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 ”最高楼”——交通饭店

Posted 交通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 ”最高楼”——交通饭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世纪70年代 ”最高楼”——交通饭店

作者:程堂义 上世纪70年代,位于合肥汽车站附近、高达10层的交通饭店成为合肥最高的建筑。当然,除了高之外,它留给一代人记忆的还有,不设身份限制的「 ”门槛”,普通百姓都可以进去住宿。 在大水塘上建起 说到交通饭店,稍微上点年纪的合肥人应该都了解。它位于今瑶海区境内胜利路中段上,东邻滁州路,西近窑湾路。而据档案记载,交通饭店于1976年10月1日建成营业,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当时有职工200多人,主营旅店,兼营小吃,隶属省交通厅汽车运输管理局。 上世纪70年代物质生活还很匮乏的时候,在合肥大东门外「 ”金三角”地带上有这样一座十层的大楼,是当时合肥第一高楼自不必说,更是当时合肥人心目中的「 ”标志性建筑"。 ○航拍合肥市滁州路和胜利路一带地貌,其中最上方的十层建筑即为交通饭店(1978年摄) 但你知道吗,这座70年代合肥标志性建筑却是在大水塘上建起的。对于这一点,已故「 ”老合肥”牛耘老人有很深的记忆。生前他曾撰文说到此事。 据牛老在文中回忆,他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合肥市总工会,1961年被总工会安排进入工交农场工作,任务是带领工人们养猪。因为工交农场也在大东门附近。有一次他无意中在东门发现了一口大水塘,水面有很多浮萍。这下牛老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在60年代,这浮萍是喂猪的最好食物了。他便带着一名工人下塘去捞浮萍,再用板车运回农场。为了捞方便,他们挑了两根最大最长的竹竿,先是每次捞完浮萍后扛回去。但几次后嫌麻烦,于是干脆把长竹竿丢在塘里。一次,两次……几次去都还在,后来有一天去发现竹竿被人拿走了,怎么也找不到。「 ”因为那段时间几乎每天去捞浮萍,而且捞完后一般都下塘去游泳。所以对那口大塘我记忆深刻。”牛老曾这样说。 ○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关于交通饭店建设的相关通知 但让牛老没有想到的是,十多年后,当时合肥市最高的建筑正是在这口水塘上建成了。交通饭店落成的时候,牛老还特地去看了一下,非常开心。不久后恰好有一家报刊向牛老约稿,他写下《合肥—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一文,介绍合肥的历史、文化、交通等,其中特地提到了合肥的最高建筑——交通饭店。 老合肥人口中的「 ”十层大楼” 其实,在不少老合肥的口中,交通饭店还有一个俗称——「 ”十层大楼”。这个俗称甚至比交通饭店名字流传还广。至于为什么有这个俗称,也许是因为在不少老合肥人心中,用「 ”十层大楼「 ”这个朴实直接而又最有代表性的名字比「 ”交通饭店”更亲切吧。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交通饭店在八九十年代曾是长途汽车站的所在地,而胜利路那一片有很多汽车站,比如明光路上还有「 ”合肥汽车站”。有不少外地来坐车的人总弄不清楚,就问当地人长途汽车站在哪。当地人会说在十层大楼那里。一连问了几个人都是这样回答。此时外地人会更「 ”晕”,不知道往哪走了。 在上世纪70年代,一幢十层的大楼建成,可不是一件小事。在当时改革开放尚未启动的年代,十层已经具有摩天的气势了。它代表着合肥的高度,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精神慰藉。 ○上世纪70年代合肥鸟瞰图 据附近不少人回忆,大楼建成那天,很多市民甚至外地人都赶来看看究竟。当时胜利路通往火车站方向还没有路,只有交通饭店门前的小路,一下子都挪不开步。 而还有不少市民有幸上去转了一圈,他们一下来,马上就被旁边的人围起来问这问那,十多分钟都不愿散去。而当时的合肥报纸,则用「 ”万民争睹”来形容它给合肥市民带来的震撼。 交通饭店建成后不久,就「 ”名副其实”了,将交通出行和旅宿结合在了一起。因此,这里一年四季都没有停歇的时候。等车的人、拉客人的车主、小贩叫卖的声音、行人的焦急……成为交通饭店前面的一道风景。辐射各地的车辆汇聚于此,在这里,聚集着天南地北的旅客。 入住没有身份限制 上世纪70年代的合肥,也已经有了几个能提供餐饮住宿的饭店,但似乎都有「 ”门槛”的,普通百姓一般是进不了的。例如,当时的稻香楼必须是县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入住,江淮饭店也只服务于官员或者华侨。而只有交通饭店和长江饭店,入住不受任何身份级别限制。这在当时也是比较特别的。 交通饭店初建起来时,只是纯粹地提供餐饮食宿,也算是合肥的高级宾馆之一了。当时楼下是饭店,楼上为住宿。一般市民都可以进去住宿,只需拿着介绍信,交上钱就可以入住。没有人阻拦你,更没有像现在那样的保安询问你。 而去交通饭店住宿或参观的人,更感兴趣的还是饭店里安装的电梯,让不少人感觉稀奇。据老人们回忆,交通饭店里装的是老式的厢式电梯,但并不是合肥最早的电梯。有不少人进去就是为了坐一趟电梯。电梯里盛满了人,爬上爬下是不停歇的。 ○交通饭店(2015年摄) 据档案记载,当时这栋十层大楼不但在合肥有名,就是在全省也很有名气,全省的驾驶员注册,都是要来合肥住在交通饭店里的。 而对于很多单位来说,在接待来访宾客时,也会把交通饭店纳入合肥一景。一般的程序是,先陪同着逛逛逍遥津,再看看稻香楼,最后参观一下交通饭店。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合肥高楼频起,不断刷新着城市的高度。40年前,站在交通饭店的楼顶上,眼前还是一片广阔。而如今,这座相对老态的「 ”十层大楼”,早已被淹没在如雨后春笋般耸立的高楼群里了。 ○交通饭店(资料配图) 只是由此前往省内各地的长途客车,还使人们记住它的「 ”交通”功能。而走进交通饭店大楼内,虽然这里还有长途汽车站和交通饭店总服务台、安徽省交通集团汽车运输公司相关办事部门和一些客房等,但明显感觉人少了不少。 是啊,不管它过去有多辉煌,今天也无法再与四周的五星级酒店相媲美。也不会再有人用「 ”高”这个词来形容这座大楼了。不过,它留给人们的记忆,依然是震撼且不可磨灭的,依然是合肥人无法替代的「 ”集体记忆”。 作者:程堂义(档案观止) 运营:束文杰 编辑:束文杰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相关参考

上世纪70年代的西柏林,高楼大厦见证彼时繁华

欢迎来到不二书旧影时光,今天为各位读者朋友们分享的这一篇组图,是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西柏林的老照片。通过这一组老照片,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影像。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分别进驻

19世纪70年代以来,谁才是中国最凶恶的头号敌人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长达70年的侵略,成为中国人民最凶恶的头号敌人。明治维新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过政治经济改革的成功,使其“脱亚入欧”的梦想初步实现,特别是1904年日俄

智利 智利·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理论在智利的传播与实践

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理论在智利的传播与实践现代货币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实际上它是在货币数量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其政策基调

智利 智利·二十世纪70年代中克鲁萨特—拉腊因财团(CRUZAT-LARRAIN)的形成

二十世纪70年代中克鲁萨特—拉腊因财团(CRUZAT-LARRAIN)的形成这个财团是智利的工业、金融、文化和政治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组织,主要资本家是曼努埃尔·克鲁萨特·因方特和弗尔南多·拉腊因·培尼亚

70年代末苏联用大飞机打的一场跨洲闪电战

苏联跨州闪电战:大型运输机被誉为“空中桥梁”,是一国打造战略空军,增强空军战力必不可少的高技术装备。冷战期间,美苏在世界各地制造了一系列“代理人战争”,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东非欧加登战争中,苏联依托

法国摄影师拍摄的70、80年代的中国,满满都是回忆……

布鲁诺·巴贝(BrunoBarbey)是法国著名的摄影师,上世纪60年代,25岁的他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今年是玛格南图片社成立71周年,而他追随玛格南图片社五十多年。布鲁诺·巴贝于1973年随当时的法

简述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史

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史: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严重的石油危机,石油短缺的阴影笼罩全球。为了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国反思之余,要求彻底改革传统的交通能源结构模式,而铁路是唯一能采用非石油能源的交

兵器百科 意大利AR70/90突击步枪

意大利AR70/90突击步枪AR70/90是由意大利伯莱塔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突击步枪,是目前意大利武装部队的制式步枪。研发历史20世纪70年代,北约的各成员国开始考虑采用5.56毫米M193

中国最早的饭店出现在哪个朝代?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饭店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古代,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就出现了官办的“驿站”,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官办住宿设施。周代,为了便于71个诸侯国向王家纳贡和朝见,在交通要道

螺蛳粉的历史

螺蛳粉的来历1、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过渡之交)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过渡之交,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柳州人民努力奋斗,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餐饮夜市从无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