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为何历经600多年不倒
Posted 城墙
篇首语:从某种意义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南京明城墙为何历经600多年不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京明城墙为何历经600多年不倒
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每座城池都有坚固的城墙,其中最出名的古城墙就是北京城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京古城墙早已不复存在。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南京明朝城墙是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坚固的。 侵华战争期间,日军虽然炮击了南京城墙,也只是把古城墙炸掉一个小口子,主体部分依旧坚不可摧。那么,南京明城墙为何如此坚固呢?一切要从朱元璋的一个发明说起。 据测算,南京明城墙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达20公斤。城墙砖质地无比坚硬,叩之有声音,显然是质量上乘的砖块。从目前城墙上所有的铭文来看,南京明城墙城砖的烧制,来自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五省中的152个县,以及明军的卫、所和工部的营缮司等近200个单位。 南京明城墙长达35公里,由于战争等历史原因,目前现存约24公里。城墙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带玄武湖,布局很奇特。有专家声称,南京古城墙的连线就是朱元璋脸部侧面照。 朱元璋攻下南京后,他听从了朱升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1366年正式开始修筑城墙,征调民工超过百万,历时21年才最终修筑完毕。城墙砖的总数达到了3.5亿块,数量如此惊人,而且还保存如此完整,这与朱元璋的发明密切相关。 如果大家去南京古城墙上游玩,仔细观察城墙砖会发现一些墙砖上刻着文字。这些文字可不是随意刻上的,而是朱元璋为了保证城砖烧制质量,要求负责烧制的官员注明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窑匠等5到6级具体负责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墙砖追究相关人的责任。 用现在的话来说,我把名字都刻上了,想耍赖都不行。鉴于城墙砖是根本,朱元璋广招天下烧制城砖的能工巧匠,对城墙砖从取土、踩泥、制坯、晾干、装窑烧制等程序,进行严格的规定,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城墙砖通过船只运到南京后,朝廷会进行严格地验收,一旦次品率超过一定的比例,这该批城墙砖会被视为不合格,负责的官员必须重新烧制。如果两次验收都不合格,所有参与这批城墙砖烧制的上到总责任人,下到工人,都会收到惩罚,严重者会被砍头。 朱元璋以强硬的手段推行责任到人的制度,保证了南京城墙的修筑质量。试想,参与修筑城墙的人,谁敢以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正因此,南京明城墙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主体建筑依旧坚固无比。对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朱元璋这个发明如今我们依旧在沿用?就是在商品上注明生产地址。 参考资料:《南京古城墙研究》相关参考
眾所周知,水泥是一種粉狀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加水攪拌後形成漿體,與空氣接觸後,可以在短短几秒內迅速硬化,並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膠結在一起。長期以來,水泥的這種性質被廣泛應用到土木建築、水利等工程,是
南京:六百多年历史的明城墙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一起来看看。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台城段),女孩在拍摄写真。经常见到女孩,情侣,新娘在明城墙台城段拍照,基本上的大红色的服装,应该是婚庆公司(写
历史秘闻 历史在这里沉淀,历史在这里延伸,南京明城墙,将永远屹立
南京:六百多年历史的明城墙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一起来看看。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台城段),女孩在拍摄写真。经常见到女孩,情侣,新娘在明城墙台城段拍照,基本上的大红色的服装,应该是婚庆公司(写
嘉峪关城墙外为何会有一块放了600多年的砖,而且至今没人敢动
文|探笔史记(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古代战争而言,边关要塞真的是太重要了,毕竟它是第一道防线。所以从古代开始,皇帝们就建造了很多抵御
明城墙作为古城南京的标志性古建筑格外受到南京人的关注。有关明城墙的传说也是多种多样。仅仅是南京明城墙的别致造型就有很多种传说和猜测。毕竟,目前留存下来的或者史书上记载的城墙多是方方正正的,一个城池
明城墙作为古城南京的标志性古建筑格外受到南京人的关注。有关明城墙的传说也是多种多样。仅仅是南京明城墙的别致造型就有很多种传说和猜测。毕竟,目前留存下来的或者史书上记载的城墙多是方方正正的,一个城池
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建的南京明城墙,至今650多年雄伟屹立,古代建筑技术不如现在,也让人好奇古人究竟靠什么方法,让城墙能够屹立不摇,在南京民间一直有「朱元璋筑城用糯米汁砌城砖」的说法。南京城墙保护管
相传悬空寺从前跟所有寺庙一样,建在平地上。寺庙里有老少两个和尚,老和尚整日修禅,小和尚负责做饭、打扫卫生。突然有一段时间,小和尚早上出去打水,夜幕降临才回来。老和尚便问小和尚为何在外逗留,小和尚告诉师
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时候通过武艺和军事理论的选拔成为了一名地方军官。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升为朔方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
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时候通过武艺和军事理论的选拔成为了一名地方军官。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升为朔方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