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士”的变化,浅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Posted 的士

篇首语:我会努力奋斗直到亮瞎你们的双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 ”士”的变化,浅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 ”士”的变化,浅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士的来源 士这个字说法,来源很多,有人认为士字与国王的王字同源,说明士与政治礼仪有关;有人认为士字的形状像一柄战斧,说明士与战争有关;有人认为士字像土字,说明和农业相关;还有人认为士与事字同源,表示士是中下层官吏。还有一种,从中国象棋出发,士站在将帅的旁边,是谋士军师。 古代的士分很多中,儒家为文士,墨家为武士,道教为隐士,法家有谋士。这些士同时存在。 不管哪个士,人们都自然而然把士这个名称和知识分子放在一起,古代称之为士,现代为知识分子。 士的精神 古代知识分子身上有一股精神,两条线平行,一条线修身线,另一条线叫做天下线。所谓修身,就是知识分子读书不为别的,提高自己的修养。所谓天下线,那就是有机会出仕封侯拜相,治国平天下。这是知识分子自古以来传下来的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出自西汉,礼礼,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但一直到南宋朱熹时,才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真正奠定知识分子的理想。 士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古代社会是严明的金字塔结构,周朝周天子立国站在塔尖,然后诸侯,公卿,大夫和士,庶人,工匠,商人,奴隶。这时候的士存在感很低。 士徘徊在底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内乱不断,原有的社会金字塔结构发生巨变,士迎来了机会。 战国的士 各个诸侯国对官僚的需求大大上升,打破了社会秩序,旧文化系统崩溃,士人通过求学得到的知识,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但战国时期的士,多半为游士。 比如孟子一生,都在周游列国中讲学,是典型的游士,当时的士人,多半来自没落的贵族,和上进的庶民,游走在各国君主权臣门下。君主们就已经意识到游士,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所以战国就出现了君主礼贤下士,权臣豢养门客的现象。 秦国的士 到了秦国,秦灭六国大一统,四方游走的士,被认为是一股不稳定的力量,秦始皇禁止民间讲学,禁止游学,最后还出现了著名焚书坑儒事件,为什么历史会把焚书坑儒的帐算在秦始皇身上,就是这件事上牵连了禁止民间讲学,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迫害。 两汉的士 两汉举孝廉制,由下向上推荐人才为官,什么样的人会被推荐?肯定是知识分子优先被推荐,更容易得到话语权。 于是士开始成为循吏,治理地方,教化民俗,进入朝堂为官。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恰恰是士人最擅长的,士来自儒家思想,士以儒家以德治国为精神,大批的士得到了上升的机会,这时候原先的游士转变为有深厚基础的士大夫。 光武帝建立东汉时,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士大夫阶层形成了士族,大姓,官僚,豪强。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外戚官宦当权,士大夫,以引领改善社会道德风气为己任,东汉,崇尚名气风气,重视名誉,节操。但是越发展到后期,士人群体越道貌岸然,名不副实,欺世盗名,这种局面导致了东汉末年,君臣纲常,家族伦理,儒家名教危机。 魏晋的士 到魏晋时期,士人开始世代为官,士族发展成了世家大族。 比如出现了嵇康阮籍为代表名士,用个性解放反抗现实政治,纵酒放歌,放荡行为,反对礼教言论。 表达了对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心怀鬼胎等权臣的不满,崇尚真性情,反对虚伪的精神面貌。这个时期,士其实是堕落的,乃至出现了士的断层。 隋唐的士 南北朝隋唐时候,佛教入主中原,佛教高僧成了真正士的精神继承者,隋唐除了佛教徒,诗人,文人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代表当时社会的良心。这些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时事,针砭时弊,但多半不得重用,被贬常事。 两宋的士 士大夫的复兴出现在宋朝,宋仁宗时,范仲淹倡导,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获得热烈反响。士的精神面貌又得到了提升。 此后出现这个突破性的原则,皇帝必须和士大夫共同商议国家大事,共治天下,文死谏,被经常挂在嘴角,知识分子的崇高之处是谏死。 南宋的士大夫,以朱熹为代表,探讨,心性理气,希望提高皇帝的大道德修养,皇帝的修养高了,士大夫的大环境才更好,才可以更好和贤明的君王,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明清的士 明清,士商合流,明代科举无望的读书人下海经商,形成士商合流,商人参与办理书院,寺庙,修路修桥,宗祠的商人精神,儒商文化就此形成。 清朝的士文化,并非一味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力通治学,培养自己的人格,获得更高级的体悟,修身。 士在中国文化影响上非常深远,每个朝代的士都有不同的风格,战国是游士,三国是谋士,南北朝隋唐有隐士,两宋之后,文士盛行,现在我们说的最多是回归最初的本心,修身。 文献参考: 士与中国文化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相关参考

浅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历史学研究迅猛发展,而且逐渐影响和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关于历史研究,其思想和方法也产生了剧变。而与此同时,曾经很早之前就诞生过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巨匠且拥有浩瀚文

浅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历史学研究迅猛发展,而且逐渐影响和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关于历史研究,其思想和方法也产生了剧变。而与此同时,曾经很早之前就诞生过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巨匠且拥有浩瀚文

浅谈晚清军事发展变化的特征

引言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承受着西方列强频繁的入侵。面对外来势力地不断冲击,清王朝逐渐开始反省,开始了一系列自强救亡运动,逐渐开始摆脱闭关锁国的自我孤立状态,被迫对「”祖

浅谈 宋代花鸟画的历程 · 对当代中国画学术的影响

导读宋代绘画是在中国宋代期间的绘画作品,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

在中国历史上从南宋到金的时期气候是怎么变化的

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不仅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同时由于两种差异性的交互运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

从汉朝对匈奴战略形势变化,看晁错《制匈五策》对汉匈战争的影响

公元前154年的一天,在汉朝都城长安,有一个身穿囚服的人,被腰斩于西市。他是前御史大夫晁错。巨大的斧钺落下,晁错被斩为两截,但他心有不甘,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继续挣扎了一阵儿,才最终去死。是的,晁错本

浅谈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缺点,以及其对明朝产生的深远影响

当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认识到了宰相权力对皇权的影响,于是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废除存在两千多年之久的宰相制度,并且在《皇明祖训》中表示子孙后代不可再立宰相。从此皇帝开始兼理相职,相当于大大

由商鞅重农抑商思想,浅谈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演变轨迹

重农抑商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经济思想,它自商鞅首倡时开始活跃,一直发展至明清时期,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对我国历史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图片来源网络当今社会,国家关注的「”三农”问题依

浅谈城市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城市在战争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城遗址,是距今4300多年的粮台古城遗址,所以说,我们的祖先修筑城墙,已经有了4300多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用板筑的土墙,发展到高大的砖墙

中国古代提亲议亲的 ”纳采”礼,随时代、地域、民族不同而变化

「”纳采”是《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合乎礼法的周代士阶层「”婚姻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的第一项礼仪。意图缔结婚姻的一方(周代起,大多为男方),派使者(秦汉以后派媒人)携雁为「”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