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略系列郅支之战——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Posted 单于
篇首语: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战略系列郅支之战——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战略系列郅支之战——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 战前战略形势 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60年,在东方大地上,农耕帝国汉朝和游牧帝国匈奴之间的汉匈战争,断断续续地持续了360年。可以说,汉朝兴衰的同时也伴随着匈奴的兴衰。在双方漫长的南北对峙过程中,汉朝与匈奴的巅峰之战,并不是「 ”封狼居胥”的漠北之战,也不是「 ”燕然勒功”的稽落山之战、更不是四次蒲类海之战,而是一场相对知名度较小的战役。 公元前58年,匈奴五单于并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分裂之中。在经过多年的征战之后,公元前53年,郅支单于统一漠北,呼韩邪单于南迁漠南附汉,匈奴两单于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公元前43年,郅支单于在斩杀汉使后联姻康居并西迁西域,呼韩邪单于趁机返回漠北,匈奴因此进入了东西对峙的局面。郅支单于西迁后,北击伊利,东征乌孙,南服大宛、大月氏,西攻帕提亚,一时称霸一方。因此,在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决定不再纵容匈奴,冒险娇诏出兵,并说服西域都护甘延寿,向郅支单于进军。此时郅支单于所在的地方,在唐朝时叫怛罗斯,现在叫塔拉兹,而在汉朝,叫郅支城。 这场郅支之战,决定了匈奴是否能够完全归顺汉朝,决定了西域各国是否能够倒向汉朝,决定了陆上丝绸之路是否能够被汉朝完全控制,决定了汉朝是否能够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岛的大国。 公元前36年 郅支之战战略形势 战时过程概述 1 时间 公元前36年10-12月 2 地点 当时:郅支城,匈奴单于国 现在:塔拉兹,哈萨克斯坦 3 兵力 大汉帝国:40,000名士兵 匈奴单于国:3,000名步兵和骑兵 康居王国:1,0000名骑兵 4 统帅 大汉帝国:甘延寿、陈汤 甘延寿 陈汤 匈奴单于国: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 5 配置 大汉帝国:城外40,000名士兵 匈奴单于国:城外数百名步骑兵,城内2000多名步骑兵 康居王国:城外1,0000名骑兵 6 过程 经过2个月左右的行军,汉军终于到达了郅支城外,并在离城3里处安营扎寨。 郅支之战 然后,匈奴派出了数百名步骑兵,摆出夹门鱼鳞阵。然而,他们最后被汉军击败退回城内。 夹门鱼鳞阵(引自电影《天将雄狮》) 紧接着,汉军包围并放火焚烧郅支城最外围的木城墙。匈奴不断有骑兵突围,但是皆被汉军击杀。 郅支之战 夜半,当汉军突破了木城墙的同时,1,0000名康居骑兵突然出现,但是他们却作战不力,于天亮时被汉军最终击退。 郅支之战(引自电影《天将雄狮》) 最后,汉军终于攻破了郅支城的土城墙,郅支单于最终死于乱军之中,约一半的匈奴人被杀,另一半被迫向汉军投降。汉朝赢得了郅支之战的最终胜利。 7 损失 大汉帝国:不明 匈奴单于国:1518人阵亡(包括郅支单于),1000多人投降,145人被俘 康居王国:不明 战后战略形势 从战役过程来看,汉军呈压倒性优势,战术本身并没有多少亮点。但是,从战略上来看,此战的意义非同小可。 脱离帕提亚帝国控制的康居妄图利用郅支单于的西迁匈奴之兵称霸西域,可惜两国皆没有想到汉朝会远征至此复仇,最终两国兵败郅支城。匈奴终于一统,以一个整体向汉朝臣服,呼韩邪单于并进一步成为汉婿(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引自电视剧《昭君出塞》) 陈汤在上书汉元帝时更是说出了「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汉朝经此战役,也彻底震慑了西域各国,帕提亚帝国也与汉朝保持着友好往来。大汉帝国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世界岛的第一大国,并维持霸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11年以后匈奴和西域各国先后独立)。 公元前36年 西汉帝国(汉、新朝)极盛(红色)和其他大国 值得一提的是,牛津大学汉学教授德效骞提出的「 ”古罗马第一军团失踪之谜假说”称在公元前53年卡莱战役失踪的罗马第一军团(由克拉苏长子率领)突破了帕提亚帝国的防线,并继续向东进军,辗转中亚并受雇于中亚各国。而在公元前36年郅支之战中出现在城外使用夹门鱼鳞阵的数百名步骑兵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该假说成立,那么郅支之战也是罗马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正面较量。当然,该假说目前依然还没有定论。 游戏《汉朝与罗马》 (上述图片主要都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并删除。)相关参考
护送驹于利受回国的汉使节是卫司马谷吉。对于郅支的狼子野心,御史大夫贡禹是有所认识的,贡禹对汉元帝说:“郅支单于并不诚心归附,而且其王庭搬迁到坚昆国的故地,距离中国遥远,依臣之见,汉使者只需将其子驹于利
他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最强音,为何匡衡却坚决不让他封侯
小时候课本中耳熟能详的成语「”凿壁偷光”,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励志的屌丝——匡衡。长大后看历史书,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霸气到让我每次一想起来,就激动得血脉贲张,豪气干云,说这句话的,同样也是一
网上有流传“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影视剧中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但其实最早的版本是“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许
网上有流传“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影视剧中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但其实最早的版本是“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许多并不了解的人,一听这么霸气的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西汉大将霍去病。毕竟霍
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视野里,战争,似乎一直是暴力主凶的代名词。要么“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要么“血流漂杵,白骨累累”,对战争破坏性近乎无限
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视野里,战争,似乎一直是暴力主凶的代名词。要么“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要么“血流漂杵,白骨累累”,对战争破坏性近乎无限
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视野里,战争,似乎一直是暴力主凶的代名词。要么「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要么「血流漂杵,白骨累累」,对战争破坏性近乎无限地夸大,催生出两千年的重文抑武,不仅使尚武精神日
他说 ”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凿壁偷光的他为何不愿放过他
近些年,大家都喜欢化用一句话:犯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固然是我国实力增长,民族自信心上升的反应。而这句话的出处,就是西汉时期的陈汤,原话是: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字子公,是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兖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现在我们经常会说一句特别燃的话,叫「”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说你冒犯了我们中国,就是再远,我们也一定会诛杀你!这话说得是多么霸气,多么荡气回肠!不过这句话其实也不是原创,历史上还
大汉,是一个“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谁敢把汉使给阉了?>在汉朝的外交活动中,“汉使”是与张骞、班超、苏武这些灿烂的名字连在一起的。作为第一个汉使,张骞流落异域十余年,百余人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