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匈奴的一条生活方式,才是轻易放跑刘邦的真正原因

Posted 刘邦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白登之围,匈奴的一条生活方式,才是轻易放跑刘邦的真正原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登之围,匈奴的一条生活方式,才是轻易放跑刘邦的真正原因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大雪。汉高祖刘邦在铜鞮大败韩王信,杀其大将王喜。韩王信北逃,投奔匈奴。新立的赵王赵利收拢了韩王信的残兵,又北上联合韩王信和匈奴,在晋阳集合后进攻新立的大汉帝国。刘邦得知后,派兵围剿将联军击溃。匈奴败走,刘邦催兵乘胜追击。白登之围由此不可避免。 刘邦并未完全的轻视匈奴,分别派出一明一暗两批斥候查探匈奴的虚实。第一批反馈回来的要点是,匈奴此时正处于大雪之后的病困期,兵老弱病残,马瘦弱不堪。 兵、马的强弱对于每一只古代的军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征战十多年且刘邦自然知晓,遂就此情报举大军三十二万准备一举将匈奴歼灭,扫除后患,安定边境。 然而,刘邦的第二批斥候刘敬的归来,对于匈奴摆出如此病困的局面有着清晰的认识,认为这是匈奴单于冒顿的故意示弱,从而诱敌深入的伎俩。 "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已经被眼前的胜利和匈奴的病困假象蒙蔽的刘邦,将刘敬下狱,急于求成的刘邦不等大军完全到来,先引兵到了平城,而后再次上当,轻率出兵,至此被围困在白登。 ​"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刘)敬广武。「 ” 七天后,刘邦趁大雾于匈奴故意放开的一阵角之中灰溜溜的逃了出去。 关于刘邦如何脱困,一般皆认为是出自于陈平之谋。先是重金贿赂冒顿单于阏氏,而后得以进言与冒顿许以好处并敬献美女相伴,这才使得刘邦脱困。 冒顿单于是有史料记载中第一个统一或者降服了北方草原和西域诸多游牧民族,半游牧民族的少数民族领袖。早在其崛起之前,冒顿单于为了杀父自立。自创一套严酷的训练方法,不惜将其爱姬射杀,从而培养了一批唯冒顿之命是从的悍兵。所以,冒顿对于能否认同陈平献重金和美女很是虚浮的做法是有存疑的。 那究竟陈平做了什么使得冒顿放了刘邦呢? 按照惯例,秋冬季节游牧民族南下劫掠中原农耕民族,无非是劫掠钱财粮草和人口,来作为越冬的一些物资储备。此次冒顿之所以倾全国之力发控弦之士四十万围攻刘邦。主要的原因是受赵王赵利以及韩王信两方叛汉的割据势力的挑拨以及刘邦的大军入侵的压力才使得冒顿出兵。这也只是冒顿出兵,刺激军心战心的借口。 可事实上,冒顿在将刘邦围困之后却发现和赵王赵利的约定在赵利的不现身而使得事先的联军约定流产。也就是说,冒顿单独面对了刘邦,在七天的时间内发生的大小战争都是刘邦和冒顿两人,更是匈奴与汉族之间彼此的消耗。受益的一方只有此次挑起争端的赵王赵利,还有诸多的异姓王。 这种无形的利益并不能驱使此时占据大优势的匈奴解困的主要理由。 主要的理由还是来自于匈奴内部,只因匈奴的部族部众此时都没有战心。 众所周知,骑兵早在战国就出现,这是和赵国密不可分的。胡服骑射,骑兵战法的被引进和学习,引起赵国的强盛,促使了其他六国的相继变法。七国由此进入真正的战国。 骑兵的先导,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民族却因马镫这种近乎神迹的发明没有出现,长期被压制在步兵的战阵之下。不断的南下劫掠只是解决或维持其过冬口粮或者日常花销的一个辅助手段,限于攻击手段的贫乏只能是在边境进行这一行为。即便是获胜,单于和各大王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一般的部众不仅要搭上口粮马匹和军械的损耗,而且还要面对中原的强大步兵。 而游牧民族的口粮主要来自于牛羊肉,甚至是马肉。 羊的产仔期分为两种,8、9月配种待第二年立春前产下为冬羔,10、11月配种第二年清明前后产下为春羔。马的产仔期季节集中在春夏之交时,即四月至六月间,春夏更替时节。牛的产仔期和马相差不大。其发情期为18至24天。 也就是说,如果当年的匈奴部众在春夏之交大量的培育牛马羊幼崽的话,围困刘邦的匈奴部众,在此时十月大雪纷飞的寒冬,最过担心的不是是否将刘邦在短时间内擒获并获得大量的金银马匹,这些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换成维持生计的粮草,期间还要付出很大的伤亡,还有远在后方帐篷外苦挨的牲畜的幼崽以及其父系母系的口粮和存活。毕竟,此时的马镫还是一根根布条。 作为一名游牧民族不世出的领袖人物,冒顿单于。他不可能不顾及这些。 此时的冒顿,面临的困难有留守部众男女老幼的口粮,牛马羊及幼崽的口粮,部众与刘邦对决后出现的伤亡以及抚恤,白登之外的刘邦援军,赵王赵利的觊觎,四十万大军的长期围困所需的口粮。 所以,面对汉使陈平的秘密求和,冒顿就这样发现了解决上述系列问题的突破口。 可是,就这样放了刘邦,冒顿又担心刘邦再来进犯,便只开一个小口,让刘邦行走在千军万马组成的甬道之中,恫吓刘邦。 刘邦以后的表现确实达到了冒顿的目的。 刘邦的日后做法却是刺激出来一条解决或缓和,游牧与农耕民族之间矛盾的方法。更是刺激出来一个名流千载的汉武帝。 ​《汉书》: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

相关参考

解读白登之围有什么影响 刘邦白登之围的真相

刘邦白登之围分别是汉朝高祖以及和刘邦有关的一次事件,对于刘邦白登之围这个问题,史料中有很多记载。白登之围是刘邦进攻匈奴时,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而引起的一次危机。当时韩信因为敌不过匈奴大军,多次派出使者向...

白登之围真相揭秘 陈平如何解除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  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被困于白登山。那么之后采用了什么计策解决了?  白登之围真相揭秘  白登之围的真

白登之围,和亲匈奴

  白登被围,巧计脱困>  韩王信出身旧贵族,祖上为战国时期的韩襄王。秦末,汉高祖率军征战于河南,韩王信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占领关中后,拜他为太尉,让他率军攻打韩国故地,并在不久后赐封他为韩王。但是,韩

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刘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白登之围是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这一场战争中冒顿单于诱敌深入,刘邦未经查明就孤军深入,最终被围困在白登山上。这一场战争中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双方兵力几何?刘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汉朝为什么会失败?今天笔

刘邦称帝后第七年有什么历史故事

白登之围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

以白登之围为引,解读汉代河西养马制度

引言:公元前201年(汉高祖6年),韩王信叛乱,并与匈奴勾结,意图染指大汉江山,高祖刘邦震怒。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讨伐匈奴,扫除叛乱。本以为大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不想却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

白登之围的结局 为什么说白登之围是刘邦胜利了

  白登之围后,刘邦再也无力征讨匈奴,只能以和亲换和平,这种状况直到汉武帝时才得到改善。然而却有说法表示白登之围实际上是刘邦胜利了?  白登之围的结局  冒顿单于本来与韩王信的部下王黄和赵利约定了会师

白登之围后,汉朝军队如何彻底根治 ”恐匈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风起长林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大军32万迎击匈奴。时值寒冬,天降大雪,刘邦轻敌冒进,不想中了匈奴诱兵之计,被困于白登山达七个昼夜,最后还是依靠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行贿,

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中是怎样脱身的

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中是怎样脱身的?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让韩王信迁到代国,建都在马邑。匈奴兵攻打韩王,并用大军包围了马邑,韩王信因为受到汉朝猜忌,失去了信任,他害怕遭到诛杀,率领众军在马邑投降匈

白登之围开启了中国和亲之路

  “白登之围”后,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因此便用和亲政策贪得一时的安稳。  白登之围开启了中国和亲之路?  陈平亲自前去劝说匈奴阏氏(音:yanzhi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