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内阁,是怎么一步步取得丞相权力的

Posted 内阁

篇首语:所谓一见钟情不过见色起意,所谓日久生情不过权衡利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代的内阁,是怎么一步步取得丞相权力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代的内阁,是怎么一步步取得丞相权力的

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将丞相之位废除,分权于六部百司。朱元璋还下令:「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这件事情引起了朝野巨震,千百年来,皇权与相权一直都交织在中央政府权力的中心地带,两者自诞生起便互有压制作用,有时相权甚至还要压过皇权一头,比如霍光与汉宣帝。 朱元璋画像 从朱元璋废丞相,及其大肆屠杀开国元勋(胡蓝党案)之事,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本意实为巩固皇权,消灭殆尽一切可能影响朱家权位之因素。然而,朱元璋绝不会想到的是,因为他废除丞相,后世又多出了一个「 ”有相权而无相名”的机构,这就是内阁。 内阁的权力,从最初的「 ”只备顾问”猛然变换到后来的「 ”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其中反差之大,足令人瞠目结舌。事出必有其因果,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内阁的权力因何而变化。笔者学识浅薄,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赐教。 明朝官制的特点与内阁的产生 朱元璋在官制上的变革,可用一语概括:「 ”分权于百司,帝方自操威柄。” 这是一种权力上的制衡,在这之前,丞相统领百官,开府领政,权力仅次于帝王。势力庞大的相权带来的威胁总让皇帝们在夜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俗语云:「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而朱元璋又是个权欲心极重的人,所以他才做出来如此举动。 其实在废丞相之前,朱元璋就开始着手削弱能够专断独行之官职了。洪武九年,他废掉地方上的行中书省,把军政大权与司法权分于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司长官每逢大事皆不能自作主张,必须会同三司商议后上报于中央决定。 布政使官契 明史记载,废丞相后:「 ”......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章奏则达之通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分大都督府为五,而征调隶于兵部。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表面上,丞相的权力被各部分管,但实际上,是皇帝兼任了丞相之职。这样一来,每天的奏章堆积成山等待皇帝一人处理,朱元璋只能「 ”星存而出,日入而休”,劳累不已,故他设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以备顾问,此为内阁之前身。 权力全部汇集于皇帝身上,这种模式似乎是只适合朱元璋的,原因大概有三: 朱元璋权欲之心极重 其拥有充沛的精力去应付繁琐的奏章 政治上的才能让他能完善处理政事 文渊阁 虽说朱元璋勤于政事,但其后世的皇帝或懒惰、或怠慢,没有能力做到祖先这样的高度,对相权反而感觉到是一种累赘,他们又不好直接违抗祖宗的法令,于是内阁便应运而生。 明成祖时,「 ”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至此正式成立。 内阁权力的发展 太祖初,大学士尚无权力而仅备顾问,等到明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务。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展,仁宣两朝的内阁开始执掌朝政。 宣德年间,内阁之阁臣大多由各部尚书担任,且阁臣们又为皇帝之师,故内阁在朝地位崇高,声望日隆,宣宗更是试验性的给予了内阁「 ”票拟”的权力。 票拟,指奏章先由阁臣阅览商议后,将处理的意见写在小票上连同奏章一起呈给皇上,选择与否还要看皇帝的「 ”批红”。 票拟虽说可以参与机务,但其初却无法决策政事,其权力也受到皇帝「 ”批红”的限制。但是到后来,票拟却变了个样,阁臣甚至可以利用他来压制皇上。 当是时,健等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呼为「 ”先生”而不名。——《明史·刘健传》 孝宗年间,刘健等人所奏请的票拟「 ”无不纳”,其形成之原因该是皇帝承认阁臣之威望与能力,全权放任与内阁,故孝宗「 ”呼为先生而不名”。这个时候可以说,内阁已经拥有了宰相的性质了。 孝宗之前,景泰年间亦有如此的记载:「 ”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陈)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皇帝想要更换太子,首先考虑的竟是贿赂阁臣,其中之意思,莫不是皇帝在某些方面还要受阁臣限制? 刘健画像 孝宗逝世,武宗继位,内阁此时已经有抑制皇权的意思了。是时,刘瑾等太监弄权,刘健等人力谏,终于将自己的想法加于皇帝身上并逼迫其实行。据记载: 刘瑾者,东宫旧竖也,与马永成......等八人俱用事,时谓之「 ”八党”。日导帝游戏,诏条率沮格不举......健等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谓:......所拟四疏,不敢更易,谨以原拟封进。”不报。居数日,又言:「 ”......(以辞职相威胁)”帝优旨慰留之,疏仍不下。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帝不得已,始下前疏,命所司详议。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李东阳、谢迁继之,帝皆不许。既而所司议上,一如健等指。帝勉从之。 我们可以看到,武宗由最开始的「 ”不从”到「 ”勉从之”这个过程,是内阁权力逼迫所至。此时,皇帝要是没有适当的理由,是无法否决内阁的票拟的,所以武宗以「 ”不从”来拖延时间,但最后,他还是因「 ”所司祥议”后被迫遵从内阁之决策。众所周知,武宗一直是一个「 ”洒脱”的君王,连他都为内阁所限制,这足以说明内阁在此时地位之崇高。 明武宗朱厚照 嘉靖时期,世宗痴迷道教,一心修道,深居简出,他为了不被俗物缠身,便选取严嵩为代理人,所有政事都放任不再过问。这个时候的内阁,已经是权压六部、赫然真宰的存在了,而其权力的扩大虽说是皇帝昏庸所至,但亦可以说是沿用前习了。 内阁之权鼎盛时期,该是神宗时张居正执政的时候,这一段我们要重点讲讲。 张居正时期内阁的鼎盛 张居正自叔大,号太岳,荆州人士,是明代著名的改革家。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曾经开玩笑似的说过这样一句话,明朝的国运是一个「 ”M”型的走势,张居正改革就位于最后的那个尖上。 张居正画像 张居正是一个政治天才,他对于权势有着超乎常人的欲望,明史谓其「 ”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令人佩服的是,嘉靖、隆庆时期的各代首辅之间势同水火,但他们都与张居正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这让人不得不赞叹其在官场的游刃有余。 神宗继位时年仅十岁,张居正出任首辅兼帝王师,颇受太后信任。居正勾结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把持朝政开始一系列改革。 为什么要勾结太监?这与明代宦官干政的事情有关。明初,太监本不许识字,后来宣宗破例,允许太监读书识字。太监们因为整日侍奉于皇帝身边,某些懒惰的皇帝便将「 ”批红”交于太监执行,后来转为惯例。而批红又限制「 ”票拟”,故出现如此现象:「 ”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 张居正改革最出名的,莫过于用考成法来肃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官员的大小事情将被记载在三本账簿上,一本送往六部与都察院,一本送往六科,一本送往内阁。六部与都察院根据账簿审查官员;六科根据其账簿审查六部的执行情况;最后内阁根据账簿审查六科的工作如何。 这是一个金字塔一般的结构,内阁控制六科,然后通过六科来控制六部、百司。 六科,乃是言官之一,为明代监督机构,六科官员俗称谏官。其职责为规劝圣上,纠察百司。谏官们虽品级低下(七品),但手握之权力甚大。 天下事惟辅臣得议,惟谏官得言,谏官虽卑,与辅臣等。这句话是居正为首辅之前的状况,谏官设立之初本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但居正却将他变成了附属,成为把持朝政的工具。这为张居正死后被弹劾埋下伏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结语: 明代内阁到万历年间张居正为首辅时,权力达到顶峰。此时皇帝年幼,百官尽受辖于内阁,大臣专权擅政,把持朝政,皇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在万历皇帝亲政后,废除张居正改革的一切措施,并刻意压制内阁之权力,内阁由此衰弱,再无法达到张居正时的巅峰状态了。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 《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 《张居正大传》

相关参考

张居正为何“归政乞休”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申向洋因为明代内阁的设立不具制度的规定性,内阁直接为皇帝服务,所以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依赖于皇帝的需要与调节,“阁权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完全附属于皇权。阁权只有通过皇权的批准或与

朱元璋废丞相制度而设立的 ”通政司”,为何在明朝后期形同虚设

朱元璋建立明代后,对原有的国家机器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全新的权力架构。在这一轮权力洗牌中,一个全新的机构——通政司诞生。这个主要负责处理奏章的部门随着明代历史的发展起起落落,从明初的炙手可热到明末的无人

明清内阁制度有什么不同

清初内阁不能和明朝,尤其是晚明内阁相提并论,它始终受到皇帝和保守满洲贵族的严密监督和控制,下面两个现象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内阁票拟权力受到严格限制。票拟是内阁权力之所在,票拟范围的大小反映了内阁在朝廷地

中国的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历史上有不少宰相,宰相这官职是何时出现的?明代时为何要废除宰相呢?中国在历史上并没有真正的宰相这个官位秦及西汉设[丞相],辅佐皇帝,司牧百官,在汉武帝之前,相权非常大.大到可以先斩后奏,皇帝也不坑声.

北周政权是怎么一步步被权臣篡夺的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北周。人类社会最初的权力非常朴素,谁跑得快、谁力气最大、谁能够带着大家打到最多的猎物,谁就是老大,就有权力。这种朴素的权力能管的人不多,撑死一个几百上千人的部落,而且权力来

内阁、司礼监鹬蚌相争皇帝渔翁得利,大明亡国和这些有关吗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明代诸帝除了朱元璋、朱棣等少数几个有为君主外,大多昏庸无能、荒于政务。但吊诡的是,明代的皇权又是高度集中的,任何时候皇帝的权威也都是至

明朝首辅的演变的历史

最近看小说《张居正》,老张的职务最后是内阁首辅,于是便想把明朝的内阁的来历和内阁首辅弄清楚,一查历史资料才发现,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到内阁首辅的产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且先后在明朝担任过内阁首辅(

明朝的内阁制度怎么分割皇权

明朝的内阁制非常奇特,他与之先前王朝的制度大不相同。在明朝中后期中竟出现了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特例。这是怎么回事呢?网络配图明朝初期太祖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大小事务由殿阁大学士们商讨后将最

明代漕运总督的权力有多大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满足皇家生活起居的需要,必然需要将全国各地的物资集结起来运送到北京。起初南方的各种物资借助于海运航道运送到北京。但是,众所周知海运要求的技术难度较高,不稳定因素比较多,风险也

高力士身为宦官为何权力却高于丞相

几乎在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宦官专权,就算是盛世唐朝也不例外,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这样一位宦官,他有着高于丞相的权利,深受皇帝和后宫妃嫔的信任,他就是高力士。剧照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祖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