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之一 圆寂时才53岁

Posted 王羲之

篇首语:挨金似金,挨玉似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他是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之一 圆寂时才53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是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之一 圆寂时才53岁

支遁大师是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佛学造诣很深,世代崇信佛教。著有《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 ”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 ”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今日恭逢支遁大师圆寂纪念日,顶礼缅怀支遁大师!南无阿弥陀佛! 支遁大师 支遁(314-366),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河南人。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浙江省新昌嵊州一带立寺行道,僧众百余。 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极盛行,佛教僧侣有的也加入了清谈的行列,佛经也成了名士们的清谈之资,而支遁几乎是这种风气的代表人物。因而支遁一生交往的名士很多,名士也喜欢和他来往,并且非常推崇他。在《世说新语》记载中关于支遁的记载就有四十多条。 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杂揉老释的僧人,他对于清谈家最为宗奉的典籍《庄子》更有独到的见释。对于《庄子》的《逍遥游》篇尤能独抒己见,曾为当时名士王羲之等所欣赏。后来他与王羲之会面,王羲之请他住在灵嘉寺。以后移到石城山,立栖光寺。晋哀帝即位(362年)以后,曾屡次派人征请。支遁在晋京停留将近三年,上书请求回山,哀帝应允并给了他很优厚的馈赠和照顾。 支遁佛学造诣很深,世代崇信佛教,著有《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 ”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 ”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太和元年(366年)四月四日示寂于余姚坞山,世寿53岁。

相关参考

中国近代第一高僧,活到120岁,圆寂时留一字遗言,至今无人参透

人们经常会说看透世事就去出家当和尚或者尼姑吧,这话说得倒也不假。佛门清净,许多人看淡世事之后却会先考虑这个地方,古往今来,也有许多的人虽然没有得道成仙,但是也是颇有成就。近代有一个高僧非常长寿,活到了

历史秘闻 120岁圆寂,死前留下1个字,至今无人参透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就是一直很被重视,尤其是在隋唐时期。而随着佛教的兴盛,则是会有不少的得道高僧。而今天就来说一位近代的得道高僧。他不仅对佛法很是精通,而且就连寿命也比一般人长。他活到了一百二十岁才

得道高僧奇人奇事,圆寂十余年真身不腐,专家当场发现诡异现象

之前听说过最多的得道高僧就是泰国的龙普托大师,只要是去过泰国旅游的朋友肯定都能获取关于这位大师的介绍,这位龙普托大师死后300多年肉身不腐,而且双眼一直都是睁着的,确实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泰国国王每年

历史人物 崇祯上位时才17岁,他是怎么扳倒位高权重的魏忠贤的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崇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魏忠贤是明末的小人物,却能绽放出“万丈光芒”,但最后还是被新皇帝清理得无影无终。>>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当信王时,对

顺治帝是73岁圆寂还是24岁死于天花?

关于顺治到底是怎么离位的,传统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顺治在顺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子、宠妃的相继病亡,福临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

晋朝历史 古代十大美男之一

 卫玠:古代十大美男之一  卫玠,字叔宝,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七年(286年),卒于怀帝永嘉六年(312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他是魏晋之际继何宴、王弼之后的著名的清谈名士和玄理学家,初

晋朝历史 古代十大美男之一

 卫玠:古代十大美男之一  卫玠,字叔宝,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七年(286年),卒于怀帝永嘉六年(312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他是魏晋之际继何宴、王弼之后的著名的清谈名士和玄理学家,初

唐朝历史 玄奘简介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玄奘生平

(602-664年)原名陈,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通称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

历史人物 玄奘简介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玄奘生平

  (602-664年)原名陈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高僧>通称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

出家不忘爱国——记抗战时期的藏传佛教高僧大德

中国西藏网讯近日,喜饶嘉措大师爱国思想研讨会暨爱国爱教展览在青海西宁举办,又唤起了人们对一代宗师、佛学泰斗喜饶嘉措大师的缅怀之情。生于1884年,1968年圆寂,大师亲身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