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帝”张承奉的作死史

Posted 金山

篇首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 ”白衣帝”张承奉的作死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衣帝”张承奉的作死史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唐朝藩镇系列·敦煌(归义军)/不定时更新/赖正直(撰文)| 肆 唐昭宗落入朱温的控制之下,便沦为政治傀儡,再也无心无力对远在河西的归义军进行「 ”遥制”,张承奉终于获得了多年魂牵梦萦的归义军节度使旌节。从此以后,张承奉的命运就和唐朝政治局势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了。 一、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的缘起 尽管此前唐朝多次算计归义军,从归义军的角度来说可谓是用心险恶,但唐朝最终正式授予张承奉节度使旌节,还是令张承奉感恩戴德。因此,张承奉对唐朝有相当的好感,对朱温的篡唐活动,张承奉肯定是不支持的。 天复四年(904年),唐昭宗被朱温杀害,朱温改立唐昭宗第九子李柷为唐哀帝,改元天祐。当时唐朝和归义军来往密切,信息沟通是十分及时且毫无障碍的,像新君即位、改元这样的大事,张承奉不可能一无所知,至少应有所耳闻。但从大量保存至今的敦煌文书来看,归义军一直坚持使用唐昭宗「 ”天复”年号,极少使用朱温所改的「 ”天祐”这一「 ”伪号”。 其实,天祐这一年号也没使用多久。天祐四年(907年),唐哀帝「 ”让位”于朱温,唐朝正式灭亡。朱温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改年号为开平。然而,张承奉对这一切采取的是「 ”我不听、我不听”的态度。他继续坚持使用早已死去的唐昭宗的「 ”天复”年号。 唐朝的天复时代只有不到四年时间,但在现存的敦煌文书中,「 ”天复”年号一直使用到了天复十六年(916年)。可见张承奉在唐朝灭亡后仍以唐室忠臣自居。在当时,这样做的并不是只有张承奉一家。几乎所有反对朱温的势力,如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淮南杨行密等,都是这样操作的。 张承奉奉唐朝正朔,自命为唐朝遗臣,就和李克用、李茂贞、杨行密一样,采取了与朱温的后梁敌对的立场。在朱温篡唐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张承奉的这一做法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确实为他赢得不少名声。但随着后梁统治的稳定,张承奉的做法就未免不合时宜。而且,唐朝已亡,张承奉再怎么尽忠,也不可能再获得新的官职。于是,张承奉就面临与当年张淮深相似的困境,其手下文武将官的职务也无法再晋升,这就使归义军多年来依靠朝廷权威来获得统治合法性的政治模式受到了挑战。 为了适应唐朝已经灭亡,无法再依靠朝廷权威的新形势,张承奉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来重新获取统治的权威性与合法性。 909年,张承奉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建国称帝。这是一个相当霸气的决定。就像原一线女星范某曾说「 ”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一样,傲娇的张承奉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我不要去求什么朝廷,我就是朝廷!” 张承奉给新建的国家命名为「 ”西汉金山国”,他自己则自称「 ”圣文神武白帝”,亦称「 ”白衣天子”「 ”白衣帝”「 ”白帝”等。 唐宋时期的敦煌本是佛国,佛教信仰十分盛行。但张承奉的「 ”西汉金山国”却带有鲜明的五行谶纬色彩(按照五行理论,西方属金,色尚白),显是道教一路。这反映出张承奉很可能并不信奉佛教,而是在敦煌属于异类的道教信徒。 不过,张承奉建国称帝,是在十分仓促的情况下进行的,准备并不充分。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张承奉甚至连年号也没有想好,以至于西汉金山国只能用干支纪年,或者干脆习惯性地沿用唐朝「 ”天复”年号。 其次,张承奉始终没有完成登基当皇帝的一个关键程序「 ”郊祀天地”,也没有立宗庙、给祖先追谥庙号等称帝过程中的常规操作。 此外,西汉金山国的官制十分混乱。既设有宰相厅、中书省、六部、御史台、金吾卫等机构,有大小宰相、中书舍人、六部尚书、御史中丞、金吾将军等中央官职,同时又沿用兵马使、虞候、押衙、都头、孔目等藩镇体制下的官职。 因此,西汉金山国其实是一个由藩镇向帝国过渡,而过渡只进行了一小步就停止不前的不伦不类的政权。张承奉则是这个不伦不类的政权中的不伦不类的皇帝。 二、西汉金山国的兴盛 (一)西汉金山国的内外形势 张承奉建国称帝之所以准备不足,第一个原因是张承奉面临的外部环境非常严峻。 说起来很可悲,归义军版图最大的时期,是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实际统辖沙、瓜、伊、西、肃、甘、凉七州之地的时候。此后,由于唐朝的打压和回鹘的崛起,归义军的实际辖区就在不断缩水。到了张淮深统治前期,归义军的辖地就只剩下老巢沙州,以及距离沙州很近、与沙州唇齿相依的瓜州了。张淮深励精图治,一度收复肃、甘、凉三州,但马上遭到朝廷的抑制打击,归义军连连发生数次政变,内乱频仍,无力经略沙瓜二州以外的地区。到了张承奉亲自执掌归义军大政的时候,辖区又只剩下沙瓜二州了。 这时,归义军东边是甘州回鹘,西边是西州回鹘,南边是吐蕃,北边是党项和契丹,可谓是四面蛮夷中硕果仅存的汉人政权。尤其是甘州回鹘和西州回鹘,同处河西走廊,与归义军的矛盾冲突尤为激烈。 据敦煌文书S.3905《唐天复元年十二月十八日金光明寺再造佛窟上梁文》载,在天复元年(901年)六月,西州回鹘曾攻至敦煌城郊的莫高乡,烧毁了莫高窟的部分佛窟和香阁,当地僧民不得不于同年十二月募捐集资重建佛窟香阁。反映了西州回鹘与归义军的矛盾冲突。 另据P.3633《辛未年七月沙州百姓一万人上甘州回鹘天可汗状》:「 ”近三五年来,两地被人斗合,彼此各起仇心,遂令百姓不安,多所煞伤。”该文书叙述的是归义军政权与甘州回鹘政权的关系,写于辛未年(911年)。从文中所述看,双方的关系在三五年前(即906年之前)似乎还是可以的,只是「 ”近三五年来”才出现结仇相斗、百姓被杀伤等情况。有学者推测归义军与甘州回鹘的关系突然恶化,是由于后梁的挑拨离间,有一定的道理,可惜目前尚未找到文献记载可予以印证。 所以,张承奉面对复杂的局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精心策划准备称帝的事情。 张承奉建国称帝之所以准备不足,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他实力有限、信心不足,还没有完全下定决心,只好边行动边试探,走一步看一步。 张承奉称帝时,地盘只有沙瓜二州,兵力不过万人左右,而且面临东西两边的两个回鹘政权的威胁,加上与后梁的敌对关系,不排除后梁可能派出一支偏师联合甘州回鹘进攻敦煌。以归义军极为有限的兵力,要抵挡正值势力鼎盛期的后梁,可以说几乎没有胜算。 所以,张承奉不敢太高调。虽然他已宣布称帝,但现存的许多西汉金山国官方文书称呼张承奉多为「 ”金山王”,称其为「 ”殿下”而不是「 ”陛下”。可以看到,在当时西汉金山国人们的眼里,张承奉还没有走完称帝的程序,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皇帝,还是称之为「 ”王”和「 ”殿下”比较稳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P.4632+P.4631《西汉金山国圣文神武白帝敕》。这是一份张承奉任命宋惠信为押衙兼鸿胪卿的敕书。敕书题为《西汉金山国圣文神武白帝敕》,但敕书中盖有张承奉的印玺,印文为「 ”金山白衣王印”。而且印面的尺寸很小,完全没有帝王印玺的威风气势,为此张承奉不得不变通做法,将印连盖十五次,拼成一组面积较大的印文。由此不难看出张承奉信心不足、不敢铸造高规格帝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 (二)楼兰大捷 张承奉虽然在称帝问题上态度谨慎,但实际上他的野心并不小。 敦煌文书P.3633v《龙泉神剑歌》是西汉金山国大宰相张文彻所撰的一首长篇叙事史诗,记录了西汉金山国的历史特别是武功战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全诗立意宏伟,辞藻华丽,叙事生动形象,描绘了许多人物活动及事件细节,且押韵平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盛唐气象。这首诗的原件主体保存完好,可惜尾部残缺,无法看到结尾,殊为遗憾。另外,诗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多采用渲染、夸张、隐喻、用典等文学艺术手法,作为文学作品是极好的,但作为历史资料,就显得吹水程度太严重了,需要结合其他文献材料来进行解读破译。 《龙泉神剑歌》中有一段:「 ”神剑新磨须使用,定疆广宇未为迟。东取河兰广武城,西取天山瀚海军。北扫燕然□岭镇,南当羌戎逻莎平。□□军壮甲马兴,万里横行河湟清。结亲只为图长国,永霸龙沙截海鲸。” 这几句话阐述了西汉金山国的军事战略构想。广武城为兰州广武县(今甘肃省永登县),瀚海军为唐朝北庭都护府下设的军镇(位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燕然即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逻莎即吐蕃的首都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市)。按照《龙泉神剑歌》的说法,张承奉的目标是把西汉金山国扩张成为一个疆域包括今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内外蒙古在内的大帝国。 这毫无疑问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要开拓如此疆域,靠张承奉手里这一点点兵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这表明张承奉的政治野心甚至超越了他武功煊赫的祖父张议潮,企图将势力扩张至河西以外的地区。 「 ”神剑新磨须使用”,表明张承奉的战略构想不只是想想而已,而是有实际行动的,他很可能采取了一些秣马厉兵、增强军力的措施,如招募新兵、加强训练、改进装备等,用以实现他的战略。 「 ”结亲只为图长国,永霸龙沙截海鲸”,根据学者研究,是指张承奉为了牵制回鹘势力,采取了与于阗和亲的手段,张承奉迎娶于阗公主为皇后。 于阗是吐火罗人在新疆南部建立的王国,都城在今新疆和田县一带。从敦煌到于阗,走的是西域丝绸之路南道,第一站必须经过楼兰。当时楼兰古国早已灭亡,占据楼兰故地的是璨微国。璨微国是粟特系民族建立的小国,是一个商业国家,与归义军政权关系良好。张承奉之所以能够和于阗和亲,也得益于与璨微的关系良好,能够保持去往于阗的道路畅通。 909年,即张承奉称帝后不久,大概是对张承奉公然称帝不满,以及切断张承奉与于阗的联系,西州回鹘入侵璨微国。璨微兵力微弱,无法抵挡回鹘大军,只能向张承奉求救。张承奉派罗通达为将,出兵楼兰,以击回鹘、救璨微。 敦煌文书S.4654《罗通达邈真赞并序》,即罗通达的画像赞,相当于其个人传记,记载了罗通达出兵璨微(楼兰)的过程:「 ”洎金山王西登九五,公乃备位台阶。英高国相之班,宠奖股肱之美。遂乃于阗路阻,璨微艰危。骁雄点一千精兵,公以权两旬便至。于是机宣韩白,谋运张陈。天祐助赢,神军佐胜。指青蛇未出于匣,蕃丑生降;表白虎才已临旗,戎氓伏死。弯一击全,地收两城。回剑征西,伊吾弥扫。” 罗通达「 ”英高国相之班”,指罗通达为西汉金山国宰相之一。当时头厅大宰相是张文彻,罗通达应是小宰相(副宰相)。 「 ”于阗路阻,璨微艰危”,指罗通达出兵的目的是救援璨微,打通去往于阗的道路。 「 ”骁雄点一千精兵,公以权两旬便至”,指罗通达率领的人马为一千多人,行军二十天后到达璨微。一千人的兵力似乎太少了,这可能是张承奉采取了分兵多路的作战方案,罗通达率领的一千人只是多路人马中的一支。但考虑到罗通达是以宰相之尊亲自领兵,其余各路军的兵力不会比罗通达多太多,大约也是一千人上下。从敦煌到楼兰,可走的路线也不多,张承奉分兵,很可能是分三路,从东、南、北三面夹击楼兰故城。因此,此次出兵,西汉金山国的全部兵力应为三千至五千人左右。 「 ”机宣韩白”以下几句,是指罗通达指挥有方,大获全胜。 「 ”回剑征西,伊吾弥扫”,是指罗通达击败入侵璨微的西州回鹘后,又出其不意,进攻西州回鹘控制下的伊州城,再次大获全胜。 进攻伊州的行动,表明罗通达确实是善于用兵的智将。按当时的形势,在罗通达打败入侵璨微的回鹘后,一般人都估计罗通达会趁胜追击,北上直捣回鹘可汗牙帐所在的西州城。但罗通达兵力有限,进攻西州存在很大风险。此战为张承奉称帝后对外第一战,万一失败,不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罗通达没有北上西州,而是折向西北,进攻伊州。 伊州对于西汉金山国没有太大的战略价值,但易于取胜,能够展示兵威、鼓舞士气、震慑回鹘。罗通达决定进攻伊州,算的主要是政治账。 果然,伊州回鹘兵力薄弱,猝不及防,被罗通达打得大败,只能贡献金玉牛马,向罗通达求和。 罗通达不愧是老成谋国、行事稳重的宿将,他没有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深知己方弱点,明白此次出兵不可能彻底消灭回鹘,只要能达到震慑回鹘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就已达到目的。因此罗通达见好就收,接受了回鹘的求和,不再强行攻打伊州城,满载着战利品返回敦煌。 三、西汉金山国的衰败 (一)与甘州回鹘的战争 楼兰大捷,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西汉金山国军民的士气,而且也刺激了张承奉扩张领土的野心。 前文已提到,张承奉面临的两大外部威胁,即西边的西州回鹘,和东边的甘州回鹘。在楼兰大捷制服了西州回鹘之后,张承奉决定趁热打铁,向东与甘州回鹘开战,准备一举拿下被回鹘盘踞多年的肃州和甘州。 《龙泉神剑歌》详细描绘了与甘州回鹘的战争过程。此战至少有四次较为重要的战役。 1.肃州金河之战 《龙泉神剑歌》在写到「 ”永霸龙沙截海鲸”后又接着写道:「 ”祁连山下留名迹,破却甘州必不迟。金风初动虏兵来,点捉干戈会将台。战马铁衣铺雁翅,金河东岸阵云开。” 「 ”金风初动”,意味着战役发生的时间为秋天,因909年秋天为楼兰之战,911年秋天时与甘州回鹘的战争已经结束。所以,此战的秋天只能是910年秋天。 「 ”金河东岸阵云开”,指的是战役发生的地点,为肃州金河东岸。当时的肃州在甘州回鹘控制之下,战役发生在肃州,意味着是西汉金山国军队主动进攻回鹘,在攻至金河东岸时,与回鹘军队遭遇,遂有此一战。 至于「 ”虏兵来”一句,可能是先有甘州回鹘的小股兵力进入沙瓜地区侵扰劫掠,张承奉借追击回鹘散兵的机会,大举攻入肃州,发生了金河之战。 2.第一次敦煌城下之战 《龙泉神剑歌》没有交代金河之战的结局如何,只是在写完浑鹞子和阴舍人的英勇表现后,笔锋一转,写道:「 ”前日城东出战场,马步相兼一万强。我皇亲换黄金甲,周遭尽布阴沉枪。” 此时的战场,已经转移到了敦煌城东面,连张承奉也不得不亲自披甲上阵,可见形势已非常危急。「 ”周遭尽布阴沉枪”一句,也暗示了当时敦煌城中的紧张气氛。 再加上《龙泉神剑歌》对金河之战结果的讳莫如深,可以合理推测,在金河之战中,西汉金山国军队战败了,而且是令人难以启齿的惨败、溃败,才会导致甘州回鹘迅速反攻至敦煌城下。 《龙泉神剑歌》接着写道:「 ”千渠三堡铁衣明,左绕无穷援四城。宜秋下尾催迆丑,当锋入阵宋中丞。” 这里的「 ”千渠”「 ”无穷”「 ”宜秋”都是敦煌城周边的人工河渠名称。千渠位于敦煌城东,无穷渠位于城北,宜秋渠位于城南。这三个地方都发生了战事,表明甘州回鹘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敦煌城。 敦煌文书中还有一首《白雀歌》,也提到了此次敦煌城下之战,其中有一句「 ”我王自有如神将,沙南委付宋中丞”。 两首诗都提到的「 ”宋中丞”,指的是时为御史中丞的宋惠信。《白雀歌》中说张承奉将沙州(即敦煌)南面战线交给宋惠信负责,《龙沙神剑歌》中说宋惠信在敦煌城南的宜秋渠英勇作战,可相互印证无误。这说明两首诗记载的基本内容是可信的。 《龙沙神剑歌》在写完宋中丞后,又写道:「 ”内臣更有张舍人,小小年内便伏勤。自从战伐先登阵,不惧危亡□□身。”在形势危急之下,小小年纪的内臣(起居舍人)张某也上了战场,而且光荣牺牲,可见战事之激烈。 对于这一次城下之战,《龙泉神剑歌》也没有交代结果。但此后西汉金山国仍继续存在,可推测甘州回鹘大军被击退了。当然,西汉金山国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3.第二次敦煌城下(便桥)之战 《龙泉神剑歌》在写完张舍人的事迹之后,突然冒出一句「 ”今年回鹘数侵疆,直到便桥列战场。”这里说「 ”今年”,意味着与前面所说的事情不同年,即时间已经进入911年,这次战役的地点是在「 ”便桥”。 这里的「 ”便桥”不是具体的地名,而是化用了唐太宗时突厥一度进攻至长安附近的便桥这一典故。突厥大军攻至便桥时,唐太宗与突厥订立渭水之盟,换取突厥退兵。 《龙泉神剑歌》化用这一典故,当是指张承奉使用了一些政治外交手段,使回鹘退兵。根据后来张承奉与甘州回鹘的交涉情况,此次回鹘退兵的原因是张承奉派罗通达到吐蕃求援借兵,诈称吐蕃援兵来到,甘州回鹘害怕后路被吐蕃切断,于是退回甘州。 4.第三次敦煌城下之战 甘州回鹘退回甘州后,发现吐蕃其实没有出兵来救敦煌,才知道被骗了。此时甘州回鹘可汗是天睦可汗,他恼羞成怒,派王子狄银率大军再度进攻敦煌。 可惜《龙泉神剑歌》写到这里后,后面的文字就没有了。 (二)城下之盟 狄银进攻敦煌的事情,只能从另外一份敦煌文书P.3633《辛未年七月沙州百姓一万人上甘州回鹘天可汗状》来一窥究竟。 此状是双方一场大战之后,敦煌军民派出代表向回鹘求和的文书。原文太长,无法全部引用,现节录一部分以方便下文论述:「 ”……遂令宰相、大德僧人兼将顿递迎接,跪拜言语,却总□□。狄银令天子出拜,即与言和。城隍、耆寿、百姓再三商量:可汗是父,天子是子,和断既定,此即差大宰相、僧中大德、敦煌贵族、耆寿,赍持国信、设盟文状,便到甘州。函书发日,天子面东跪拜。因是本事,不敢虚诳。岂有未拜其爷,先拜其子?似不顺公格。……伏望天可汗,信敬神佛,更得延年,具足百岁,莫煞无辜百姓。上天见知,耆寿、百姓等誓愿依凭。……乞天可汗速与回报,便遣大臣、僧俗一时齐到。嗣后使次,伏乞发遣好人。若是前回长□,乞不发遣。百姓东望指挥,如渴思浆,如子忆母。伏乞天可汗速赐详断,谨录状上。辛未年七月□日,沙州百姓一万人状上。” 张承奉派人来求和,很明显因为是打了败仗,才不得不屈尊乞求狄银。但他仍有能够和狄银谈判的资本,又表明他败得不是很彻底,仍有足以令回鹘忌惮的部分实力。 但狄银也不是容易对付的家伙。他提出的第一个条件竟然是:可汗是父,天子是子。也就是要求订立父子之盟。这相当于公开让人叫爸爸,也是蛮欺负人的。 如果说让张承奉叫一声爸爸还勉强可以接受的话,那么狄银提出的第二个条件,张承奉就无法接受了。狄银的第二个条件是:让张承奉亲自出城,当众向狄银跪拜行礼,然后才能开始和谈。 不过,此时的张承奉还没有惨到要出城屈膝跪拜才能保命的程度。以大宰相张安佐为首的谈判代表据理力争,他们提出「 ”岂有未拜其爷,先拜其子?似不顺公格”,意思是说,我们天子的爸爸是可汗,不是你狄银,应该是先拜可汗,才能拜你,否则就不合规矩,有本事你把可汗叫过来! 其实狄银也不是真的要让张承奉出来跪拜磕头,只不过是羞辱、吓唬他一下罢了。所以狄银露出了狡黠的微笑,没有再坚持原来的条件。最后双方达成的协议是:由张承奉写一份降表,在发出之日,张承奉要向可汗所在的东方跪拜。这是中原地区地方官员向皇帝上奏表章时的礼仪,称为「 ”拜发”。张承奉这样做,就等于是向甘州回鹘可汗俯首称臣了。 四、西汉金山国的消亡 张承奉虽然和甘州回鹘订立了父子之盟,但毕竟实力犹存,尚不至于沦为甘州回鹘的附庸。在这一时期的敦煌文书中,经常称甘州回鹘为「 ”甘州贼”,可见这一时期双方虽然暂时停战,但相互敌视的情绪仍然很强烈。 经过数次惨败的教训,张承奉才深刻领悟到此前罗通达为什么不强攻西州和伊州,因为西汉金山国军队的实力实在有限,有多少实力办多少事,见好就收,才是万全无虞的生存之道,不切实际的的盲目扩张,最后只会给自己带来毁灭。于是,张承奉主动撤销了「 ”白帝”「 ”天子”等过于高调僭越、让人听了感觉不爽的称号,改称稍低一级的「 ”天王”,国号也改为「 ”西汉敦煌国”。 自909年张承奉称帝建立西汉金山国,到911年张承奉改称天王,「 ”西汉金山国”这个半吊子的「 ”帝国”前后一共存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在改称天王之后,张承奉将如何面对他的回鹘爸爸?他能不能报仇雪耻?换了「 ”西汉敦煌国”这件马甲的归义军政权,又将发生怎样的精彩有趣的故事? 请继续关注《唐朝藩镇·敦煌(归义军)》下一期。谢谢! 参考文献 荣新江:《归义军史: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杨宝玉、吴丽娱:《归义军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入奏活动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冯培红:《敦煌的归义军时代》,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沙武田:《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樊锦诗:《莫高窟史话》,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赖正直,男,80后,南蛮,刑事法官,法学博士。原本爱读史书,为稻粱谋选择了法律专业。法学和史学其实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重视证据,都是在利用残缺的不完整信息拼接还原已经过去的事实真相,因而在写文章时常常会有把历史事件当作悬案来查的感觉。著有《机能主义刑法理论研究》、《毒品犯罪案件证据认定的理论与实务》等书。目前的小目标是写一部历史小说。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好文推荐☆ 一个严肃的问题:印度的疾病与医疗发展史 历史课没告诉你的:孝文帝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江浙沪曾经的老大扬州,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相关参考

丁奉的弟弟是谁

丁奉的弟弟是谁?丁奉弟弟丁封简介丁奉(186-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要将领。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公元252年的东兴之

直奉的反革命联合和国民军的退却

中国大革命史第二章大革命的兴起第十一节直奉的反革命联合和国民军的退却一、直奉联合进攻国民军国民军势力的发展和北方革命运动的高涨,引起了帝国主义和直奉军阀的惊恐。帝国主义列强积极支援奉直军阀,并促使它们

西汉诸侯国很多都短命,为何长沙国却活得最久

文|小史趣话(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抄袭、搬运必究)秦末汉初,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作死,让这个本来满目疮痍的社会再次遭遇战乱,各地农民、六国贵族纷纷揭竿起义。纵观那么多支起

大明在辽东阵亡的二十一位总兵官,他们是盖世英雄还是窝囊草包

张承胤第一位在辽东阵亡的总兵官,也是第一位出场的出身于陕西榆林卫的虎将。张承胤出身将门,其父张臣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曾出镇蓟镇、宁夏、陕西、甘肃四镇总兵官,战功赫赫。张承胤之子张应昌、张全昌、张

这位王爷,绝对称得上 ”中华作死王”

谢谢大家阅读小编的文章,喜欢的话加个关注哦!小编会持续更新大家喜欢的内容,希望大家支持小编哦!谢谢大家~~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可是历史上,各种花式作死的人数不胜数。但是要说谁是最会作死的,那小编首推

魏征最作死的一次对答,死后被 ”鞭尸”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县人(这是新唐书记载,但对于此一直有争议),唐朝时期因直言进谏而被后世传颂,被唐太宗称为「”人镜”,被后世称为「”一代名相”。你知道魏征最作死的行为吗?魏征一生于君王觐见对答两百多

盘点古代皇帝花式死法 各种作死根本想象不出来

很多人都不了解皇帝作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诞生了无数帝王,而提起这些帝王,我们首先想到的总是他们手中握着的庞大权力,但是人总有一死,就连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不能

這個作死的魏國,為何不停幫秦國的忙

戰國奇聞:這個作死的魏國,為何不停幫秦國的忙?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要是沒有魏國幫忙,戰國之初秦國就滅亡了,哪還有機會統一天下。魏國一共歷八代君王,有六代都是不遺餘力的給秦國幫忙,尤其是

1300年后大英雄实力作死

诸葛亮与魏延作为蜀汉后期,军事才能数一数二的存在,在兵出子午谷的问题上,有了根本性的分歧。诸葛亮认为:蜀汉国力底子薄,经不起折腾,担不起风险,要稳扎稳打。魏延则认为:诸葛亮太过胆怯,不敢用奇策,使自己

老外:二战时的日本是作死吗

二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波及范围之广、死伤人数之多都是其他战争是无法比拟的,咱们中国人对于这个时代的记忆,除了我们自己国家之外,最多的恐怕就是我们的海上邻国日本了,他们作为侵略者给我们的土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