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患的深远影响
Posted 河水
篇首语: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黄河水患的深远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河水患的深远影响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相信对于抗战史多少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有个「 ”黄泛区”的概念。当年老蒋为了抵挡日军南下,将郑州以北的花园口大坝炸开,以至于黄河以南的位于黄淮流域的,豫皖苏3省44个县成为黄泛区,其影响一直到长江以北。 对于老蒋的这种行为,历史上他并不是第一个做的,在随后的历史解读中我们还会看到有人在他之前做这样「 ”以水为兵”的事。当然,从人道的角度来看,政治家和军事家这样做是要承担很大的道德风险的。 不过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要关注的重点,我们所需要清楚的是,人为制造黄泛区在历史上毕竟是少数。而在历史上黄河由于自身的原因决口改道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仅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史书第一次记载黄河改道以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这2500多年间,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就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30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可以说两个华北平原地区都在它的影响范围之内。 黄泛区示意图(花园口决堤后) ▼ 我们当然不能因为黄河泛滥的历史记载只有2500多年,就认定在此之前黄河是一条安静的河。在此之前黄河对原始人类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比后来小。 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黄河下游的走向,也仅仅形成于19世纪中叶。在此之前的历史当中,黄河无数次的以山东丘陵为中线,上下摆动。时而于山东丘陵的北部流入渤海湾,时而又南下覆蓋淮海,并反客为主「 ”夺淮入海”,流入黄海(可怜的淮海现在被搞得只能流入洪泽湖,而没有出海口了)。 黄河这样的反复无常在地缘上所造成的后果有两个,一是使得华北平原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使得在整个华夏文明史上,治理黄河都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其成败与否甚至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性;另一个后果是,黄河从黄土高原上所带下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在入海口处,使得华北平原的海岸线逐渐向东推进,这一进程至今仍在进行中。 我们可在大致勾勒出广义上的黄河流域所覆蓋的区域。这与现在所认定的黄河流域的区别主要在下游地区。目前我们习惯于将黄海以水的华北平原称之为「 ”海河流域”,以南的区域称之为「 ”黄淮流域”。不过在历史上,这两条黄河的小弟弟却无数次被这个喜怒无常的大哥鸠占鹊巢。这也让华北平原的部分地区也被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所覆蓋了(主要是太行山以西,燕山以南地区) (黄河流域示意图(广义) ▼ 附一张「 ”黄河故道图”供大家参考一下。需要注意的是,这上面仅仅是标注了6次 比较著名的改道事件,其中包括传说中的大禹所治的那条「 ”禹河故道” (黄河故道分布图) ▼ 说到华北平原的水患,以及东亚文明的初始,我们就必须先解释一下当时的气候情况了。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大规模降温的情况,地质学家们称之为「 ”冰河期”。目前的证据表明,最后一次冰河期大约在1万年前结束了。随后气温开始回升。从那时起,人类进入原始文明时代。 气温回升的高峰期在约8000——5000年前这一段时间,这一时期也是东亚地区新石器发展的黄金时段,随后气温开始有所回落。直到3000年前的商周交替时期,气温大幅降低。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古中国核心地区,气候由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转变。其后又经历过几次波折。但大的气候已经无法逆转了。 黄河的水患在周以后,很大程度是由于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过于严重,而造成下流的河床不断抬高。当河床高于两岸的堤坝时,河水就开始漫出,甚至决口改道。而在此之前,黄河(包括从发源于太行山,流经华北平原的几条河流),实际上也还是在不断的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带入华北平原,只是没有后期那么严重罢了。 这主要是由于黄土的特性决定的。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遇水容易溶解、崩塌(可以参看陕北那些「 ”光山”上的沟壑)。因此很容易流失。如果上层有植被覆蓋,情况还是会好很多。但可惜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黄土高原都是东亚人类活动的中心。这加速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在3000年以前,黄河流域还属于亚热带气候时,水患同样是存在的。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气温过高,以至于青藏高原的冰川加快了融化速度。使得黄河中下游的水量过大,在黄土高坡上的那段黄河,也就是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属于高原山地区,因此水量增大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不大。 但在华北平原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使得华北平原的大片土地长时间处在不稳定的沼泽状态,特别是在那个扇面冲击区内。最终的结果就是无论是黄土高原上的「 ”原始西羌”族,还是处在东部沿海地区的「 ”原始东夷”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大规模的向这一地区渗入,双方基本在各自的区域独立发展。这一情况大概持续到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时候。 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两大族群在此之前就没有过交流,毕竟阻隔双方的并非象白令海峡那样的天堑。只是由于地理的分割,双方尚不至于产生冲突,亦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融合罢了。 事实上关于「 ”原始东夷”的的族属问题,一直也是一个争论话题。从人类迁移的角度看,双方最初肯定是一源于一族,只是确定在什么时候分离罢了。从后期双方的融合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障碍。 因此双方很有可能就是在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时,也就是大约10000年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迁徙。这种迁徙并不限于东西两个方向。只是这两个区域所最终形成的族群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直接起源地罢了。(最初是从哪里分手的,还是一个谜,在此就不展开讨论了) - END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大禹 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
很多人都不了解贾鲁是怎样治理黄河的?期间遇到过什么困难?进来了解一下吧!接下来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欣赏。>贾鲁是元朝的著名的大臣,在治理水患上面有很高的成就。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儒家的教授,后来
汉平帝时,黄河决口,在洋渠一带泛滥了60余年,究(今山东金乡东北)豫(今安徽毫县)多被水患。点击查看:69年(永平十二年)汉明帝擢用王景,发民卒数十万治河。王景测量地势,开凿山阜,建立水门,自莱阳五千
汉平帝时,黄河决口,在洋渠一带泛滥了60余年,究(今山东金乡东北)豫(今安徽毫县)多被水患。点击查看:69年(永平十二年)汉明帝擢用王景,发民卒数十万治河。王景测量地势,开凿山阜,建立水门,自莱阳五千
商朝最初建都于亳,主要的统治范围在黄河下游.中期因水患频仍,被迫经常迁都,政权因此不稳定.直到盘庚继位,他为了稳定国家,把都城迁往黄河北岸的殷(今河南安阳).殷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此后,
商朝最初建都于亳,主要的统治范围在黄河下游.中期因水患频仍,被迫经常迁都,政权因此不稳定.直到盘庚继位,他为了稳定国家,把都城迁往黄河北岸的殷(今河南安阳).殷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此后,
导语:战国时代,王道影响深远,战国七雄在王道下如何发展,如何摆脱王道影响,又如何确立王道之外的制度?楚国分治、齐国吏治、秦国法治、燕国与魏国如何呢?王道是一个成型时间比较长的政治制度,从西周立国开始的
红巾军起义元朝统治末年,黄河经常闹水灾,朝廷为了消除水患,动用了大批民工兴修水利工程,治理黄河。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那些贪官污吏却任意克扣治河经费,民工连饭都吃不饱,可还得在皮鞭之下拼命劳动,怨气冲天
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可以说在各个文化部门都获得了重大的成就。唐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壮观夺目的重要一页,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唐代近300年的历史上,政治相对稳定的
“苏报案”的发生和章、邹就逮,也导致了革命运动的展开并对当时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苏报案”发生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比过去积极了。1904年,湖南、广东的绅商要求收回粤汉铁路,改归民办。从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