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死功臣冯胜?冯胜死前为什么要毒杀冯家女眷?
Posted
篇首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死功臣冯胜?冯胜死前为什么要毒杀冯家女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死功臣冯胜?冯胜死前为什么要毒杀冯家女眷?
人物档案
姓名:冯胜
别名:冯国胜、冯宗异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明朝
出生地:定远
出生时间:不详
去世时间:公元1395年
职业:军人
爵位:宋国公
官职:太子太师
主要成就:明朝开国名将
洪武二十八年,冯胜被人诬告有谋反之心。冯胜的一个亲戚,向朱元璋控告,说冯胜私藏兵器。
和今日咱们管制刀枪一样,武器在当时也是有限制的。特别是像冯胜这样的武将,如果真藏有大批的武器,那么绝对是有谋反的打算的。所以说一些古装剧中,会有一旦搜出刀剑等武器,就被判处谋反罪的,尽管许多时候都是被人诬陷。这是古装剧常见的桥段,而冯胜一案,也与这个桥段差不离多少。
冯胜被人状告家中藏有兵器,但实际上却是一般的家庭用具。冯胜平时有在打谷场的地底下埋瓦瓮的习惯,而他也一定想不到最后因为这些大腹小口的瓦瓮,自己被以谋反罪论处。
当然这些不足以成为证据的证据,最后之所以能将冯胜送上邢台,还是取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个人意愿。
冯胜最后是被朱元璋归结为蓝玉一党赐死的,著名的“蓝玉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相信已经不需要小编多说。冯胜在刚刚立功不久,便得到这么一个结局,还在于朱元璋的猜忌。
《明史》曰:“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
冯胜之所以被朱元璋处置,并不是因为蓝玉案,也不是真有谋反之心,而是因为朱元璋年老之后,开始对这些功臣有了猜忌之心。
“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冯胜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功劳位居第三位,算的上是功高盖主之人。当时朱元璋年老,年老之人,心思敏感,自然不想要有人爬到自己的头上。于是清除那些威望极大的文武大臣,是非常说的通的。
还有一种说法,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实际上是给自己的继承人扫清障碍。这么一般劳苦功高之辈,在军中又拥有极高的声望。自己在世之时还能压制一二,但是等到继承人继位之后,能否将这些人掌控在手中,实在难说。所以与其给后人留下隐患,不如他自己先给后人扫清一切威胁。
第三,冯胜每逢战胜,往往夺取财物妇女私匿。朱元璋早就对冯胜有所不满,更何况冯胜又是一个勇冠三军、性格直率、性情孤傲之辈,所以被朱元璋解决是早晚之事。
冯胜子在死前,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其义女、女儿冯秀梅、冯文敏同时被害。做出如此选择,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免除自己的女眷受辱。毕竟按照当时的处罚,冯家之人绝对会被发配。与其受辱受苦,不如就这样一死了之,图个干净。
相关参考
人物生平归附太祖冯胜,定远人。初名国胜,后改。与兄长冯国用都爱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筑寨自保。明太祖攻战至妙山时,冯胜随兄长一同归附,受到重用。冯国用累立军功,升至亲军都指挥使,去世后由冯胜袭其官职,典
朱元璋杀功臣: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又与大将冯胜北征残元军,在金山击降蒙古哈纳出二十万众,并顶替冯胜为大将军(冯胜在明开国功臣中名列第三,北伐大胜后,朱元璋借口他藏匿良马、向哈纳出老婆索求
冯胜是明朝开国大将,是将领冯国用的弟弟,所以也叫冯国胜,还叫冯宗异,后来才定名为冯胜。冯胜是濠州定远人氏,少时与自己的哥哥一起习武读书,懂兵法通谋略。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天下大乱,冯胜和自己的
还不知道:明朝驸马梅殷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洪武三十一年五月,躺在龙床上的朱元璋,自知大限将至,但宫中的御医还在忙碌着,希望能通过高超的医术,让皇帝多活一段时间。奄
冯国用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他是明太祖朱元璋带领起义军征战之时的大将和谋士,曾多次为朱元璋立下大功。明朝开国大将宋国公冯胜,是冯国用的亲弟弟。世人对冯胜比较了解,对冯国用知之甚少,倒不是因
古代的殉葬嫔妃死前要经历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中国进入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而这个时期的中国,等级非常的森严,皇帝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人物,任何人见了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偏偏留下了汤和?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话...
冯国用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他是明太祖朱元璋带领起义军征战之时的大将和谋士,曾多次为朱元璋立下大功。明朝开国大将宋国公冯胜,是冯国用的亲弟弟。世人对冯胜比较了解,对冯国用知之甚少,倒不是因
...回去之后,我们可以想到,宋江是站在兄弟的头上成为的功臣。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第一次一共封了6位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茂、冯胜、李文忠、邓愈。这6人享受了明朝臣子的最高待遇,其中,常茂在这六人中最为特殊。在洪武二年,年仅40岁的常遇春在北伐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