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不敢答应闯王的议和

Posted 皇帝

篇首语: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崇祯为什么不敢答应闯王的议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崇祯为什么不敢答应闯王的议和

崇祯十七年三月,紫禁城。 所有的朝臣都战战兢兢的伏在地上,崇祯皇帝诚恳的声音回荡在大殿里「 ”你们但凡有一点建议,朕无有不从”。可惜,所有人就是只管磕头,不管说话。这神奇的一幕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闯王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到了北京城外,李自成叫人带话给崇祯皇帝,希望和谈。提出的条件是西北封王,军饷百万两白银,不奉诏觐见。客观来说,这三个条件,非常优厚了,而且这是拯救明王朝的唯一机会。可是不管崇祯怎么问,内阁首辅,大学士魏藻德就是一声不吭。 大家也许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的机会,大家全都默不作声不开口?原来这崇祯皇帝,生性最没有担当,偏偏又非常喜欢耍小聪明。明明心中已经有了想法,偏偏要下属先说出来,可是,一旦这件事搞失败了,他立刻就会把锅甩的干干净净。 对于普通混官场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政治智慧,可是这对于皇帝来说,这种手段只能算是不上台面的小聪明!一个国家领导人需要的是胸怀与担当,而不是这种小聪明,比如,当初大家都知道,明朝已经没有能力和后金、农民军两面开战了,可是谁都不敢提求和的事情。因为在明朝官场,议和是一项非常严重罪名,是遭人唾弃的投降派。可是这时候,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了国家的前途,勇敢的站了出来,奉崇祯的命令,开始暗中主持对后金的 议和工作。 这项工作,其实是得到崇祯的允许的,甚至就是崇祯授意的。可是,议和最后走漏了风声,一时之间,朝野内外风起云涌,人人义愤填膺,纷纷指责兵部尚书陈新甲卖国求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作为皇帝的崇祯,就应该站出来稳定人心,明确指出议和的必要性,然而,崇祯退缩了,他不但否认了自己授意过议和,还以擅自议和的罪名,把兵部尚书陈新甲给斩首示众了。 表面上看起来,崇祯皇帝充满着政治智慧,每件事都不表态,让手下人自己提出来,自己去做,失败了推给手下人背锅。可是人家也不是傻子,一来二去就看清了崇祯的真面目,大家都寒心了。实际上崇祯的政治威望受到严重的打击,再也没有人愿意实心任事了。 而且崇祯还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诱导群臣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突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方案,也不管这个方案是好是坏,我只要和你们大家反着来,还得意洋洋的 称之为帝王心术。殊不知,国家就是毁在他的小聪明之下。 耍惯了小聪明的人,是缺乏担当的魄力的。崇祯其实有好几次死里逃生的机会。如果闯王向京师进兵的时候,崇祯能够果断迁都南京,那么还是有机会,可是关键时刻,他又耍起了小聪明,想让麾下的 大臣进言南迁。结果言官反问他,丢弃祖宗社稷的责任谁来负,他立刻就怂了,不敢明确支持南迁,站出来承担责任。 所以这一次议和,所有大臣没有一个敢出声,连内阁首辅魏藻德都装起了聋子,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现在出声了,以后万一议和失败,自己是绝对要被皇帝抛出来背黑锅的。更可怜的是崇祯,国家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都不敢站出来,大胆的承担一次责任。 曾经知乎上有个非常有名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觉得华为加班是正确的?”下面的人说,只要给足了钱,其他都不是问题。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手底下人和老大混,要么是钱,要么是权,而不是白白送死做雷锋。你作为老大,一个领导者,必须拿出别人需要的东西。崇祯皇帝一面要人做事,一面又不肯承担大哥的责任,这样的大哥 ,怎么可能当得长久? 所以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老实人,混不来职场,官场,实际上,固然有很多八面玲珑的人,混的非常好,但是这并不代表很多诚实,正直的人没有市场 ,实际上,耍小聪明的人,是不会长久的。

相关参考

揭开闯王李自成和崇祯帝互断龙脉之谜

关于明皇族朱氏的龙脉之说,据《朱元璋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祖居江苏省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元朝初期,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孙家

揭开闯王李自成和崇祯帝互断龙脉之谜

关于明皇族朱氏的龙脉之说,据《朱元璋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祖居江苏省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元朝初期,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孙家

明朝的龙脉在哪里?崇祯帝和李闯王的风水之斗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在风云际会中凭着超人的胆识,气吞蒙元,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建立大明江山,成为真龙天子。按封建迷信说法,他家祖上是埋在了龙脉之上,老朱才做了江山。那么,明朝耀灵发源、肇基帝迹的

明朝的龙脉在哪里?崇祯帝和李闯王的风水之斗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在风云际会中凭着超人的胆识,气吞蒙元,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建立大明江山,成为真龙天子。按封建迷信说法,他家祖上是埋在了龙脉之上,老朱才做了江山。那么,明朝耀灵发源、肇基帝迹的

历史人物 闯王李自成和崇祯帝互断龙脉之谜

  导读:(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皇帝,建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农民起义军就在吴三桂和满清军队的联合夹击下败亡,也死于非命。有人说李自成和的两败俱

历史人物 闯王李自成和崇祯帝互断龙脉之谜

  导读:(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皇帝,建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农民起义军就在吴三桂和满清军队的联合夹击下败亡,也死于非命。有人说李自成和的两败俱

历史人物 首任闯王高迎祥的终结者、陪伴崇祯皇帝走到最后的骁将

不久之前,我跟随单位同事一起前往山西。车行至雁门关,听说此地现在只剩五户人家,村支书全年的工资只有一百五十快。我仰望巍巍雄关,不禁感叹:在冷兵器时代,要拿下这样一座陡峭的关卡,需要多少的勇气、智慧和鲜

李自成提出3个要求,崇祯都能实现,为何崇祯竟不答应却选择去死

明朝是两千年封建历史中最后一个由汉人组建的王朝,它的灭亡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不多,能够和明朝相媲美的只有秦朝、汉朝和唐朝了,这四个王朝是封建王朝中最值得称颂的王朝,它们在历史中起着

李自成打北京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崇祯为何宁愿亡国也不答应

凭据现有史料的记载,李自成在兵临北国都下后切实给崇祯提出了三个前提,并言明只要崇祯赞成这三个前提,他就立时退军,李自成提出了什么前提呢?“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劳军银百万。”三个前提说开了,其实就

死要面子,坏了大事

崇祯十五年,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皇太极表示愿议和通好。  不料,这一议和情况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童误传了出去,众大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私定议和条款。迫于压力,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