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

Posted 秋风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

军城早秋 唐代: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 ”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 ”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译文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赏析 《军城早秋》载于《全唐诗》卷二六一。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 ”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 ”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 ”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 ”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 ”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 ”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相关参考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秋天耿返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旧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耿,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宗宝应二年(763)举进士,任T县(今陕西周至)县尉,后入朝任左拾遗,大历十年(775)、十一年(77

历史秘闻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秋天耿返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旧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耿,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宗宝应二年(763)举进士,任T县(今陕西周至)县尉,后入朝任左拾遗,大历十年(775)、十一年(77

昨夜,南苑机场关停 它是人民空军的腾飞地标

陈肖/摄「”南苑是一座老机场,有多老呢?它始建于1910年8月,开放于1913年7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机库、专用跑道和相应设施的正规机场。在这里,1913年以南苑机场为中心的南苑航空学校正式建成开

扬言炸毁警察局图谋暴动 香港学联昨夜围堵政府

11月30日,学联及学民思潮发动包围政府总部和特首办。此前一天,有人发恐吓电邮,扬言炸毁警察总部。多方信息显示,在反对派的煽动下,香港“占领”者已日趋激进,有评论人士甚至担心香港不排除发生暴动的可能性

历史人物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是怎么回事

  「三箭定天山」出自《新唐书.传》:「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后以「三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

汉朝历史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班婕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他言,人生若只如初见。只此

文化是个好东西,从《大风歌》到《秋风辞》

先说一段历史:奶奶专门管皇帝,一连管了三任。她与爷爷汉文帝一同节俭,无为而治;爷爷走后,她又时刻叮嘱老爸汉景帝,政治也要过节俭的日子,勿用儒生,因为儒生总想着花钱。不可一世的少年天子刘彻即位了,奶奶还

春秋战国 秋风露草泣寒虫――夹缝求生的韩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

历史人物 秋瑾的后代是谁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曾这样评价秋瑾“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秋瑾作为少见的女革命志士,其后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