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是,混吃等死是这类人最好的结局

Posted 太子

篇首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事实是,混吃等死是这类人最好的结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事实是,混吃等死是这类人最好的结局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83) 贞观十五年(641年),薛延陀入侵失败。主力兵团被唐军消灭,剩下人在返回途中又遭遇雪灾、大量伤亡,与唐朝争霸的雄心,从此基本破灭。照李世民自己话说,‘北虏久服,边鄙无虞。’唐朝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环境。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贞观十六年八月,闲下来的李世民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 ”当今国家何事最急?”现在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古代社会发展缓慢,各种革新发明很少,皇上大臣搞来搞去就那么几件事。外患暂时没了,重点就要关注内忧。 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 ”此言是也。” 别人答的什么不知道,只知道褚遂良答得最好,得到李世民肯定。但他这个回答,其实是有点问题的。 他的意思:太子和其他皇子之间,最好有个确定的名份。难道,太子的名份还不够确定? 太子就是接班人、未来的皇上。李世民一上台,就立八岁的长子李承乾为太子,这么些年精心培养,利用各种机会叫他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据说干得也不错。哪里冒出个名份不确定的问题? 问题出在李世民身上。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所生有三个:长子李承干、四子魏王李泰、五子晋王李治。古人的规矩是立嫡不立长,未来皇帝主要从这三个人里面选。 这情况和李世民当年差不多。李渊窦皇后四个儿子,第三子早亡,剩下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结果李世民以老二的身份抢班夺位成功。褚遂良提出这种问题,正因为现在又出现了同样的苗头。 李世民起事,因为打天下有战功,形势所然。几个儿子发生类似问题,他自己要负很大责任。 父母对儿女的宠爱出自天性,爱谁不爱谁也很难讲。指定必须由老大接班,这规矩本身就蕴含着冲突。最开始形成这种制度是在西周,主要的考虑是‘任之以天,争乃不生’——谁运气好先出生谁就接班,这是老天爷安排好的,大家谁也不用争。但皇位乃天下之大位,靠这么一种没道理的道理,又岂能息争! 不但有资格的要争,没资格的百官为了仕途富贵,也势必各自拥护有资格的人选(一般是皇子)来争。不然当初长孙无忌他们,一个劲捣鼓李世民政变干什么呢? 所以争是必然,指望不争是不现实的。李世民的问题,在于他没有很好地控制。 竞争主要在李承乾和李泰之间展开。 关于他俩争斗的起因说法很多,比较集中的一是说李承干自身有问题,二是说李泰能力强。 李承干的问题,一方面身体有残疾。他大概得过小儿麻痹症之类的病,腿脚不灵活。‘承干先患足,行甚艰难。’另一方面,是说他有很多劣迹。奢侈贪玩啊、不听老师教导啊、包养男宠啊等等。李泰能力强主要是文章写得好,另外组织人编写了一套全国地理百科全书(《括地志》)。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文章。身体不好就不能接班吗?历史上残疾的、中风的,甚至弱智的都有人接了班,何况小小的腿脚不便。李世民自己都说:「 ”太子虽然脚有毛病,又不是不能走路。”又说:「 ”我儿脚病没什么关系,只怕他疏贤良、亲小人。”脚病会有点影响,但不能构成决定性影响。至于后面几条,基本属于贵族子弟的通病。大家公认的明君汉文帝,就有个叫邓通的男宠。文帝以节俭闻名、连个露台都舍不得修,但对邓通很大方,甚至送了他一个印钞厂(‘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 历史是人写的,具体说是皇上安排人写的。李治后来当了皇帝,能写李承干的好吗?所以这些基本属于附会——为结论凑证据。事实是:直到最后李世民也没有要废太子的迹象。相反,在褚遂良提出上面问题之后,他立刻安排最有威望的魏征任太子太师:‘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比较坚定地维护了太子的地位。 那李泰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就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原因:年龄。 李泰本年(贞观十六年)二十三岁,比李承干只小一岁。一般来说小孩子不懂得争,兄弟姐妹年龄差距大也不容易争。象他俩这样只差一岁,双双羽翼丰满、各有一班人马,能不争吗?李泰组织编撰《括地志》,邀取名声是一方面,借机招引人才、壮大自身实力才是主要目的。 另外,李世民对李泰的放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这简直是李世民当年那一套的翻版! 李世民当时是秦王,在府中开馆、招引十八学士,名义上讨论学习古书经典,实际天天研究怎么斗倒太子。组织小集团搞政治斗争,李世民是过来人。李泰这么干意味着什么,他会不懂? 既然懂,为什么又允许他这么干呢?猜过去,无非两方面原因:一感情,二理智。 俗话说儿子是自己的好。李泰有点才华,在李世民眼里就是个宝。从感情上讲,总希望他多有一点出息;作为父母,总想多为他提供一点发展的空间。这不能干、那不能干,就叫他混吃等死,恐怕不是一个正常父亲的思维。尽管对历史上大多数皇子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最好的结局。 从理智角度,李世民希望对太子有一个制约。 太子既是皇上最亲近的人,又是他最危险的敌人。任何一个明白的皇帝,要么不立太子(象清朝雍正之后)。如果立了,一定要看牢太子。看住他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鼓励竞争。两派人马竞争,互相都盯着对方,什么风吹草动立刻报到皇上跟前。这比自己费劲盯着,效率高多了。有了联通,移动才会降价。这就叫有竞争的地方,消费者才会得利。而李世民,就想做那个消费者。 可是这种竞争,结果都往往都是很惨烈的。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他是史上最尴尬外戚叶赫那拉·桂祥,命运极好却混得最差,坐守豪宅只能混吃等死

“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指派桂祥带兵出关迎战,却不想他在战场上当着众将士的面吓得痛哭流涕,最后还是恭亲王奕䜣看不下去,派人将他送回京城才算了事。闹了这一出,非但慈禧脸上大感无光,就连其女隆裕皇后对他也

历史人物 南明最后的“皇帝”朱常淓 监国7天即投降

自从成祖朱棣限制藩王权力之后,明朝的藩王基本成了混吃等死的典型,很少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这也不代表他们与最高皇位无缘,朱棣之后还有几个藩王登上了皇位——景泰帝、嘉靖帝、崇祯帝,但是还有一位传奇藩

秦始皇差点被做掉 嫪毐靠着一项特殊技能上位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多了也是什么人都有,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异人,他们用正常人的思维是很难理解的,秦始皇的后爸嫪毐[音:làoǎi]绝对算是一个,他本是一个市井无赖,在吕不韦的门下混吃等死

秦始皇差点被做掉 嫪毐靠着一项特殊技能上位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多了也是什么人都有,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异人,他们用正常人的思维是很难理解的,秦始皇的后爸嫪毐[音:làoǎi]绝对算是一个,他本是一个市井无赖,在吕不韦的门下混吃等死

历史人物 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就出家了 她是怎么成为李治的老婆的

还不知道:武则天是怎么成为李治的老婆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皇帝死后,嫔妃是不能继续留在宫中的,有子女的随子女生活,没有子女的被迫削发为尼,在寺庙里混吃等死,

历史秘闻 劉邦每次遇到危險,他都有讓劉邦化險為夷,劉邦對他評價卻不高

劉邦的前半生,做著遙遠的夢,喝著孤獨的酒。他先在秦朝當了個公務員,混吃等死,但是突出其來的一場大雨,沖走了他的鐵飯碗,幸好已有陳勝吳廣帶頭,劉邦就順應歷史的滾滾潮流,揭竿起義。然後,又是一聲無盡的嘆息

历史人物 “金陵十二衩”的林黛玉之死是必然结局

  号称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是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极高的艺术性,而且它系统的总结了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这样一部著作,自然

历史人物 “金陵十二衩”的林黛玉之死是必然结局

  号称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是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极高的艺术性,而且它系统的总结了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这样一部著作,自然

“金陵十二衩”的林黛玉之死是必然结局?林黛玉为什么那么爱哭?

  号称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是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极高的艺术性,而且它系统的总结了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这样一部著作,自然

汉朝历史 灌夫生平简介 灌夫之死是怎么回事

灌夫生平简介灌夫之死是怎么回事?  灌夫是汉朝人,仅仅因为一个“不敬罪”,他就被丞相杀掉了,之后他的家族也被灭族。这到底是怎样“大恶不赦”的一个人啊,结局竟如此惨烈?  灌夫本姓张,跟随父亲立下军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