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变,胡亥真的是矫传圣旨夺位吗

Posted 沙丘

篇首语:知识就是飞上天的羽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沙丘之变,胡亥真的是矫传圣旨夺位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沙丘之变,胡亥真的是矫传圣旨夺位吗

《史记.蒙恬列传》中说: 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 ”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这就是著名的「 ”沙丘之变”,秦始皇在外巡游至沙丘之地时病重驾崩,驾崩前下诏让扶苏回来,可是胡亥、李斯和赵高三人串通,秘密谋夺了王位。 可是,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的呢?当我们再次探寻那段扑朔迷离的事件,也许可以试图再次接近真相。 秦始皇画像 一、秦始皇究竟意属哪位王子 秦始皇一生没有立过皇后,也许是见识了自己的母后赵姬对于父王的多次背叛,对于立后之事早已意心阑珊,所以秦始皇的儿子中自然没有嫡庶之分。 秦始皇和扶苏之间的父子感情 相传扶苏的母亲郑夫人最初是郑国一个普通的歌女,对于扶苏母亲的身份史料上记载几乎没有,有种讳莫如深的神秘感,也许是因为身份过于低贱不便于记载,或是秦始皇对于她有所厌弃不愿记载。反正是扶苏虽然生为长子,但无法子凭母贵了。 那么秦始皇对于扶苏是怎样的感情呢?作为长子,扶苏年幼时应该比较得宠,可是长大后的扶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认为天下初定,应该休养生息,用儒家学说来治理天下。 这种思想正好与秦始皇推崇的法家背道而驰,由于政见上的重大差异,父子二人的矛盾注定不可调和。扶苏的多次上谏加深了父子间的裂痕,最后秦始皇将扶苏发配至边疆,可谓是眼不见为净。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也许作为父亲的大多数喜欢和自己性格以及三观相接近的儿子,性格刚烈果敢的秦始皇和这个性格仁厚的儿子自然是格格不入。就好比同样刚烈性格的刘邦就不喜欢仁义柔弱的儿子刘盈,更喜欢脾性和自己接近的赵如意。 有人说秦始皇派扶苏去守护边塞,是为了磨练他,「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 ”恰恰是把他当作继承人来培养的证明,可是这明显有悖常理,自古以来,一般君主都会将太子放在身边。 一来可以言传声教,二来万一王上御驾亲征或有外交事务,太子可以暂时行使监国之权。三来万一王上意外驾崩,太子好及时继位以防不测。 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如此说: 「 ”古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晋献公之于申生是也。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 所以秦始皇将扶苏发配到上郡这个边境之地,完全是因为对于这个儿子放弃了,并非有心栽培,对此,扶苏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在接到圣旨后,立马奉旨自裁了,一是因为他信奉儒家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另一层是因为他知道父亲早已对他成见之深,故对父王有此决定未做任何怀疑和犹豫。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仁义公子扶苏 那么胡亥是否深得始皇的喜爱呢?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 「 ”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秦始皇巡游天下,在二十多个儿子中,仅仅带着胡亥出游,其对胡亥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并且,秦始皇要精通律法的赵高当胡亥的老师,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来古代君王都非常重视继承人的培养,太子都专门配有太傅,学习治国之道。二来,赵高擅长精通的就是律法,而秦朝历代君王都是靠法家振兴秦国以致于统一六国,所以始皇让胡亥跟赵高学习律法,就是希望这个儿子学好律法,管理好大秦帝国。从这一举动可以看出秦始皇对于胡亥给予了厚望。 秦朝的掘墓人胡亥 二、从西汉出土的两件文物中印证了秦始皇有意传位给胡亥 2009年初,北京大学获赠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经过简牍专家们的仔细清理,发现了西汉人讲述秦末那段重要史事的古佚书《赵正书》。 《赵正书》详细记载了秦始皇选择将胡亥为皇位继承人,肯定胡亥继位的合法性。这一记载动摇了《史记》中「 ”沙丘之变”关于赵高李斯共同篡改诏令,扶持胡亥上位的说法。 在《赵正书》中记载道: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 ”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 ”可。”” 李斯 2014年在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秦代木牍中,发现了胡亥即位时发布的的诏告文书,也可以佐证他登位的合法性。木牍正面的昭告文书为: 「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分县赋援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亟布。” 木牍背面为 :「 ”以元年十月甲午下,十一月戊午到 守府”。文告中「 ”朕奉遗诏”,即胡亥是奉始皇遗诏而登基的,再次佐证了胡亥登基的合法性。 有人提出《赵正书》的可信性,可是它正好和挖掘出的秦代木牍的内容相互印证。而且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即使《史记》中详细描述了"沙丘之变",可是字里行间并没有明确秦始皇留下由扶苏继位的遗诏,只是在遗诏上写了七个字:「 ”与丧会咸阳而葬”,有人理解成秦始皇想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我觉得如此理解更符合常理:秦始皇临终前觉得自己过去对于扶苏太苛刻了,准备将这个多年在苦寒之地的儿子召回京城而已。 如果真打算将皇位传给扶苏,为什么留下语焉不详的七个字,登基是一个非常严肃且重大事件,作为秦始皇性格果敢之人怎么可能不明确下诏书明言,所以说明他心中并非将扶苏视为皇位继承人。 没有明确下诏传位给扶苏,哪来胡亥矫传圣旨夺位呢?可见《史记》中关于这段历史描述的逻辑并非是那么严谨、丝丝入扣。这并非是司马迁的写作逻辑有问题,完全是因为根据的史料不全,照实所写而造成的。 阴险狡诈之人赵高 总结语 也许扶苏继位是人们心中美好愿望,历史中确实会有各种原因,出现和事实有出入的记载,可是关于王位登基记载出现如此大差异的却很少。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秦朝毁在胡亥手中,实在令人惋惜,而且事实证明胡亥完全是个纨绔子弟,不堪重用,秦始皇的一世英名尽毁于此,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胡亥是篡位非奉旨登基。 也许扶苏成为秦二世,用他的儒家思想来治理秦国,或许秦朝可以延续下去。但是,历史是不容我们去假设和猜想,也许只能留给我们一些启迪。

相关参考

为何蒙恬的30万大兵没反抗就死了 胡亥假传圣旨

始皇帝死后,一直被赵高秘不发丧,到了后面甚至伙同李斯、胡亥秘改圣旨,让自己即位,并发圣旨害死扶苏。让他奉诏自尽,为什么扶苏就没有反抗就死了?小编脑动大开一下,做下猜想!说起来扶苏在蒙恬军中,蒙恬的军队

李斯之死 李斯是怎么死的

  李斯与赵高钩心斗角>  赵高唆使胡亥除掉公子、大臣之后,便将目光锁定在曾经的盟友——宰相李斯身上。对于李斯这个盟友,赵高也没有放过,借胡亥之手除掉了这个对手。>>  当日的“沙丘之变”是二人为了各

密谋篡权,遗臭万年,秦朝因他而亡;昏庸残暴秦王二世胡亥

一、沙丘之变胡亥生于赵王六年(前230年),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在诸公子中年龄最小,也最得始皇宠爱。秦王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始皇出游南巡,命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左丞相李斯与兼掌符玺及颁发诏令

救命诗

纵观五千年中国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秦朝的扶苏与胡亥,三国时代的曹丕与曹植,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大清王朝的雍正夺位……兄弟相残、自相残杀的悲剧数不胜数,但是清王朝的爱

胡亥杀扶苏的几大理由

  沙丘政变的始作俑者赵高第一步劝说胡亥,第二步威逼利诱李斯,胸有成竹,步步为营,顺利组成了沙丘政变的利益同盟。但是,三人成功联手只是政变的第一步,政变同盟没有停下来,也不能停下,因为沙丘政变的最终实

秦始皇死后赵高主导的沙丘之变

「”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件事,虽然被秦始皇以暴力的手段解决了。可是这就像一根刺,在始皇帝心中,久久不能挥去,始皇帝一直闷闷不乐,于是便让博士创作了《仙真人诗》,等巡视天下的时候,便传令让乐工们在所经之

详解赵武灵王沙丘之变的历史始末真相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突然宣布废太子章而传位于幼子何(即赵惠文王)。后又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计划,引起了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公元前295年,主父(赵武灵

第一节 沙丘之变――篡诏夺嫡埋下灭亡之根

  谈及秦亡于二世,史家多以具有仁爱之心的扶苏未能继承帝位为憾。如果扶苏能够继承帝位,那么扶苏就会对秦始皇的暴政作出修正,虽然秦王朝也会发生政治动荡,但凭扶苏的朝野威望及其政策的调整,秦王朝极有可能渡

解密秦始皇死后“沙丘密谋”的真相

沙丘密谋,历史就是一个罗生门。沙丘密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绝不会有人知道的。沙丘密谋,只是一系列,秘室的之内的发生的事。比如,赵高劝说秦二世胡亥的言词,绝不会有第三者在场,而无论胡亥还是赵高,都也没有

扶苏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