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Posted 洞窟

篇首语: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克孜尔石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克孜尔石窟

1961年,国家已把故宫、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等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与敦煌,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龟兹,知道克孜尔石窟呢? 1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新疆,各地方势力在这里厮杀、鏖战,血雨腥风,动荡飘摇。然而,就在这个非常时期,德国人勒柯克却开始组织探险队,准备前往新疆南部的库车地区。当他前去办理签证的时候,德国当局劝告他放弃此行,因为那样将会有生命危险。 令人意外的是,勒柯克拒绝了这个善意的劝告,他和探险队员们签下生死状,按期启程出发了。令他做出如此疯狂举动的,正是那个他曾经造访过的地方,一个令他无法拒绝的地方,克孜尔石窟。 「 ”克孜尔”,维吾尔语里红色的意思。这得名于与它隔河相望的雀勒塔格山,在太阳的照耀下,通红的山体显示出一种坚韧,或许也暗示着一种疯狂。 公元三世纪,开凿洞窟的铿锵之声,开始在这里响起。这里比敦煌莫高窟早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九世纪,这里才听不见「 ”叮叮当当”的凿壁之声,才看不见画师们的身影。在陡峭的崖壁山,密密麻麻地开凿出蜂房般的洞窟,绵延数公里。千年的时光流转,在它们身上留下了多少刻痕,这里就是龟兹地区的克孜尔石窟。 然而,就是这样的佛教圣地和艺术宝库,长期以来,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1905年,在德国皇室和军火大亨克虏伯的赞助下,一批探险家组成德国普鲁士吐鲁番探险队,启程前往中国新疆,勒柯克就在这个队伍之中。 那时的中国西北,俨然成了西方探险队梦寐以求的乐园。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城,震惊世界。随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等等,各国探险家纷纷向中国西北聚集,一个划时代的考古挖掘展现了在世人面前。 勒柯克知道,他错过了太多的机会。然而,1906年1月,当他抵达克孜尔洞窟时,感到命运对他做了丰厚的补偿。 这时的克孜尔洞窟完全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洞窟破败,裸露在松动的山崖山。当地的农民在窟前放牧羊群,冬天,在洞窟里生火做饭。 勒柯克迫不及待地转进了洞窟,展现在他眼前的一切,令他震惊不已。他由衷地感叹:「 ”这简直是我在中亚地区所找到的最为优美的壁画!”他尤其感到惊奇的是,那些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样貌、服饰、艺术风格都让勒柯克感到几分的熟悉。 后来,勒柯克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看到的人像,酷似欧洲骑士时代的绘画,在晃动的灯光下,君候们姿态潇洒地用脚尖战在那里,身穿华丽的武士装,金属制的骑士腰带上,挂着长长的宝剑,剑柄为十字形。我们好像来到了一个哥特式的墓室。”在日记中,勒柯克还兴奋地说:「 ”看来,中国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和欧洲有了某种联系。” 2000多年前,在欧亚大陆的两端,两大文明都在交相辉映地释放着耀眼的文化光芒。它们从未停止对彼此的好奇与追寻。然后,在历史的典籍记载中,它们的触角却从未交叠在一起。 那么勒柯克在克孜尔壁画上看到的希腊风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他凿空西域的壮举被人们看做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 其实,早在公元前两三千年以前,游牧民族大迁徙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路。 在张骞凿空西域前200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已经开始在丝绸之路的西端,纵马驰骋了。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统帅希腊,马其顿联军向东进军,十年征战,所向披靡。从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向东直到印度河流域,都飘扬着他们的旗帜。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病逝,他的帝国也随之崩溃,然而希腊文化却在他曾经征战过的地方慢慢生根发芽。 中亚的犍陀罗成了佛教与希腊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于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被拿来塑造佛陀,高挺笔直的鼻梁,卷曲的头发,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再加入宗教修行的辛苦,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佛陀早期的形象就成为了东西合璧最好的见证。 此后,在犍陀罗所融汇而成的佛教艺术开始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传。在克孜尔石窟,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月亮神的形象成了天象图中的日天、月天;希腊神话和印度神话交织而成的形象,人面鸟身的金翅鸟也出现在其中。 3 勒柯克和考察队很快投入到繁忙的考察工作中,为洞窟编号,临摹壁画,拍摄照片。 文字记载的缺乏,让克孜尔洞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唯一能找到线索的是那些残破不全的壁画。 在205号洞窟,勒柯克和考察队格伦威德尔发现了几个特殊的供养人形象。所谓供养人,也就是这些洞窟的出资建造者。这些人衣着华丽,腰挎长剑,最令人不解的是,他们的脑后都画着圆形的头光。 在一个洞窟中,他们还发现了一束龟兹文文书,在其中一张给石窟寺施舍钱帐的账单上,他们发现了六个龟兹国王的名字,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其中一个国王妻子的名字,居然正好与205号窟供养人像上题写的龟兹文相吻合。这说明,205号洞窟是一个由龟兹国王出资修建的洞窟,国王的名字叫托提卡,王后叫斯瓦扬普拉芭。 在新疆地区,根据佛经记载,转轮王和高僧都可以有头光,所以龟兹国王与王后的后头也有头光。而在中原地区,只有佛和菩萨才能有头光。 国王供养人的发现,成为了解克孜尔石窟建造历史的一把钥匙。然而,喜讯还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很快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在一个破旧不堪的洞窟中,他们发现了几个特殊人物的形象。这些人物带着埃及样式的黑色假发,左手拿着一个调色盘,右手拿着一支中原样式的长杆毛笔,显然,这些是正在描绘壁画的画家。 在克孜尔212号窟的壁画上,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字迹潦草的题记。经过解读,它的大致意思是:来自叙利亚的画家摩尼跋陀创作了这些画。 叙利亚,遥远的西亚,他为何不远万里,跨越崇山峻岭来到龟兹呢? 一千多年以前,新疆与叙利亚的距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其实,根据考古已出土的毛织品证明,这两个地方早已建立了联系。同期的,叙利亚出土的缂毛风格中有着几分新疆的风情,新疆出土的缂毛织品中也有几分叙利亚的样式。 后来,学者们根据212号窟的壁画风格,推测出他们创作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到七世纪。这个时期,萨珊王朝的波斯军队正大举进攻叙利亚,这位叙利亚的画家,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龟兹避难,最终,在克孜尔石窟谋得一份画工的工作,从此,安定下来。 然而,龟兹克孜尔这个被当做避难所的地方,这个众神汇聚、多文化交织的洞窟,自身却未能躲过历史的劫难。 硝烟弥漫的战乱,血腥残酷的宗教战争及大自然的风雨侵蚀,消耗着洞窟里的生命。塑像被砸毁,壁画被刻划,挖空甚至成片成片地铲去,许多洞窟甬道坍塌,壁画逐渐霉变,脱落。 勒柯克决意将洞中那些精美的壁画切割下来,将它们运回德国。他在后来的著作中写道:「 ”因为所有的绘画如不被我或者欧洲类似的机构保存,毋庸置疑地,会走向毁灭。” 然而,同行的探险家格伦威德尔却反对他这样做,他认为壁画只有留在洞窟中才更有价值。加上行程紧张,勒柯克不得不放弃切割更多精美的壁画,启程前往库尔勒。 勒柯克显然一直在寻找机会弥补这个遗憾,所以,1912年,当德国当局劝告他不要前往新疆时,他却义无反顾地上路了。 1913年,在辛亥革命的乱局中,勒柯克平安地抵达了克孜尔洞。这一次,他成了考察队的队长。没有格伦威德尔的制约,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了。他在库车县城订做了80个大木箱子,接着,指挥他的助手巴斯图肆,无忌惮地开始切割剥取壁画。 墙上的壁画,堪称克孜尔石窟中最精华的部分,被凿子和狐尾锯,一片一片揭取,分割成块后装入木箱运回德国。后来,收藏在德国柏林民俗学博物馆。 德国探险队在龟兹克孜尔揭取劫掠的壁画等文物,仅仅一个洞窟就达500平方米。 4 然而,比壁画被勒柯克劫掠更让人尴尬的是,在1913年勒柯克离去之后,克孜尔洞窟仍然未引起国人的足够注意。除了1928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克孜尔石窟进行了16天的考察,大部分时间,克孜尔石窟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直到1946年,一个朝鲜族画家的到来。「 ”1946年6月5日,只身来此,观其壁画,琳琅满目,并均有高尚艺术价值,为我国各地洞窟所不及,可惜大分墙皮被外国考古队剥走,实为文化上一大损失。”在墙壁上留下这段话的人,名叫韩乐然。 1929年,韩乐然赴法国勤工俭学,专攻西洋画。期间,他同刘开渠、常书鸿、王子云、吴作人等一起创立了「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这些人中,常书鸿回国后,奔赴敦煌,创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被称为「 ”敦煌守护神”。王子云,1940年组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先后到龙门石窟、青海塔尔寺、敦煌莫高窟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历时五年,收集整理了大量艺术文物资料。而韩乐然则成为了中国研究克孜尔石窟艺术的第一人,也是以油画、水彩画描绘中国古代壁画的首创者。 1947年,韩乐然带领赵宝麒、陈天等人再次前往克孜尔石窟。他们一个洞接一个洞地实地察看,编号、临摹、记录、拍照、挖掘等,整整工作了两个月。期间,他们还发现了一个新的洞窟。韩乐然带着大量文稿、临摹的画本及拍摄的照片离开了克孜尔洞窟,然而不幸的是,在他们乘坐飞机从新疆返回时,飞机失事,坠毁在甘肃嘉峪关。韩乐然,连同那些凝结他心血的珍贵资料也一同毁灭。 根据统计,流失德国的395块壁画中,如今只有145块还收藏在德国的博物馆中,而其他的250块壁画大部分已毁于二战的炮火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一部分被分散转入地堡和矿井中,但是,由于一部分壁画已经被水泥固定在墙上,无法移动,这些最为精华的壁画,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勒柯克所断言的,那些将走向毁灭的壁画,如今依然完好地保留在洞窟中,而他所带走的壁画,却遭遇到这样的劫难。 然而,勒柯克已经无从知道这些了,1930年,他在贫穷和孤独中郁郁而终。如果勒柯克得知这样的结局,他又会作何感想呢? 5 这些因为信仰的热忱而造就的洞窟,如同那些来到这里的探险家、艺术家、工作人员一样,在岁月中经受了苦难的洗礼,甚至付出了生命。 然而,这些曾经是僧侣修行的寺窟,因为丰富的艺术性,如今成为了人们欣赏、仰慕和赞扬的地方。而斑驳壁画上的佛陀,即使颜色褪尽,容颜损毁,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依然能穿透千年的岁月,透过这幽暗的洞窟扑面而来。这或许正是人们喜爱它的地方。 如今,克孜尔石窟早已纳入国家的保护之中,位于克孜尔石窟的新疆龟兹研究院,保护和管理着9处614个洞窟。 这些洞窟的生命终于不再哀叹!

相关参考

柯尔克孜族信仰 柯尔克孜族有何宗教信仰

  柯尔克孜族信仰柯尔克孜族有何宗教信仰  历史上,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萨满教。约在公元10世纪柯尔克孜人的意识中还充满着崇拜自然神的宗教观念,主要是水神和草神。这跟当时柯尔克孜人(时称黠戛斯)以游动的

柯尔克孜族的毡房与土方 柯尔克孜族建筑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逐水草而居,四季搬迁,转移牧场,其住房也

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 柯尔克孜族历史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汉文史籍首先著录柯尔克孜先民的是《史记》,称之为“鬲昆”。后来的史书又作“隔昆”。东西汉时期多称“坚昆”,魏晋至隋朝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黠戛斯”

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字简介 柯尔克孜族文化

柯尔克孜语属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有皆盖、特斯开两种方言。词汇的多源性是柯尔克孜语的一个特点。皆盖方言是柯尔克孜族现代书面标准语和文学语言的基础。皆盖方言因受哈萨克语影响,畜牧业词汇较丰富,有较多的哈萨

柯尔克孜女子头饰 柯尔克孜族的工艺美术

柯尔克孜族还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其中尤以刺绣、编织最为着名。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在头巾、枕头、被面、衣袖边、马衣以及悬挂的各种布面装饰品上绣出各种的精致花纹,其中有花卉、飞禽、走兽和各种几

柯尔克孜族音乐简介 柯尔克孜族音乐

柯尔克孜族音乐分为两类:一是有歌词的配曲;一是没有歌词的演奏曲。史诗、叙事诗、民歌等一般都有配曲。配曲是表现歌词内容的,内容变化,配曲亦随着变化。如《玛纳斯》的配曲,演唱到英雄玛纳斯出生时,配曲曲调则...

柯尔克孜族毡房什么样 柯尔克孜族建筑

柯尔克孜族洁白的毡房,下半部为圆形,上半部为塔形,以象征白雪和他们的摇篮——绵延起伏的山峰。它比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毡房略高而顶尖,也同样具有冬暖夏凉、不存水积雪、拆装快捷、搬运方便的特点。毡房主要由柳...

柯尔克孜族的萨满教遗俗 柯尔克孜族习俗

柯尔克孜族大多数人生活在牧区,生活与畜牧业息息相关,羊群每年是冬季产崽,经过整整一个冬季,储备的草料即将用净。春夏季节是羊群成长的季节,每年春季的降雨往往决定着牧场草势的长成,而牧草长势如何直接影响着...

柯尔克孜族的萨满教遗俗 柯尔克孜族习俗

柯尔克孜族大多数人生活在牧区,生活与畜牧业息息相关,羊群每年是冬季产崽,经过整整一个冬季,储备的草料即将用净。春夏季节是羊群成长的季节,每年春季的降雨往往决定着牧场草势的长成,而牧草长势如何直接影响着...

柯尔克孜族人口与分布是怎样的

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边陲,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东部、天山南脉与昆仑山北陂之间。中国柯尔克孜族的人口,1949年仅有66000多人。五十年代后,柯尔克孜族的人口增长较快。至1990年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