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驻苏联大使潘自力故居
Posted 故居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原驻苏联大使潘自力故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驻苏联大使潘自力故居
走进英雄潘自力故居 作者 王明明 为纪念父亲而建 潘自力生于1904年,出生于高塘镇枣园村一个富农家庭。现今潘自力的故居已成为潘武丁、潘进善、潘雄新一家三代人生活的农家小院,若不是青砖土墙上历经风雨的牌匾,几乎不能让人联想到这是潘自力出生的地方。潘武丁是潘自力的侄孙,1991年10月,潘自力的女儿潘竹青因为工作关系将整个院子赠与亲戚潘武丁,从此,潘武丁及家人便一直居住在了这里。 潘自力的故居 从外面看,青砖、青瓦、土墙标志着这一民宅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大门口立有两块碑文,1990年,潘竹青为了纪念老父亲特意在门口设立此碑,碑文记录了潘自力生平事迹及故居简介。「 ”我家祖居此屋,北侧二十米处坐东向西三间。一整院有上房、厅房、门房各三间,两侧有厦房。一九二八年渭华起义失败后,华县反动武装清乡团对革命同志和家庭进行了疯狂的杀害和烧抢,我家的老屋就是在那时被烧毁的……”碑文介绍,在村民得知清乡团来之前,全村十余名精壮劳力将三间厅房上好的木料拆走,其余均被烧毁殆尽。1948年潘竹青与母亲商量后,在现在的地址上重建了潘自力的住所。 一家三代住故居 如今的小院中挂起了辣椒玉米,东北角还安置了一台拉料用的机器,东面的土墙已经被风雨的侵蚀而松散,部分已经坍塌下来。现在三代人居住的三间房已经换成了砖墙,「 ”这砖墙是我后来加上去的,屋顶和里面的木料都没动过。”潘进善说。他说,原来的故居很大,有七八间房子,但是经过文革时的变动和后来的变卖,就剩下属于他们看护的三间房。「 ”原来在这东西两面各有三间房,都住了人,南面的三间作为生产队的库房用。”潘进善说。潘进善家的西邻依然保持着和正房一样的建筑,因为无人居住,记者无法进入观看。如今的东邻已经盖起了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在潘雄新拿出的1952年颁发的土地证上记者看到,整个故居应该有5分地,十四间房,大部分建筑都已经看不到原来的面貌了。 潘武丁在潘自力的纪念碑前 如今,潘武丁也已经92岁高龄了,提起爷爷潘自力,老人已经失去了很多的记忆。「 ”我姑潘竹青和我基本一样大,她后来到咸阳去了,我工作后在几个学校都教过书,我们在一块的时间也很少。”潘武丁说。 转载来源:华州百姓相关参考
苏联驻朝大使告彭德怀的状,结果彭德怀赢了,并告来了两千辆汽车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发生于1950年11月7—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此役歼敌36000余人
1985年8-9月苏英“驱逐间谍战”1985年8月,苏联驻英国大使馆参赞戈尔季耶夫向英国提出政治避难。这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在英国的负责人叛逃后,向英国方面提供了苏联在英国的间谍活动情况。英
东乡茂德(1882年12月10日-1950年7月23日)日本二战时期外交官,官至外务大臣,甲级战犯,祖上原是朴姓的朝鲜人。投考外务省成功后进入仕途,历任驻德国大使及驻苏联大使,曾劝说苏联放弃援华。在任
8月底,蒋介石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进行了一次长谈,蒋表示国民政府决不对日妥协,要求苏方“允许苏联飞行员以志愿者身份加入中国军队”,同时请苏联派遣人员帮助训练中国空军。苏联政府同意以志愿队的名义给中
1955年9月13日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1955年9月13日,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应邀正式访问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换文,同意互派大使。阿登纳访苏期间,同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布
1976年9月6日苏空军中尉别连科驾机逃亡日本1976年9月6日,苏联空军中尉别连科驾米格—25型战斗机逃亡日本,并请求去美国避难。日本扣留了飞机,允许别连科去美国避难。9月9日,苏联驻日大使波利扬斯
(原标题:1958年苏联要和中国建联合舰队毛泽东很恼火)1958年7月21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中南海游泳池向毛泽东转达了苏联领导的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电台和两国建立共同核潜艇舰队。毛
1942年8月12—15日丘吉尔访苏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作战行动,加强英、美、苏三国同盟关系的发展,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942年8月12—15日访问苏联,并在莫斯科与斯大林及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举
1961年3—4月苏美首脑维也纳会晤1961年6月3—4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维也纳美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举行会晤,就苏美关系、裁军、禁止核试验以及德国和柏林问题
1933年9月《苏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意大利友好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1933年9月由苏联驻意大利大使弗·波将金和意大利内阁总理兼外交部长本·鲁索里尼在罗马签署,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