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中美国为什么不援助德国
Posted 北极熊
篇首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德战争中美国为什么不援助德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德战争中美国为什么不援助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苏联军民经过顽强奋战,终于赢得了战争胜利,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转折点。大多数人认为德军输在了对手广袤的战略纵深和冬季的严寒,但很少有人关注到盟国的支援,是苏联赢得战争的关键。 战争伊始,德军很快吞噬了苏联大片领土。在随后的半年战争中,近300万苏军阵亡,20000多辆坦克被击毁,战机损失17900架,原本550万的常备军,基本消耗殆尽。也就是说,单靠苏联自己很难再有作为,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外援。 「 ”北极熊”的示好,遭到西方社会的拒绝。 早在纳粹德国横扫欧洲,准备入侵波兰时,「 ”北极熊”并没有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他们刚刚脱离一战的煎熬,又忙于复杂的国内斗争,再加上百年不遇的经济大萧条。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很难与德国抗衡。 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同在欧洲的英法等国,频频伸出「 ”橄榄枝”,试图结为同盟,抱团取暖。然而,东、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和矛盾,以及西方社会的「 ”祸水东引”政策,让双方的谈判成为了「 ”各怀鬼胎”的闹剧。 但希特勒抓住这机会,迅速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即打破了他们的联盟,挑拨他们之间的矛盾;又避免了两线作战,专心入侵波兰。这种「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做法,最终导致法国投降,英国疲于应付天上的德机,苦苦支撑。 老奸巨猾的丘吉尔一面求援于同宗同族的美国,一面不断向苏联传递假情报,挑唆「 ”北极熊”进攻德军。这种把戏自然遭到斯大林的嗤之以鼻,但对德国的威胁也不得不防,于是进攻芬兰等国,建立了一条东方战线,防范可能的入侵。 罗斯福的再平衡战略。 深谋远虑的罗斯福敏锐的感到欧洲的战事,将触碰到本国的长远利益。纳粹德国的嚣张跋扈和不得人心,已经打乱了欧洲的秩序和平衡,唯有「 ”以暴制暴”才能解决。但是,国内的孤立主义让他举步维艰,只是通过「 ”租借法案”提供军援。 然而,只是军援英国显然不能遏制德国的势头。所以,英美两国同时将希望寄托于「 ”北极熊”的参战。斯大林对希特勒这么快撕毁合约发动战争,确实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致使战争爆发后,苏联遭受了重大损失。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两国随即声援苏联。原先一贯反苏的丘吉尔,自然出于英国自身的安危考虑,早就盼着苏德两国打起来,好让英国摆脱困境。而尚未受到威胁的美国也支持苏联,一副积极介入欧洲战事的样子,但为什么不支援德国呢? 首先,再平衡战略是谋求美国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其国内所谓「 ”不与任何国家缔结纠缠的同盟”的孤立主义和「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绥靖势力相当有市场,上上下下都希望借机从中渔利,发战争财。 当然,这种短期利益是罗斯福不屑一顾的,他看着更远、更大的利益。在他看来,德国称霸全球的野心一定会给美国带来威胁,遏制的办法就是扶持一个和其相当的对手,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可以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其次,德国的崛起引发了不安。上世纪2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中,美国依靠新政摆脱危机,而德国依靠强军策略在欧洲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工业生产能力方面,都跟其相媲美,这是罗斯福最不安的事情。 而苏联也只是刚刚起步搞经济建设,各方面的实力与其相距甚远。也就是说,对「 ”北极熊”的援助,一时半会儿不会构成威胁,更不会发生利益冲突,而德军在与「 ”北极熊”的拼耗中,一定会走向衰落,华盛顿可以坐享其成。 当然,东、西方的矛盾主要还是价值观的不同,并没有想「 ”取而代之”。而德国人是要灭掉除了雅利安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这可是涉及生存的大问题,这是和全世界的人们作对,自然少不了遭到美国人的反对。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要称霸全球。一战后作为战胜国,也试图在欧洲获取一定话语权。然而,法国、英国这些老牌的欧洲国家自然看不上这个「 ”后起之秀”。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插手欧洲事务的建树并不大。 二战的爆发,在罗斯福看来,这可是难得的机会。通过援助可以成功对欧洲各国的经济进行控制,从而使得美国获得资本市场的霸主地位,继而称霸全世界。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影响,主导和掌握欧洲经济的命脉,这才是援助背后的根本原因。 当然,美方的援助,「 ”北极熊”不但获得了胜利,而且迅速崛起。 此时苏联可谓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主要的工业与农业产区相继沦陷。截止到41年底,多达71%的铁、58%的钢以及63%的煤,伴随着大量土地沦陷而丧失;粮食也遇到了危机,如:一位普通工人的口粮降至500克/天。 由此可见,他们现在是除了人,要钱没钱,要枪没枪。危急时刻,大洋彼岸的美国援助是他们最后的希望。所以,斯大林对英美两国的声援和援助表示欢迎。开战不久,就向美方提出了一份18.4亿美元的军购订单。 随后大量的物资从伊朗、北极航线和太平洋三个方向,源源不断的运往东方。尤其是铝,它是生产飞机和坦克发动机的重要材料。战争期间,美军共计支援了300多万吨铝,以及大量的武器装备,仅飞机就援助了18000架。 令人称奇的是,既然工业损失很多,为什么大量的坦克、飞机、卡车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呢?其实,这背后的「 ”功臣”依然是美国的援助,他们提供了近60000台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床等大量机械制造设备。 截止到战争结束,英美根据《租借法案》,共向苏方交付了超过1700万吨,大约98亿美元的物资。因为是有偿的援助,所以苏联人并没有对其有个公正的评价,同时还一直淡化《租借法案》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有了美国的机械加工、先进的战机和坦克等物资,让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和工业大国。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评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 ”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相关参考
二战结束后,关于同盟国谁家贡献大的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普遍的认为,美国在二战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苏联英雄朱可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却有另外一种解释,他认为,苏联军民在苏德战争中作出的牺牲和
导致“二战”进入新阶段的苏德战争 苏联于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侵略所进行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美国 1949年1月美国提出援助不发达国家计划“第四点计划”
1949年1月美国提出援助不发达国家计划“第四点计划”亦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所提出计划的第四点,故称“第四点计划”。杜鲁门在演说中提出了四点“主
文/寂寞的红酒1941年6月22日,德国出动550万军队全面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和德国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争日趋白热化,战事呈现出胶着状态。但在这场苏德巅峰对决中,被德国寄予厚
边境不再静悄悄——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宁静的苏德边境突然被雷鸣般的炮声打破。300万德国士兵从东普鲁士和波兰的集结地出发,向苏联国境蜂拥而入。苏德战争就在这种秘而不宣的“闪电战”
1941年7月12日苏英签订《联合行动的协定》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表示了对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支持态度。1941年7月6日,苏联军事代表团赴伦敦,商谈英国给苏联物资技术援助的问题。7月12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德国纳粹公然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为契机,苏德战争正式爆发。苏德战争是苏联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坚持作战的卫国战争。即使是在作战初期,被打得措手不及的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德国纳粹公然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为契机,苏德战争正式爆发。苏德战争是苏联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坚持作战的卫国战争。即使是在作战初期,被打得措手不及的苏
二战苏德战争全部大战役介绍,从战损比和战略意图看谁是战斗民族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德军几乎每次战役伤亡都比苏军少,但是最后还是苏联赢得了胜利呢?简单说来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苏联地大物博,人多工业底子厚,德国一口吃不掉一个胖子会被反揍,当然也绝不能忽视英美诸如《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德国纳粹公然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为契机,苏德战争正式爆发。苏德战争是苏联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坚持作战的卫国战争。即使是在作战初期,被打得措手不及的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