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不知兴亡

Posted 潼关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民间不知兴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间不知兴亡

作者:黎 荔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晚年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命驾西秦过程中,他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 ”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 张养浩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起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 ”聚”和「 ”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 ”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望西都,意踟蹰”。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伤心秦汉经行处”,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他不是为「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 ”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此曲迥异于其他诗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张养浩登临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震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豪雄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张养浩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舒。 「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怎么也「 ”百姓苦”呢?王朝之「 ”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 ”兴”与「 ”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 ”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骊山怀古》「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 ”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张养浩这首散曲的可贵之处,在于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正因为最后两句,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关于兴亡的话题,后来满清入关,摧残文明世界,天崩地裂之际的一代大学者顾炎武,把国和天下严格分为两个概念,认为国家朝代更替是「 ”亡国”,是其君其臣的责任。而「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而食人,人将相食”就是「 ”亡天下”了,是每个「 ”匹夫”的责任。顾炎武的本意很清楚,「 ”国”指的是政权,政权的兴亡,也就是改朝换代,那是在位的皇帝与大官们的事;「 ”天下”指的是道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民族精神,社会正义,那是「 ”匹夫”有责的。在顾炎武看到,「 ”亡天下”比「 ”亡国”可怕多了。 顾炎武说这话的时候是明末朱家朝廷将亡之际,有一些士大夫已经纷纷降清,如钱谦益之流。顾对此十分愤慨,认为统治者荒淫无道把政权给折腾完了,我们没有责任,但是「 ”匹夫”应该坚守的是道义原则,不论谁入主中原,这一原则不能变,也就是「 ”士”的气节。其实他所谓的「 ”匹夫”还是指士大夫,只是暂时在野而已,真正的黎民百姓,引车卖浆者流也是无法负起这种道义责任的。 国家兴亡,匹夫无责。原因在于「 ”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在专制制度下,「 ”匹夫”对政事既无知情权,又无参与权,如何能负起责任?至于道义上的担当,也就是顾炎武所说的那个「 ”天下”,似乎古今中外的「 ”士”都是引以为己任的。为捍卫自己认定的真理或道义原则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中外史籍都不乏例证。本来民间不管兴与亡,不知从何时起,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句,「 ”天下”被悄然置换成「 ”国家”,估计大约在晚清时期,眼看列强环伺,清政府无力保国,民间仁人志士蜂起,不论是否喊出这一口号,心中都存此意,认为挽救国家已不能靠肉食者谋之,需要民众担起责任。那时的「 ”国家”绝不是清廷,而是中国的疆土,实际上那已是西方的主权、民主、宪政等概念输入之后,这种「 ”匹夫有责”的观念导向通过革命推翻朝廷来救国。 身处民间大地,我辈「 ”匹夫”,如何担当「 ”兴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鲜有比这句更为精到、准确,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民为贵,社稷次之。这个兴亡律是中原王朝在过去二千年里也未能打开的一个死结。 兴亡之际,百姓有思变之心,也是人之常情。王船山描述的晚唐社会心态是:「 ”民辄疾首以呼、延颈以望,曰:恶得天诛奄至,易吾共主,杀此有司,以舒吾怨也!”可是不变要命,变也要命。等到了丧乱酷烈之时,「 ”屠割如鸡豚,野死如蛙蚓,惊窜如麏鹿,馁瘠如鸠鹄,子视父之剖胸裂肺而不敢哭,夫视妻之强搂去室而不敢顾,千里无一粟之藏,十年无一荐之寝”。王船山所揭示的这种只能在最坏和更坏之间选择的境地,我们不妨称之为「 ”船山困境”。怎么办呢?无条件的稳定成了朝野共同的至上追求。 问题是,选择题只能这样一代一代地做下去吗?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就没有第三种可能?或者说,像鲁迅所期望的那样,创造出「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任何政权都不能把人不当人。要是没有第三样时代,中国人的命就会始终如一如梦魇一般缠身,跳不出张养浩的中国兴亡律。即使从政权的角度来看,倘若兴也百姓苦,能长治久安下去吗?亡也在不远的前方,当然,那是更大的破坏要到来。 难道老百姓就只能如北岛的一首诗《古寺》中所描绘: 荒草一年一度 生长,那么漠然 不在乎它们屈从的主人 是僧侣的布鞋,还是风 或如金庸封笔之作《鹿鼎记》,鹿鼎之意原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翻阅书中可见,群雄逐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只不过未知是谁来杀了这头鹿,这头鹿,却是死定了的。”

相关参考

从历史兴衰看天下兴亡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是一篇阅读题,急求阅读答案1.从历史看天下兴亡2.天下兴亡不取决于个人;天下兴需要一个贤明的君主;新旧交替,是自然发展过程中正常的循环。3.举例论证。强有力的论证了天下兴亡不取决于个人

天下兴亡的十大规律

华夏文明五千年,里面的故事一部《二十五史》几百万言也说不尽,然而,十个规律是句话却道尽了天下兴亡。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

为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听听这位鲁国普通剩女怎么说

为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听听这位鲁国普通剩女怎么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鲁国有一个小城叫漆室邑,城邑中有一个女子,过了适婚的年纪还没有出嫁。当时鲁国第29代国君鲁穆公已经年迈,而太子

从刘备托孤,看蜀国兴亡,权利的游戏

公元222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备改永安为白帝城,临终前立长子刘禅继续帝位。托孤其时刘禅年仅17岁,尚且年幼。蜀汉北有曹魏,东有孙权,都虎视眈眈,大好机会想要吃掉蜀国!同时,

从刘备托孤,看蜀国兴亡,权利的游戏

公元222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备改永安为白帝城,临终前立长子刘禅继续帝位。托孤其时刘禅年仅17岁,尚且年幼。蜀汉北有曹魏,东有孙权,都虎视眈眈,大好机会想要吃掉蜀国!同时,

清朝八大附属国兴亡的历史真相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然其兴盛程度是一般的小国家不能比拟的。所以在古代时期,中国有很多附属国,这是只是兴盛的表现。小国附属于大国,这是一种生存法则。十大附属国之一、清朝与朝鲜的关系在清兴起以前,朝

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

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

日本史上最精锐部队兴亡史

若是说起中国的精锐军队,大家都能脱口而出诸如虎贲军等威名传播后世的部队,不过,如果谈起日本的精锐部队的话,除了战国时代织田信长的马廻众以外,只怕属「”赤备”最为有名了。赤备赤备是什么赤备,指的是日本战

刘梦溪 陈寅恪的 ”家国旧情”与 ”兴亡遗恨”

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编者按】2019年10月7日,距现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逝世整整五十周年。为致敬这位前辈学术大师,凤凰网国学频道征得著名文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刘

十六国按照各国兴亡的先后,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西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进入中原的北方各族争夺统治权的战场。参与这一斗争的主要民族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建立的主要国家有一成(汉)、二赵、三秦、四燕、五凉、一夏,史称十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