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实际上只有正三品

Posted 宰相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宰相实际上只有正三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宰相实际上只有正三品

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林九郎,乃是大唐帝国一等一的高官,然而实际上暴露的林九郎的官品不过正三品而已。 林九郎的原型乃是唐玄宗时期的奸相李林甫,所任官职乃是中书令,后在高宗和玄宗时改称右相,实际上也确实只有三品。并且,实际上唐朝的宰相们,除了左右仆射(从二品),其余都是正三品。所谓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他们官职这么低,又是如何统御百官的呢?那些正一品、正二品的官员不会不服管吗? 一、宰相其实并不被喜欢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一个官职叫做「 ”宰相”。实际上为宰相的官职-丞相-所存在的时间也并不长,但是每朝每代都存在着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官员,而宰相就是这些人的统称。 周建立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的官制体系。而三公,即是周的所谓宰相。春秋战国逐渐形成了丞相这个官职,它事实上承担着宰相的职能。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而丞相总理全国政务,权最重。汉初,陈平所谓「 ”上佐天子理阴阳,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诸侯四夷,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成为宰相的工作内容的标准说明。然而,实际上汉朝的丞相,从汉武帝就开始受到皇帝的打压。从而开始了丞相上千年的变迁和品级降低化。 到了东汉光武帝重建汉朝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在东汉的官制里,明面上已经不存在丞相这个官职了。「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光武帝虽然设置了三公,但实际上三公并不没有太多实权,处理政务的权力逐渐归属于尚书台。也是从那时起,三公和丞相逐渐成为尊荣的虚衔。 魏晋南北朝官制混乱,但实际上尚书台在中央政府的权力还在逐步扩大。顺便说一句,所谓「 ”品”也是建立于这一时期,但品代表的更多的是地位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着权力的大小。到了隋唐时期,尚书台便演变成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几乎负责着整个中央政府的运转。当然,权力的扩展并不代表着官职的提升,而这也是皇帝们刻意造成的。 通观历史,我们发现,皇帝们总是逐渐把一品、二品的的大官们变成荣誉虚衔,而热衷于让品级低下的官员们逐渐掌握实权。只有在皇权微弱或改朝换代的时候,才会出现「 ”丞相”、「 ”相国”甚至王侯掌握实权。为什么呢?因为品级高代表着社会地位高,如果再赋予极大的权力,那么在中央集权下的政府体制下,这样的一个人往往容易威胁到皇帝的权力甚至取而代之。 隋唐时期的官僚士大夫政治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了,而唐朝宰相们的品级与权力不匹配的情况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顺便说一句,唐朝的宰相们品级已经不低了,明朝时候实际承担宰相职务的「 ”大学士”本职只有五品。 二、唐朝的宰相们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让相权受制于皇权的情况下,又能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已经属于相当有水平的建制了。 在这个体制下,所谓宰相是这么一些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常置二人,正三品,唐代宗时升为正二品;门下省长官侍中,常置二人,正三品;由于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在贞观以后不置,左右仆射为实际尚书省长官,二人,从二品。 从尚书省的例子可以说明,唐朝皇帝们对于宰相实际上是相当猜忌的。三省之中,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下设礼、工、刑、吏、兵、户六部,权力最重。因此,唐太宗以自己曾担任尚书令为由,从此不再置尚书令,将尚书省的权力分到左右仆射共同承担。 就这样,皇帝还是不放心。皇帝们经常提拔一些人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 ”中书门下”、正三品),参政议政,为实际上的宰相。如魏征、李勣本职分别是谏议大夫、太子詹事,却因此成为实际上的宰相。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因为一些原因,将中书门下改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唐朝皇帝们喜欢发挥宰相们的集体智慧,相互掣肘,从而让皇帝掌握真正的实权。所以,大多数时候,唐朝的宰相班子都是一群人。这一群人中,除了左右仆射是从二品外,都是正三品的官职。大家所常见的唐朝名相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狄仁杰、张九龄等,称呼不管是「 ”阁老”、「 ”右相”还是什么,无外如是,本职一般都是正三品,最高从二品。 当然,这样的设计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唐玄宗时期,开始了出现了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于是,张九龄、张说、李林甫等人的努力下,三省长官们议事的政事堂变成了中书门下,而中书省开始成为三省的核心。《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右相李林甫便是这个时期的人,他虽然官职只有正三品,但是权势却相当的大。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了解决宰相的问题,一律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们为宰相,即加官「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那些人。 那么,三品官员都能权势熏天,唐朝的一品大员、二品高官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为何不约束和干涉宰相们的权力呢? 三、一品大员都是些什么人? 唐朝官制,不讨论爵位品级的情况下,正一品的职官分别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还有天策上将。这里面,天策上将有且仅有一人,那就是李世民本人;而常常看见三师三公的地方是在墓碑上或者履历上。也就是说,大多用来追封或者加衔,以示崇敬,往往并不承担具体政务,没有相应的权力。 那么,从一品呢?不好意思,只有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而他们虽然名义上属于翼护太子的官员,但也往往作为追赠官员的尊崇而已。唐代生前担任过这些官职的也相当少,魏征曾贞观十六年担任太子太师,但实际上只是用来保护李承干而已。 再看正二品,实际上也只有一个-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前文已说过,这个官职在太宗以后就没人担任过。 因此,实际上,这些官职大多只是用来追封或者加尊衔而已,并没有职权,也很少有人在生前担任这些官职。因此,唐朝中央政府的宰相们,实际上品级已经是最高的。正常情况下,各级政府官员并没有干涉他们的权力和高于他们的品级。 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如此,这一品二品设计是不是也太不合理了?实际上,高官还是存在的,只是不存在与政府中而已。 四、军政分离和散官 唐代官制开始出现明显的军政分离。唐代军制中,天策上将为正一品,皇家禁卫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大将军都是正二品高官,其余十六卫大将军是正三品;地方军的大都督、大都护是从二品。举个栗子,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也是正三品,其实与狄仁杰所任的内史(同中书令)官阶相同。 但他们属于府兵将领,并不过问政务,一般军务也由皇帝征派,并不常设。唐代后期,左右神策军往往由太监担任,由于他们权力太过集中,往往使宰相们形同虚设,但玄宗时期还没到如此地步。 此外,唐朝的正一品正二品高官中,还存在着很多散官。我们常在唐代的碑帖中见到守某某大夫、充某某官职、行某某官职的便是散官。所谓散官,是与职官相对应的,散官的职位并不代表着此人的官职和权力,只是一种地位和职俸的依据。 我们常见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就属于散官中文官从一品和正二品的高官;而武官中的某某大将军一般是从一到正三品的散官。多说一句,文官中某某大夫属于从二到从五品的文散官,往往还配有「 ”鱼袋”,作为装官员凭证的袋子,也因此成为官员地位的象征;而某某郎则属于五至九品的低阶散官。武官中,某某将军一般属于从三到从五级别的散官,而某某校尉属于从六品及以下的低阶散官。 但是,因为散官并不任事,因此也不能对宰相们构成任何权力上的威胁。 总而言之,在唐代前期的中央政府体系中,(中书令在唐代宗时期改为正二品、)正三品已经是属于官员们生前可以达到的实权官职中相对较高的级别之一了,而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的高官大多是用来追封的虚衔。因此,宰相们作为三品和从二品,已经是高官。 我是子彧,我不复制历史,我只思考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相关参考

一个正三品的万户,实际权力非常大,到底能控制多少军队

在清朝统治时期,在各个省份,基本上都出现了镇守将军,例如杭州将军、西安将军、广州将军等等。这让作者想到了金国、元朝使用的万户制度。认真的说,元朝的万户与清朝的镇守将军非常相似,但是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一个正三品的顺天府尹,拥有多少军队,能够管理24个县

在明清时期的历史上,经常出现顺天府、五城兵马司等官职称呼,大家对这些官职非常熟悉,但对着这些官职并不了解。例如顺天府尹,从表面来看,仅仅是一个地方官,实际权力并不大。其实,顺天府尹属于实权人物,一般来

狄仁杰查看详情,狄仁杰是宰相,官居一品吧

狄仁杰是宰相,官居一品吧?那千牛卫大将军,李元芳呢?官居几品?那狄仁杰的官职巅峰为公元697年同时担任1、鸾台侍郎(正三品)2、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三品)注:因为武周时期,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唐朝官制,宰相只算三品

对唐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朝的官职制度分好几种,有使职、职事官、散官、勋官、封爵之分。封爵封爵估计是最容易弄懂的,因为影视剧一直都把封爵单列,很多人都知道王爷、公侯伯

堂堂正三品的官员,居然穷到卖女儿

曾秉正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比如在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堂堂正三品的“副部级”官员,为了筹措回家的路费,居然穷到卖女儿的地步。朱元璋闻讯后,勃然大怒,丝毫没有同情这位官员,反而将

谁比狄仁杰的官位高,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几品

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几品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身为宰相时的官衔为正三品。狄仁杰是唐朝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他公正严明、断案如神,同时也是清廉不阿、整肃朝纲的一朝宰相。宰相的职位相当于现代的总理,辅佐皇

顺天府尹是正三品的官职,那和直隶总督相比呢

你真的了解清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直隶总督是清朝封疆大吏的第一位,管辖地区广大,涉及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四省,起着拱卫京畿的重要作用,所以清廷十分重视这个职位,一般总督是正二品,

明朝正三品的清官没有钱回家,为何还被处死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曾秉正。在皇帝眼里,官员比普通百姓好过多了,为此嫌他们的薪水太高,还将此一降再降。如此一来,就苦了那些正直清廉的官员,有很多连一家的温饱都难以顾全。甚至还有一位官员,高居正

虎敬晖,为什么李元芳和虎敬晖都是千牛卫大将军,但是一个是正三品

为什么李元芳和虎敬晖都是千牛卫大将军,但是一个是正三品上而另一个则是正四品下呢?因为李元芳的官职是千牛卫中郎将,而虎敬晖是千牛卫大将军。千牛卫中郎将,左右工牛日各二,正四品下,掌通判事、升殿侍奉、传官

求一些唐朝带有封号的妃子等级

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