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 ”脸”,是怎么丢掉的

Posted 相术

篇首语:不学习历史的人注定要重复错误。——丘吉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元璋的 ”脸”,是怎么丢掉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元璋的 ”脸”,是怎么丢掉的

短史记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去世。 说一下朱元璋的样貌之谜。 明清两代藏于宫内、传世至今的朱元璋画像,共计13幅。这些画像,可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见图1)。 图1:朱元璋传世的两种容貌截然不同的画像 一种是面如满月、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一盛年,一老年,共计两幅。 另一种,脸长额隆、鼻如蒜头、下额前突,颇为怪异,即俗谓的「 ”猪腰子脸像”,共计十一幅。 前者当是明代官方确定的「 ”标准像”。后者为何会藏入清宫南熏殿,迄今并无史料可以说明。 那么,朱元璋究竟是不是猪腰子脸(或谓鞋拔子脸)呢? 并非清朝刻意丑化 坊间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称朱元璋「 ”猪腰子脸”的历史形象,是清朝为了抹黑前朝,刻意制造的一种丑化。 这种揣测不成立。 「 ”猪腰子脸”画像,早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 活跃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官员张翰,在其《松窗梦语》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 「 ”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巨,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之像大不类。相传图太祖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像,未可知也。” 张翰在武英殿所见朱元璋画像,「 ”眉秀目巨,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显然指的是上文提及的官方标准像。「 ”与民间所传之像大不类”一句,则透露类似「 ”猪腰子脸”的怪异画像,当时已在民间流传。 活跃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另一位官员范守己,在其《曲洧新闻》一书中,也记录了相似的亲身经历: 「 ”在武英殿见太祖真容有二:壮年者,黑须,长寸余,面微长而丰,色甚皙,眉目有异。暮年者,须鬓若银,面益丰而圆矣,色更皙。乃知外间所传龙颔虬须,面有瘢志者妄也。” 也就是说,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武英殿里供奉的朱元璋标准像有两幅,一盛年一老年。这两幅画像,都流传到了今天(如图2)。与张翰一样,范守己也见过民间流传的「 ”龙颔虬须,面有瘢志”的另一种朱元璋像。 图2:朱元璋标准像的盛年版与老年版 活跃于明朝万历、天启年间的官员张萱,在其《疑耀》一书中,也留下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 「 ”先大父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摹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壮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及余直西省,始得内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如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 明人称祖父为「 ”先大父”。也就是说,大约在正德、嘉靖年间,张萱的祖父在云南黔国公(沐英的后人)府中看到过朱元璋的画像,「 ”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后来张萱自己得见宫中所藏朱元璋晚年版标准像,发现乃是「 ”美丈夫”,与黔国公府所藏大为不同。 综上可知,朱元璋的「 ”猪腰子脸”,至晚在明朝中后期已在民间广为流行。相反,作为官方标准像的「 ”美丈夫”版本,其传播范围仍相当有限。 所以,「 ”清朝刻意丑化”之说,是不成立的。 第一次整容:神赐「 ”项上奇骨” 朱元璋的时代,没有照相技术。要辨别其画像的真伪,只能依靠文字史料。 明朝官方资料,关于朱元璋的容貌,可见于「 ”孝陵神功圣德碑”。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 ”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 这段碑文,立于永乐年间,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认证(甚至有可能直接出自朱棣的手笔)。 「 ”龙髯长郁”,说的是朱元璋两颊的胡子长且茂盛;「 ”威仪天表,望之如神”,说的是朱元璋的整体形象端庄威严,有如神人。 总之,相貌很好,很有气势。 比较难以理解的,是「 ”项上奇骨隐起至顶”这个表述。 「 ”项”,是脖子的后部。脖子后面有一块「 ”奇骨”,沿着后脑向上延伸到头顶,这个在「 ”官方标准像”中,是表现不出来的,因为这些画像都是「 ”着冠正面像”,看不到后脑勺。 关于这块「 ”奇骨”的由来,永乐九年至十六年第三次修纂的《明太祖实录》,在「 ”吴元年十二月戊申”条下 ,有一番神话式的交代: 「 ”上梦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傅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甚异。” 神人在梦中把玉璧放在朱元璋的脖子上,让朱的脖子鼓了个微痛的包,用药没能治好,包最后变成了骨头。 这种故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朱元璋于次月,即戊申年乙亥日登基称帝),自然不能当真。朱元璋的后脖子曾经得病,影响到他的后脑轮廓,则应该实有其事。 图3:孝陵神功圣德碑 第二次整容:不喜逼真、加穆穆之容 关于朱元璋标准像的由来,活跃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官员陆容,在其《菽园杂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 ”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 陆容出生时,朱元璋已去世近40年。 朱元璋建都南京,洪武年间受召入宫「 ”写御容”的画师,如赵原、沈希远、陈遇陈远兄弟等,多来自江浙。陆容曾官任浙江右参政,其记述大约闻自江浙画坛。 「 ”笔意逼真”难获赏识,「 ”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则能得皇帝的欢心,似可说明朱元璋的真实相貌并不出众,须做一定的「 ”艺术渲染”才能成为「 ”标准像”。 第三次整容:父承子貌 不过,流传至今的这两张「 ”朱元璋标准像”,应该成型于朱棣时代。 据清光绪三年刊刻的《鄞县志》记载,靖难之变后,曾在洪武年间入宫为朱元璋「 ”写御容”的浙江画师陈远,曾受召前往北京,凭记忆重绘朱元璋标准像: 「 ”永乐四年,某殿灾,失太祖遗像,复召远绘。远为追想濡染如生,成祖对之,不觉泪下。” 图4:清光绪三年《鄞县志》卷四十五「 ”陈远条”,照片引自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 这段清光绪年间的记载,虽去朱元璋、朱棣时代已远,但据书中注释,其材料取自《明州画史》(明州即今宁波一带),作者邱承嗣,生于明代天启初年,卒于清代康熙中期。邱撰写《明州画史》,除利用《图绘宝鉴》及郡志外,尚参考了当地诸多家谱,如《陈氏谱》《钱氏谱》等,非是道听途说之作。 朱棣登基时,朱元璋藏于宫中的标准像已遭毁坏一事,还可见于永乐年间的官修史书《奉天靖难记》,该书竭力渲染朱棣讨伐建文帝的「 ”合法性”,对建文帝极尽污蔑之能事。其中一条,就是栽赃建文帝破坏朱元璋标准像: 「 ”(朱允炆)日益骄纵,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 图5:王崇武注本《奉天靖难记》封面,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种记载,自然是不可信的。 建文帝是朱元璋生前亲自指定的接班人,焚烧朱元璋标准像,对建文帝而言并无任何好处。 也正是考虑到难以取信后人,晚于《奉天靖难记》成书的另一官修史书《明太祖实录》(第三版),删去了「 ”建文帝焚烧朱元璋标准像”这段记载。 但是,在永乐初年,《奉天靖难记》是一部公开刊行的著作,是一次覆蓋全国的政治宣传。该书既然宣扬建文帝焚毁了朱元璋标准像,自然,朱棣登基后,就「 ”有责任”召人重绘朱元璋的标准像(其实,宣扬朱允炆焚烧朱元璋标准像,目的正在于重绘)。 《奉天靖难记》撰成的时间,上限是永乐二年十二月,下限是永乐四年八月前(见吴德义先生的考据)。 《明州画史》记载,陈远于永乐四年受召,前往北京,凭记忆重绘朱元璋标准像。 这种时间点上的重叠,自然不是巧合。 但陈远「 ”追想濡染”出来的朱元璋新标准像,有着新的变化。 前文提到,活跃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官员张翰,曾得到机会入武英殿瞻仰朱元璋的标准像。他发现,标准像里朱元璋的容貌端庄祥和,与民间流行的「 ”猪腰子脸”大相径庭。 除此之外,张翰在武英殿,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 ”成祖之容大类太祖,但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 「 ”大类”是非常像的意思,「 ”颐”即两腮。 张翰发现,武英殿的标准像里,明成祖朱棣,与明太祖朱元璋,除了胡子有区别之外,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因为二人的标准像都流传了下来,可以很直接地检验张翰当年的记载是否属实。如下图: 图6:朱元璋、朱棣父子标准像对比图 尽管一张是正面像,一张是略侧脸像,仍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二人的脸型、眉毛、眼眶、眼睛、鼻子、嘴型、耳朵,近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只有胡子。 父子之间容貌有相似处,是正常的。但撞脸到此种程度,仍属罕见。 这种撞脸,其实是有意为之。 永乐初年,为了证成自己推翻建文帝夺取帝位的合法性,朱棣对建文帝极尽污蔑之能事,还利用《奉天靖难记》一书,篡改了自己的身世,将母亲更改为马皇后,以取得「 ”嫡子”身份。借相士之言,渲染自己仅就面相而言亦当做天子,也是这场宣传工作的一部分。 《奉天靖难记》中有如下叙述: 「 ”上(朱棣)容貌奇伟,美髭髯,举动不凡。有善相者见上,私谓人言:龙颜天表,凤资日章,重瞳隆准,真太平天子也。” 同期,朱棣命人重修《太祖实录》,其中出现了「 ”(郭子兴)见上状貌奇伟,异常人”这样的描述;「 ”孝陵神功圣德碑”里,则出现了「 ”龙髯长郁””威仪天表,望之如神”的描述。 这是一番环环相扣的运作: (1)通过发行《奉天靖难记》一书,朱棣将自己的相貌定位为「 ”奇伟,美髭髯”。 (2)通过修改《太祖实录》、撰写「 ”孝陵神功圣德碑”,朱棣将朱元璋的相貌整容为「 ”奇伟”、「 ”龙髯长郁”。 (3)通过召陈远等在洪武时代参与过「 ”写御容”的旧画工,来京重绘朱元璋标准像,造成一种朱元璋、朱棣父子容貌极其相似的效果。 通过给朱元璋整容,使其容貌与宣传语境中的朱棣容貌高度相似,进而证成朱棣拥有帝王之相,是此番运作的核心目的——朱元璋以布衣起兵,其相貌已被「 ”证明”是帝王之相,如果朱棣的相貌,在核心特征上,与朱元璋高度相似,自然,也就「 ”证明”了朱棣同样具备帝王之相。 意即:那张「 ”朱元璋标准像”,其实是按照朱棣的标准像整过容的,并非朱元璋的真实相貌。 第四次整容:按相术得出猪腰子脸 目前可见最早记载朱元璋长了一张「 ”猪腰子脸”的材料,是明代著名相士袁忠彻所撰的《古今识鉴》一书。 书中借方士「 ”铁冠道人”之口,如此描写朱元璋的相貌: 「 ”明公状貌非常,龙瞳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声音洪亮,贵不可言。” 相术里,「 ”天”指天庭,即额头,「 ”地”指地阁,即下巴。「 ”天地相朝”,意即额头与下巴同时前凸,形成一种遥遥相对之状。这种脸,民间俗谓「 ”鞋拔子脸”或「 ”猪腰子脸”。 图7:《古今识鉴》中对朱元璋容貌的描述 下图引自袁珙(袁忠彻的父亲)所撰《柳庄相法》,红色方框已标识出天庭、地阁、日角、月角、辅骨的具体位置。对照此图,当不难理解所谓「 ”日月丽天,辅骨插鬓”是什么意思。 图8:《柳庄相法》中所绘相术名词位置图 至于「 ”五岳”,在《柳庄相法》中的具体位置,如下图: 图9:《柳庄相法》中所绘五岳位置图 所谓「 ”五岳俱附”,亦即脸上的这五个部位,呈一种向内归附的态势,大致相当于俗谓的「 ”脸没有长开”。 之所以袁忠彻在《古今识鉴》中的这段记载值得重视,是因为他与父亲袁珙,曾同时以相术服务于朱棣,深受朱棣的信任。 永乐八年,袁珙去世,朱棣「 ”为之哀悼”,赐钞六百锭办理丧事,并命姚广孝为其撰写墓志铭。 据姚广孝所写墓志铭,袁珙在相面时,曾如此描述朱棣的面相: 「 ”龙形而凤姿,天广地阔,日丽中天,重瞳龙髯,二肘若肉印之状,龙行虎步,声如钟,实乃苍生真主,太平天子也。年交四十,髯须长过于脐,即登宝位。”(姚广孝,《故承直郎太常寺丞柳庄袁先生墓志铭》) 姚广孝这段记载,与袁忠彻在《古今识鉴》中记述的袁珙相朱棣(见图10),内容大体相似,惟后者多了一些内容。 其中,最引人注意者,是多出了一项「 ”伏犀灌顶”——前文曾提到,经朱棣认证的「 ”孝陵神功圣德碑”里,关于朱元璋,也有一项是「 ”项上奇骨隐起至顶”(亦被简化为「 ”奇骨灌顶”)。 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朱棣在利用袁珙这些相士,刻意将自己与朱元璋的相貌特征,塑造成一模一样。 图10:袁忠彻《古今识鉴》所载袁珙相朱棣 袁忠彻这本《古今识鉴》,刊刻于景泰二年,距离朱元璋去世,已有53年。根据书中序言,有「 ”以遗识者,应有所鉴戒焉”等语,应该是一本私人性质的撰述(有学者称该书是奉旨撰写,误)。 于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 (1)朱棣时代形成官方文字材料里,朱元璋的面貌的核心特征,与朱棣是完全一样的(奇伟、美髭髯、奇骨灌顶),画像材料(标准照)也证明了这一点。 (2)袁珙、袁忠彻父子作为朱棣最信任的相术师,参与了对朱元璋的整容工作(袁珙相朱棣,是这工作的一部分)。但在袁忠彻所著的非官方资料《古今识鉴》里,朱元璋的形象,并没有与永乐年间的官方材料保持一致。在这本书里,朱元璋的相貌是「 ”天地相朝”,朱棣的相貌却是「 ”天广地阔”。 这种矛盾,只能解释为:亲自参与了针对朱元璋的整容工作的袁忠彻,知道那幅标准照,并非朱元璋的真实相貌。 袁珙、袁忠彻父子籍贯鄞县,受召北上为朱棣重绘朱元璋标准像的画师陈远,也是鄞县人。陈远来到北京城时,袁忠彻父子也正以相术服务于朱棣(甚至是直接负责执行对朱元璋的整容工作),他们有机会从陈远口中获悉朱元璋的真实相貌。 袁忠彻于1439年退休回乡,闲居鄞县二十年,于1451年撰成《古今识鉴》一书。乡居期间,他也有足够多的机会,从陈远的后人口中获知朱元璋的大致相貌。《古今识鉴》中为朱元璋相面的「 ”铁冠道人”,恐不过托名而已。 流传至今的所有南熏殿所藏朱元璋「 ”猪腰子脸”画像,带有一种很明显的共同特征:服饰全然不合规制、面容畸形到不似人类所应有,比如下面这张。 图11:脸部畸形到超出正常想象力的朱元璋像 显然,这些画像绝非出自曾受召入宫「 ”写御容”的画师如陈远等人之手——这些人至少不会画错服饰的形制——而应该是民间画师根据民间传闻所绘。这种民间传闻,又无疑发端于袁忠彻的《古今识鉴》。 以图11为例,这位奇丑无比的朱元璋,简直完全满足《古今识鉴》里的文字表述: 「 ”龙瞳凤目(龙瞳圆、凤目长),天地相朝(额头与下巴外突),五岳俱附(全往中间长),日月丽天(丽,附着之意,日角和月角附在天庭上),辅骨插鬓(眉骨及略向上部位的骨头斜插向上,直入鬓角)。” 简言之,袁忠彻父子自某些渠道(如陈远等画师)获悉了朱元璋的真实相貌,他们先按照相术原理,将该相貌用相术名词进行一番处理,形成相术语言。某些民间画师,再依据这些相术语言,一板一眼地绘制朱元璋像。在这一「 ”由画像(画师口述)翻译成相术语言,再由相术语言回译成画像” 的过程中,朱元璋的脸,很自然地就被整容成一张非常夸张的「 ”猪腰子脸”,朱元璋也成了一个望之完全不像正常人类的丑八怪。 图12:这张朱元璋像,完全符合《古今识鉴》的相术语言 经过这般四次整容,朱元璋的真实样貌,就此消失了。 这四次整容,无论是宣扬神赐「 ”项上奇骨”,还是不喜欢「 ”笔意逼真”要求增加「 ”穆穆之容”,还是按照朱棣的标准像重绘朱元璋的标准像,抑或按照「 ”帝王之姿”的相术文字转化而成的猪腰子脸,本质上都是权力催生出来的怪胎。 换句话说,朱元璋的「 ”真脸”之所以会失踪,完全是老朱家自己不想要那张「 ”真脸”——最开始是朱元璋自己不想要,后来是朱棣不想要。 (完) 参考资料 ①金性尧,《明太祖御容》。收录于:金性尧,《炉边话明史》,紫禁城出版社,2011,第25~27页。 ②夏玉润,《漫谈朱元璋画像之谜》,《紫禁城》2008年第4期。 ③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④吴德义,《<奉天靖难记>》的编撰与历史书写》,《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⑤胡丹,《「 ”相人术”与明代前期政治》,《北大史学》,2013;胡丹,《相术、符号与传播:「 ”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史学月刊》2015年第8期。这两篇文章提出的「 ”朱棣给朱元璋整容”的观点给笔者的启发甚大,特此致谢。不过,这两篇文章认为朱棣的整容方向,是把朱元璋往丑了整,这是笔者完全不能认同的。该文对《太祖实录》中的「 ”上状貌奇伟”之「 ”奇伟”等词的解释,笔者亦认为不确,有涵义颠倒之嫌。

相关参考

朱元璋遭遇的3次劫难,每次都差点丢掉性命,却因遇贵人化险为夷

朱元璋的一生绝对称得上传奇,从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乞丐,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加上些许的运气,最终坐上皇帝的宝座,敢问还有谁能做出如此成就?成功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其中的艰辛和苦难,只有身处其中方能体会,朱

猫脸老太太事件,1995年哈尔滨猫脸老太太事件真相

1995年哈尔滨猫脸老太太事件是说,当时在哈尔冰一个老太太在买菜回家的时候死在路上,但是正巧旁边一直猫走过,老人突然就坐了起来,身子没变但是半边脸变成猫的脸。人们都说人刚死的时候,有动物从身边路过的话

猫脸老太太事件,1995年哈尔滨猫脸老太太事件真相

1995年哈尔滨猫脸老太太事件是说,当时在哈尔冰一个老太太在买菜回家的时候死在路上,但是正巧旁边一直猫走过,老人突然就坐了起来,身子没变但是半边脸变成猫的脸。人们都说人刚死的时候,有动物从身边路过的话

哪些地方是我丢掉的

  抗战时期汪精卫夫妇跪像资料图  李时雨,1908年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1927年春入北平法政大学预科班学习。193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在南京被各地学生推举为向国民党请愿示威行动

哪些地方是我丢掉的

抗战时期汪精卫夫妇跪像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原题为:五见巨奸汪精卫李时雨,1908年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1927年春入北平法政大学预科班学习。193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

朱温功亏一篑,结果放虎归山,丢掉天下

鸿门宴说的是刘邦与项羽的故事,项羽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杀死刘邦,结果在后来楚汉战争中战败自杀,丢掉了天下。其实在唐朝末年,也有一场「”鸿门宴”,这场酒宴也决定了历史上的走向,结果朱温功败垂成,放虎归

哈尔滨猫脸老太太事件真相是什么

猫脸老太太事件这是一件发生在上世纪末的一件事,而且正史也有所记载,整件事的恐怖程度堪比最惊悚的电影桥段!九十年代的中国,在哈尔滨发生了一件十分可怕的灵异的事——猫脸老太太事件。这已经是陈年往事了,这件

霸王项羽是怎么把到手的江山随手给丢掉的

项羽是被司马迁认为得过天下的一个帝王天子《史记》给项羽作传列入了「”本纪”,这种历史待遇是只给予帝王天子的,西楚霸王由此得与秦始皇及汉高祖同侪。《史记》中的「”本纪”计有十二,分别如下:五帝本纪第一、

历史上的后羿是因为打猎丢掉性命的吗?

...史人物。不过,他“成也萧何败萧何”最终因为爱狩猎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呢?传说中的后羿是以历史上的羿为原型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的羿生活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初期,开始时是东夷地区马颊河下游的...

历史上的后羿是因为打猎丢掉性命的吗?

...史人物。不过,他“成也萧何败萧何”最终因为爱狩猎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呢?传说中的后羿是以历史上的羿为原型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的羿生活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初期,开始时是东夷地区马颊河下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