不杀。 首先我们来看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之初,封公封爵不下100多人,其中特别重要的30多位,在后来几乎被朱元璋肃清杀完。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上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同时也是历史上很多其他帝王杀功的理由: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此外,朱元璋「 ”给木条拔刺”的理论,也非常能说明他的动机了。 所以朱元璋这么做,往大了说,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文权和武权)、维护政权平稳,清除腐败和反叛;往小了说,就是怕这些功臣功高盖主,影响他老朱家的皇权。 那么,在这些非常重要的功臣中,有没有幸运儿躲过了朱元璋的屠刀呢? 答案是肯定,众所周知的汤和就是一个。此外还有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和长兴侯耿炳文。 对于这几位功臣,为什么朱元璋会手下留情,没有杀呢? 汤和画像 首先我们看汤和。汤和一直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低调,凡事都谨小慎微,且不争不抢。最关键的是他很会做人,审时度势。当年,作为同乡的汤和,再三写信给朱元璋,让他从庙里出来参军。而后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时候,正是汤和推荐的。可以说,汤和就是朱元璋的领路人。甚至在军中,已经是千户的汤和,仍然很恭敬的走在身为小卒的朱元璋身后(真的是太低调了)。 在大明建立以后,汤和仍保持这种低调态势以及审时度势的目光。所以朱元璋于公于私对他一直心存感激且对他很放心、安心。这也许是汤和能够善终的原因。 其次是沐英。沐英不但是朱元璋的老乡,而且8岁时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当时朱元璋和马氏还无子)。12岁参军,从此也是立下累累战功。 沐英画像 沐英有两件事,成为他躲过朱元璋屠刀的原因: 一、沐英原本不姓沐,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之后叫朱英。有一次朱元璋和马皇后问沐英:「 ”朱英啊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沐英诚恳而惶恐的答道:「 ”我是陛下的孩子啊,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如此反复问了几遍,也如此答了几遍,朱元璋很是满意,最后赐姓「 ”沐”。 二、洪武十四年,沐英跟随傅友德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了下来,从此镇守云南。其镇云南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朱元璋非常高兴:「 ”自从沐英镇守在西南,朕就高枕无忧了。”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这个被自己养大,并立下赫赫战功的沐英,很是有感情,最重要的是他一直镇守边关,远离朝廷,朱元璋一方面倚重他,一方面对他很是放心。 第三个是武定侯郭英。郭英有个同样的性格特征——低调谦逊,以忠诚且谨慎而闻名。事奉朱元璋四十年而无一过错,可见其谨慎细微之程度。据说还曾救过朱元璋的性命,从无以此而邀功自居。关键他还有个做宁妃的姐姐,因而备受朱元璋恩宠。 最后一个是长兴侯耿炳文,如果说汤和和郭英是与世无争,那么耿炳文完全是自我贬低、「 ”自甘堕落”了。他虽屡立战功,却毫无居功之意。曾在朱元璋面前自己比作皇帝的猎犬,连功臣都不算,只配做一条有功之狗。除此之外,耿斌文还有个特点:善守不善攻。 对比以上被杀和没被杀的两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见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杀或者不被杀,主要取决于这些功臣对朱家江山的威胁程度。 那些被杀的功臣,大多都是劳苦功高的,功高易盖主。况且这些人大多都是武将,攻城拔寨是他们的特长,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不得不考虑这些威胁。 有人说李善长不是武将,但是李善长纵容腐败和反叛,已对文权统治产生的影响。不然,朱元璋不会把胡惟庸和宰相制度都给消灭了。 而列举的这几个没被杀的功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低调谦逊,不居功自傲,做事谨小慎微,而且有识时务的眼光。 那么常遇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盗匪出身,武艺高强,勇猛无敌,好为先锋。曾经自吹,给他十万人,能横行天下,所以人称「 ”常十万”。而且他还有一个为人所诟病的怪癖——杀降,朱元璋曾亲劝而不听。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常遇春绝对不是一个谦逊低调的人。而且攻城拔寨对他来说,是其强项,所以以他的能力来说,对朱家江山的威胁程度,朱元璋能安心吗? 所以,通过以上论证,我认为,如果常遇春不早折,日后必定也难逃朱元璋的屠戮。 当然了,洪武初期和洪武中后期的朱元璋,因时间、环境和经历不同,心性也大为不同。洪武初期,朱元璋刚刚历经磨难而建立大明,正是豪情万丈的时候,此时他对于身边和他一块经历千辛万苦打天下的功臣们,心里应该还是有很多感激之情的。所以,常遇春死的时候,他会有如此表现和举动。 而洪武中后期,他考虑更多的应该是,为朱家政权的稳定以及对政权交接班的平稳过度而铺平道路,扫除障碍。

相关参考

蒋介石身边的诸葛亮,他若不早死,或将改变历史格局

喜欢看三国演义的就知道,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一张出师表,更是让刘备看到了未来道路发展的方向,最终建立蜀国。然而有这么一位人,因为才智双全,被蒋介石夸赞为诸葛亮再世,称他是自己的卧。蒋介石虽然是靠

清朝公主救下孕妇改变历史 使中国耻辱一百年

前天在今日头条的头条问答看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不早死,历史会不会不同?有人提到后周皇帝柴荣,认为其不死的话,赵匡胤不会发动陈桥兵变。柴荣也会完成北伐,夺回除海带防潜区,雾霾防空区之外的第三屏障,燕云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哈喽大家好我是夕峰,相信看过《封神榜》的读者都知道,周武王在击败商朝统治之后,对于帮助其击败商朝有功的诸侯实行分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制度分封制,最终也导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相互分裂。那么为什么

常遇春什么神,明朝大将常遇春

明朝大将常遇春天生的先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常遇春的陵墓在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1369年在柳河州暴病而故,朱元璋赐葬钟山。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

汉文帝生性仁厚,为何会在母亲面前,逼死亲舅舅?

汉文帝生性仁厚,为何会在母亲面前,逼死亲舅舅?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汉文帝刘恒原先本是代王,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早年有幸躲过吕雉的屠刀,等到诸吕之乱被平定后,代王刘恒就被周勃和陈平迎

朱元璋的屠刀下,这位谋士奠定明朝基础,却懂得明哲保身得以善终

中国汗青上显现了好多非常伶俐的大谋士,为无数帝王列土封疆、奠基万世基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不外王朝一旦确立后,这些人的终局好多都很悲凉。往往因功高震主被猜忌而死于横死,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朱元璋。朱元璋朱元

朱元璋的屠刀下,这位谋士奠定明朝基础,却懂得明哲保身得以善终

中国汗青上显现了好多非常伶俐的大谋士,为无数帝王列土封疆、奠基万世基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不外王朝一旦确立后,这些人的终局好多都很悲凉。往往因功高震主被猜忌而死于横死,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朱元璋。朱元璋朱元

沐家拥兵三十万,为何靖难之时不助朱允桑是在害怕什么吗

人人都知道,朱元璋平定世界之后,为了连结国度的稳定,而且给本身的子孙子女一个精巧的生活,于是就把本身的儿子分封往遍地,成为藩王,替老朱家守晴天下。这个设想虽好,但仅限于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等朱元璋和朱标

沐家拥兵三十万,为何靖难之时不助朱允桑是在害怕什么吗

人人都知道,朱元璋平定世界之后,为了连结国度的稳定,而且给本身的子孙子女一个精巧的生活,于是就把本身的儿子分封往遍地,成为藩王,替老朱家守晴天下。这个设想虽好,但仅限于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等朱元璋和朱标

机智躲过杀身之祸 画师不小心偷听朱元璋秘密

朱元璋开创了大明朝,成为一代帝王。可他的出身并不好。他生活在乱世,属于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曾经当过乞丐与和尚,可是乱世连乞丐与和尚都难容。他走投无路。因此,朱元璋在菩萨面前卜卦,算前途。结果是留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