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与宋老生决战,坚持不撤兵的决策到底是李世民还是他爸爸
Posted 大雅
篇首语:树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 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渊与宋老生决战,坚持不撤兵的决策到底是李世民还是他爸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渊与宋老生决战,坚持不撤兵的决策到底是李世民还是他爸爸
宋老生,霍邑的镇守者,麾下有精兵两万人。作为得知李渊起兵后,隋朝方面派出的第一路阻击者,他的战略任务比较明确,那就是滞缓李渊军的攻势,为朝廷召集大部队前来征讨赢得宝贵的时间。因此自从与李渊的部队相遇后,宋老生同志任凭外面的敌军问候了无数遍祖宗三代,硬是憋住了,没出兵。虽然这一招数看似很怂,但事实证明那是相当有效。 根据史料记载,这一年的秋天雨很多,其具体表现不是经常下,而是它的升级加强版,一直下。而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这个地方「 ”西北抗汾水,东拒霍太山,守险之冲,是为襟带”,向来有兵家必争之地光荣称号。所谓必争是因为险要,而因为险要所以道路条件就很差,现在又下起了大雨,这路基本是不用走了,来来往往主要靠滑。不过,人来回滑是可以的,但运粮草的马和车如果滑起来那就要命了。在接连大雨的影响下,李渊部队的补给日益困难,此时这仗是不是还要继续打下去开始成为全军热烈讨论的话题。 李渊个人比较倾向于班师返回太原休整的这种意见,因为就当时的形势来看,这雨一时半会停不下来,而士兵们的疲惫已经开始显现,此外更让李渊担心的是,目前军中有人在传消息,说是突厥人和刘武周达成了协议将要乘虚进攻太原城(刘文静出使突厥此时尚未返回)。所以考虑到以上种种不利的情况,李渊召集了军中主要领导,宣布将要择日撤走。据说,在场的大多数人对于李渊的这一决定表示赞同,只有少数的表示反对。不对,更正一下,少数派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做李世民。 李世民认为,这个季节庄稼就快熟了,粮食不是问题;对手宋老生为人轻率浮躁,多骂上几回,必定会出战,且出战就能生擒,打赢不是问题;至于刘武周与突厥表面上处得融洽,实际上则互相猜忌,因而太原的安全也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就这么撤走,那就是问题了。所谓「 ”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来入伙的人全散伙,剩下的回到太原城里坐等被人消灭。 李世民发言完毕,立即有人表示支持。可惜的是,这人不是他爸,是他哥。 不过李建成加上李世民,明显不如李渊说话算数。老头既然决定回家,那哥俩说什么都没用了。 于是,历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幕出现了: 散会之后,李世民越想越不安心,就打算再进谏李渊一把,然而等他来到李渊的账外,卫兵告诉李二公子,你爸傍晚时分就已经上床睡觉了。所以李世民就此被拒绝入内。据说当时李世民很是坚持,请求了很久,守门的同样很是坚持,就是不行。终于,李世民坚持不住了,放声痛哭,这一下,里面的李渊就醒了(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 其实,不醒也不行。二儿子在门外声泪俱下,哀号流涕,里面自己则躺在床上,闭着眼睛,这场景活像哭丧,实在是太不吉利。 为避免引发军中不好的联想,李渊赶紧下令:让老二速来见我! 李老二这次进去有没被李老头打得四处乱跑,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这一次李渊收回了撤兵的命令,并坚持到了大雨转晴,最后一如李世民所言,击败隋军,斩杀了宋老生。 平心而论,能够在别人都不赞成自己的情形下始终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本就已属不易,而这一次李世民不但坚持了,而且还使尽浑身解数帮助他人脱离了危险,避免了失败,如此说来,则更加可贵。因此,我们可以说,李世民的哭谏挽救了唐,挽救了大军,挽救了革命。这一天的黄昏是大唐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李世民不愧为目光如炬、超凡入圣的伟大历史人物,值得后世永远顶礼! 说实话,每当看到这一段,我都要小热血沸腾、很高山仰止一番。直到我看到了另外一则史料的另外一种记录。 在这种说法中,李渊同志面对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的局面,一没怨天尤人,二没收拾行李。而是直截了当地找来了部将沈叔安、崔善为等人,让他们分批带领军中体弱的士兵前往太原搬运粮草,而此次运粮的数量,李渊也有明确的要求,要足用一个月,至少可以让军队坚持到放晴的那一天。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为精彩的安排,其精彩之处至少有两点。第一,是釜底抽薪。派老弱残兵回太原运粮可以减少前线的粮草消耗。第二,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知道,所谓的羸兵并不是全都不能打仗,有一部分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能锻炼,那是可以变成精锐的。所以找体弱的士兵去运粮,其中真不行的,几圈下来,就直接送回太原休息,而那些能锻炼出来的,太原到霍邑一趟趟跑完,基本也就差不多了,正好用来打宋老生,此可谓一石二鸟,一举两得。粮草短缺引发的军心动摇问题由此迎刃而解,怎一个精字了得。 既然有了如此意志坚定、脑子好使的李渊坐镇,李世民的眼泪就可以省下了。 不过至此问题也来了:后晋的刘煦、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这三位伟大的历史学家都写的是李渊要走,李二去哭,结果大家不走了,你凭什么说你看到的史料写下的才是历史的真相? 凭的是这份史料的作者叫做温大雅。温大雅,字彦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此人虽然不是司马光那样的著名史学家,但他却是忠实的记录者。换句话说,作为李渊属下专管文翰机要的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温大雅把李唐王朝自酝酿到酿成的全过程一一如实记录了下来,而这份记录在略经梳理后,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因此,有了《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样的第一手材料在,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就暂时变成重要的参考用书。所以在接下来的讲述中,我们将会以温大雅先生的记载为主要的参考依据,所以接下来的故事与我们所自以为熟知的历史,多少会有些不同。 按照温大雅的记述,如果说李世民在这第一次的重要战役的决策过程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那也是不正确的。李世民是发挥了作用的,只不过他的角色比较特殊,是个「 ”前脸儿”。 「 ”前脸儿”是曲艺界用语,它指的是双簧这种表演形式中坐在前面只做形体表演,而不发出任何实际声音的演员,把这个词用在当时的李世民身上,我的意见是很合适的。但实际上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因为李渊同志玩的应该是更高水平的双簧,三簧,即让两个儿子都说他要说的话。 这次的表演具体发生在一次会议上。我们前面讲到过,与宋老生决战前,李渊的军中一直有着这样的一个流言:刘武周在与突厥人勾结,即刻将会进攻太原。由于前线将士的家属大多居住在太原城内,因此自从这一消息在李渊的士兵中间扩散开来,大家回家的呼声就开始日益高涨起来。 为响应大兵们的呼声,主帅李渊召集众将开了一个会,会议的主题正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是走还是留。 会议伊始,李渊表示,刘武周的传闻我已经听说了,但这或许是上天安排给我们的一次考验也说不定。所以大家来各自说说看法吧。 说说就说说。于是什么刘武周很狡诈、突厥人很能打、太原城很危险的论调很快就成为了议论的主流,总而言之一句话,待在这里很危险,我们还是赶紧回家去吧。 李渊等的就是这个时候,你们怎么看? 他问的人是李建成与李世民。 鉴于这哥俩的回答比较长,比较繁琐,这里就不做引用了。不过其核心论点倒是十分简单,只有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李渊大喜:你们说的没错!我已经决定坚持到底!那些懦夫差点就坏了你爸的大事!(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耳。) 只这一句话,全军上下都安声了。谁再说要走,谁就是懦夫。而懦夫这顶帽子,是个爷们都不愿接。 不久,始毕可汗派来转达合作意向的使者到达李渊军中,谣言彻底不攻自破。相关参考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李渊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大汉帝国的开国者高祖刘邦,虽然在精彩绝伦的“楚汉争霸”中笑到了最后,奠定了汉朝四百多年的基业,不过他在这个过程中却吃尽了苦头,多次被项羽血虐。等到
独孤曼陀 唐元贞皇后独孤氏是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唐高祖李渊的生母,她的姐姐是明敬皇后独孤氏,妹妹是的妻子。电视剧《独孤天下》中独孤曼陀的原型就是她。 《独孤天下》独孤曼陀的历史原型 独孤曼陀
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都有很多的妃子,尤其是当朝的宠妃,那更是深得皇帝的喜爱,是很多朝中大臣想要巴结的对象。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一位与皇帝的宠妃喝醉了酒,误上了龙床的故事。这个人便是唐高宗李渊,在隋朝建立后
李渊与李世民 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后宫妃嫔、所生子女众多。唐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晋阳起兵。晋阳起兵谁是首功,历史上有两个答案,或者是李世民,或者是李渊。 谁才是李渊最爱的妃子 以子嗣多少评判真
历史人物 李渊爱女、李世民亲姐姐 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女子
平阳公主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平阳公主为人熟知,一位就是汉武帝的姐姐、卫青的妻子,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平阳公主是李渊与太穆皇后窦氏唯一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的亲姐姐,她的身上书写着女
李渊起兵是李世民怂恿的,答应给李世民大位也是李渊亲口承诺的,但是太子却是李建成。李世民不会不知道自己父亲和自己的大哥会对自己如何,所以他只有先下手为强,于是就爆发了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中国古
李元婴雕像李元婴是李渊与柳宝林的儿子,作为最小的儿子,他没有卷入政治斗争中,一生过得肆意潇洒、娇纵任性,修建滕王阁、阆苑,著有《滕王蛱蝶图》等作品,是“滕派蝶画”的代表人物,他在在音乐、舞蹈、绘画上都
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12月22日(599年)出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亲大哥李建成和亲(四)弟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随
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12月22日(公元599年)出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亲大哥李建成和亲(四)弟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
李元吉李元吉别名李劼,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第四子,也是李世民的亲弟弟。李元吉为人骁勇却骄侈,他支持大哥李建成,甚至想主动出击杀掉李世民,但最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他与五个儿子一同被杀。李元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