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寒门趁势上位

Posted 司马

篇首语: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寒门趁势上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寒门趁势上位

晋孝武帝司马曜去世之后,东晋帝国的各大实力派之所以会闹得鸡飞狗跳,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权力分配的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 在晋孝武帝司马曜生前,司马道子一直都能和他分庭抗礼。所以在司马曜去世之后,司马道子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觉:能与自己分庭抗礼的哥哥已死,新继位的小皇帝又是个白痴,现在的帝国就应该由他司马道子说了算。 当王恭和殷仲堪用武力向他发起挑战之后,司马道子又发现自己的估计过于乐观,于是他决定用王国宝的人头向王恭等人做出妥协。 司马道子不敢继续火并,所以就用王国宝的人头来表示诚意。司马道子这样做虽然有些不厚道,但绝没有自毁长城。因为司马道子只是杀了王国宝和王绪两人,却并未过分削弱王国宝一系的力量,王国宝所在的太原王氏依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恭等人不敢继续火并,所以当他们看到司马道子的诚意之后,立刻就坡下驴决定和解。但当王恭决定和解之后,王廞(王珣的堂弟)顿时感觉骑虎难下了,因为王廞已做好了与司马道子火并到底的准备,所以当他看到王恭急转弯的时候,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无奈之下,王廞只能硬着头皮一条道走到黑,王恭为了向司马道子表示自己的和解诚意,立刻抛弃了王廞。 而曾不旬日,国宝赐死,恭罢兵符,廞去职。廞大怒,回众讨恭。恭遣司马刘牢之距战于曲阿,廞众溃奔走,遂不知所在。——《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从表面上看,王廞之所以会死,完全是因为他率军攻打王恭造成的,实际上则是因为他无法与司马道子和解。 认真分析司马道子和王恭的这一轮火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司马道子还是王恭,他们都是成熟的政治家,他们在大体上还是保持清醒的,其所作所为并没有违反贵族政治的基本原则。 火并结束之后,司马道子、王恭和殷仲堪完全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开会,协商出一个大家都能基本满意的权力分配方案。纵观东晋之前的历史,历代执政官和重量级朝臣都是这么玩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东晋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稳定平衡的贵族政治或许还能多维持一段时间,寒族成员想大举接管帝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军政职务,还得往后再推一段时间。 但今时不同往日,此时的王恭受制于刘牢之,殷仲堪受制于桓玄等人,王珣在中央政府已成摆设。在这种背景下,司马道子怎么敢把自己控制的中央政府权力分给他们一部分呢?就算司马道子愿意做出让步,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也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从表面上看,王恭等人根本无法对司马道子一系构成威胁啊! 可司马道子竟然用王国宝的人头,向王恭和殷仲堪等人表示妥协。对于他的这种选择,不要说当时利益相关的当事人,就连很多后世读者都认为司马道子太不厚道、太窝囊了。 这种看法正确吗?当然不正确。 但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人是很难保持清醒的。面对权力的诱惑,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优势,更会模糊可能面对的危险。这是司马道子最初想让王恭等人臣服自己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司马道子后来愿意妥协,却被人们认为窝囊无能的主要原因。 司马道子背后的利益集团,显然认为司马道子是一个窝囊的无能领导,他们的既得利益正在逐步丧失。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开始支持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这就是司马元显崛起于政治舞台的主要背景。 而司马元显崛起于政治舞台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他是司马道子的儿子,只有支持他取代司马道子,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司马道子一系的完整。二是因为司马元显年青气盛、敢想敢干,司马道子背后的利益集团认为:我们现在正需要这样一个强硬的代表人物。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元显走上了取代他父亲司马道子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司马道子也曾试图做出一些强硬的调整,但终究无法令身后的利益集团满意,于是司马道子逐渐被抛弃。 既而道子酒醒,方知去职,于是大怒,而无如之何。——《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很多人都说:司马道子是刻意退让,以便于自己的儿子司马元显能够更好地成长。在我看来:司马道子是怎么想的,我们无法得知。但根据司马道子的所作所为,他显然一直试图抢回权力,只是没能成功罢了。 对于政治人物而言,权力比生命更重要。如果司马道子真能如此伟大,他又何必与王恭等人发生冲突呢? 而司马元显当时只有十六七岁,以他的年龄和资历,实在不足以胜任帝国执政官的职务。但当司马元显崛起之后,却并没有让支持他的人失望。在他的领导下,原司马道子一系开始对王恭和殷仲堪采取强硬措施。 又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号曰「 ”乐属”,移置京师,以充兵役,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司马元显想对王恭和殷仲堪采取强硬措施,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因为无论是王恭还是殷仲堪,他们都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地盘。如果司马元显想打击他们,可以轻松地实现借力打力。 但他们犯了司马道子最初的错误,那就是他们忘了一个事实:东晋这个国家虽然一直没有太大作为,却在总体上保持着和平稳定,老百姓的生活还算安康。因为东晋是一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帝国,豪门士族最擅长的就是维持稳定平衡。 司马皇族是什么身份?虽然他们在法理上拥有优势(皇族),但从实质上看,司马氏也是豪门士族之一,要不然就不会有「 ”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了。 可以司马元显为首的这一波人,却完全无视了其他豪门士族的正当请求,这是想做什么?想加强中央集权吗?在大多数豪门士族看来,这绝对是无法无天的行为! 就事论事地分析,虽然是王恭和殷仲堪率先起兵,但他们都没有挑战司马道子权力地位的意思。他们之所以反对司马道子,主要是因为司马道子一系独霸中央政府的做法,让他们没有安全感。 如果司马道子一系成功独霸中央政府,那司马道子等人随时可以用一纸调令,剥夺王恭和殷仲堪的刺史职务,然后把他们弄到中央政府坐冷板凳。 从这层意义上讲,王恭和殷仲堪反对司马道子的行为并不过分。因为东晋是一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帝国,绝不是某个人的大一统集权帝国。所以当司马道子妥协之后,王恭等人并没有趁势进逼。 从豪门士族的角度来看,在司马道子和王恭妥协之后,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称之为「 ”上道”。因为司马道子放弃了凌驾于豪门士族之上的想法,王恭等人更是点到为止。 可等到司马元显上位之后,他们这一系不但依旧牢牢地控制着中央政府,更是变本加厉地扩充势力,没有给其他派系的成员留下一点余地。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 ”吃独食”和「 ”不上道”。 这样一来,司马元显和司马尚之(司马元显族叔)等皇族强硬代表人物,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但与之相应的,他们与其他豪门士族的矛盾,逐渐变得无可调和了。 王国宝虽然死了,但王国宝一系的力量并未受到太大的削弱。在这种背景下,王国宝两个哥哥(王恺、王愉)的地位得到了加强。 在王国宝死后不久,王愉出任江州刺史,并且把豫州刺史庾楷所管辖的四个郡划到了自己的管辖范围,这件事成为了豪门士族反对司马元显一系的导火索。豫州刺史庾楷振臂一呼,王恭和殷仲堪立刻响应。 楷上疏以江州非险塞之地,而西府北带寇戎,不应使愉分督,诏不许。时楷怀恨,使子鸿说王恭,以谯王尚之兄弟复握机权,势过国宝。——《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应该说:司马元显此刻面临的危机,比上一次王恭反抗司马道子时更为严重。但司马元显比司马道子强硬,所以他想的不是如何妥协,继续维持豪门士族之间的平衡,而是立刻决定反击。 从表面上看,司马元显比他老爸司马道子的本事大多了,但这也只是表象而已。 想打败王恭和殷仲堪并不困难,因为他们都有死穴。在前文我说过:王恭受制于刘牢之,殷仲堪受制于桓玄等人,王珣在中央政府已成摆设。如果司马元显想要打击他们,完全可以借力打力。 事实上司马元显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从表面上看,司马元显并没有做什么大动作,仅仅是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就把王恭和殷仲堪打得一败涂地。 但司马元显的这种做法,等于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放出了令所有豪门士族都感到恐惧的一股力量——地方势力和寒人。 王恭作为中央政府派驻淮南的最高军政长官,完全是用身份在制衡刘牢之。如果刘牢之胆敢公然挑战王恭,那就等于是造反,所以刘牢之只有一直听命于王恭。 殷仲堪作为中央政府派驻荆州的最高军政长官,完全是用身份在制衡桓玄。如果桓玄胆敢公然挑战殷仲堪,那就等于是造反,所以桓玄只有一直听命于殷仲堪。 但当司马元显以中央的名义,剥夺了王恭和殷仲堪当地最高军政长官的职务,更公然怂恿刘牢之和桓玄火并他们,他们自然都变得不堪一击了。在这种背景下,王恭死于非命,桓玄也获得了久违的自由。 这代表了什么?代表着刘牢之和桓玄完全失去束缚,代表着淮南和荆州开始集权!司马元显的这个举动,使得东晋贵族政治走上了最为危险的道路。

相关参考

太监与宫女的潜规则

在深宫内院,太监不仅要伺候皇帝,还要伺候皇帝的嫔妃,有的小太监还要伺候嫔妃的贴身宫女。长此以往,太监伺候后宫嫔妃逐渐形成了不为人知的“潜规则”。一、寂寞嫔妃催生“上床太监”在明、清两朝,通常由敬事房太

官场情妇必须遵守的规则 细说古代潜规则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在古代的男权社会,官场也依然少不了女人的身影。古代官员们家中除了三妻四妾,他们的生活里还少不了情妇的身影。只是,在古代做“情妇有风险,入行须谨慎”,因为在当时社会做一名成功的情妇似

越战有此潜规则

原题:老山第一杀手向小平不杀越南女兵?只因对越反击战中有这个潜规则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80年代的中越老山之战,基本上是一场男人的战争。但是,越军那边却还有为数不少的女兵。众所周知,越南

清代监狱“潜规则”

在清代,监狱的非正常死亡是非常严重的,当时这叫做“瘐毙”,即在监狱里病死了。曾经当过四川按察使(相当于主管政法的副省长)的清人张集馨在其自撰年谱上说:“前此通省瘐毙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一个省每年非

曾遵循潜规则参加科考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2008年第3期(篮版),原题为:“李白参加过科举考试”唐代大诗人李白才高八斗,壮志凌云,要么当高官做大事,不然就从道参禅,浪迹山水。由是,不少人(包括研究他的专家学者)都认为:

没成皇后因遭遇潜规则

杨贵妃(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杨贵妃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

清朝皇帝挑选接班人时为何也有潜规则

清朝皇帝挑选接班人潜规则:清取代明,从宏观的体制方面,袭用了前朝之衣钵。本来是件很省心省力的事情。打江山的人却不满足,在一些至关重要的细节上又谋求变革,企望制度能更完善。且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好点子

古代太监伺候嫔妃惊人潜规则

古代妃子被太监侵犯屡见不鲜太监,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我国历代太监的人数以明朝为最多,号称10万。清朝改革了明代臃肿的太监机构,并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即宫规宫法,将

宋江爱听“拍马屁”? 梁山官场“潜规则”

...时间不长,他们就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原因在于官场有潜规则,强烈冲击着正常的考评和升迁途径。为了升迁,不得不随波逐流,跑官买官,明争暗斗。当面把酒言欢,背后万箭

曾国藩如何应对官场上的 ”潜规则”

通过禁止迎送仪式,拒收礼品,约束工作人员等方面,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清官,为官场带来一阵新风。但是人们在历数清代著名清官时,很少有人会提到曾国藩,因为除此之外,曾国藩做官,还有另外一面,就是与其他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