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军国的铁血之父
Posted 军队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普鲁士军国的铁血之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普鲁士军国的铁血之父
相比普鲁士王国历史上的很多军事人物,沙恩霍斯特多少有些低调。尤其在中文世界,他的名字主要以同名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军舰而被人知晓。但德国人之所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重要战舰,本身也说明其在军队文化中的重要传承性。 时光倒退到拿破仑战争时期,正是沙恩霍斯特和脾气暴躁的老帅布吕歇尔一起,扭转了普鲁士军队的颓势。他力主进行的军事改革,不仅让普鲁士军队得以同拿破仑一较高下,也成为了日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军基础。 1807年的普鲁士王国军队旗帜 很多人都认为普鲁士军队在19世纪后期崛起为世界一霸,得益于首相俾斯麦的无情改革和德国总参谋长老毛奇的兢兢业业工作。但他们都是在沙恩霍斯特的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微调。正是沙恩霍斯特和后继者格奈森瑙的不懈努力,普鲁士军队建立了世界上首个总参谋部。随即将王权时代的旧式普鲁士军队,改造成一支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国民军队。 在1806年之前,普鲁士军队是一支标准的「 ”国王的军队”。其最大特征就是大军官职位由贵族出生的子弟把持。他们尽管对战争抱有憧憬,也不怕在危险面前做出牺牲,但总是沉浸在腓特烈大帝时代与七年战争中的辉煌。所以,故步自封的贵族对新武器和战术变化都疏于研究。有才能的基层军官升迁无望,没有才能的贵族却占据高位。 旧普鲁士军队非常强调机械性的横队战术 在日常训练中,普鲁士士兵是欧洲列强军队中进行实弹训练次数最少的。还是因为过于执着的追求刻板的队列操练,军官普遍对士兵实施严重的体罚,导致不满情绪积累。在缺乏战争威胁与强人督促的和平年代,普鲁士全军开始便的纪律涣散、士气低迷。在设想未来爆发的新战争时,普鲁士人死抱着腓特烈留下的线式战,准备继续以必胜的决心让对手折服。 最终,这些毛病都让普鲁士人在拿破仑的新式军队面前毫无招架之力。耶拿战役的惨败,几乎将普鲁士几代人积累的强大陆军形象,全部毁于一旦。 旧普鲁士军队的顽疾就是难以应付复杂化战况 痛定思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决心改革陈旧的军事体制。他选择的总设计师是以创办军事学校和钻研战略闻名的普军参谋长沙恩霍斯特。此前,沙恩霍斯特就深受拿破仑等人的新军事思想影响,但也继承了普鲁士理性主义传统。他认为在新时代的战争一定是民族战争,只有将全民兵役制和军事院校体系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一支数量和质量都有保障的军队。 沙恩霍斯特还认为胜利不能仅仅依靠某位天才军事家的脱颖而出,而是需要军事传统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完善。在格奈森瑙的协助下,他创立了陆军总参谋部,统一监管全军的战役规划、战术训练和后勤保障。很多年轻的参谋们在这里得到锻炼,学习最新的思想。相比过去由老派贵族们把持的军事总监部,新的总参谋部工作效率有了极大提高。 沙恩霍斯特筹备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总参谋部 虽然普鲁士已经开始实施全民兵役制,但因为被拿破仑限制了军队总数,也不得不采取正规军频繁轮换。结果,普鲁士人在无意中实现了军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普遍的国民军事训练和全体国民的预备役建设。 在沙恩霍斯特等人的努力下,普军进废除了贵族垄断军官升迁渠道、禁止体罚士兵、加强训练和后勤保障等改革措施。当然,直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普军的总体表现依旧赶不上经验丰富、民族热情高涨的法国军队。为此,沙恩霍斯特确立了普鲁士军国主义的第二条原则:基于总参谋部科学计划而实施的大规模歼灭战。 莱比锡战役中的普鲁士军队 沙恩霍斯特认为普军虽然素质不如法军,却能够凭借良好计划和执行力,在关键战场上集中足够的优势兵力。他预备用反法同盟的数十万兵马组成三路大军,分进合击,最终将法军主力包围歼灭。虽然目的未能达成,但却在莱比锡战役中给拿破仑的法军以沉重打击。效率日渐提高的普军,也在最后的滑铁卢给了拿破仑以最后一击。 奉行沙恩霍斯特军事原则的后继者们,在战争仍然不断琢磨如何用总参谋部执行决定性的歼灭战。终于在1870年代,普鲁士利用大量普及的铁路网络,完美的实践了分进合击。随着奥地利与法国军队的先后战败,普鲁士人拥有了「 ”不可战胜”的陆军力量,还成为了很多后进国家进行富国强兵的首选。 普鲁士军队在19世纪中后期 大放光彩 在远东,日本人虽然以英国为师强化海军,但也不忘用普鲁士经验取代旧的法兰西理念。通过在全国性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出大量素质合格的基层军事人才,再以此为基础组建起庞大的全民兵役制陆军。为此,日本的孩子不仅需要面对近乎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还需要接受大量近乎正规军事训练一般的体育课程。以至于到今天,军训式教育内容减少的日本学校,还会将相应比重用来加强课业负担。 随着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成功,他们的经验又被其他邻国争相效仿。这也让今天的东亚各国学生,有着超过世界其他地区同龄人的学业压力。仅从这点而论,人们就应该记住沙恩霍斯特这个人。相关参考
为什么德国的俾斯麦被称为“铁血宰相”?俾斯麦(OttovonBismarck,1815—1898)是德国政治家,曾任普鲁士首相28年、德国宰相10年。这棵德意志政坛的常青树有一个著名的别称——铁血宰相
被称为「铁血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OttovonBismarck)是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他在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透过一系列战争,终于完成德国统一的目标,他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德国名相俾斯麦出
历史人物 俾斯麦简介 俾斯麦生平 铁血宰相俾斯麦 德意志统一第一功臣俾斯麦
中文名:奥托·冯·俾斯麦 外文名:OttovonBismarck 别名: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国籍: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帝国 民族:日耳曼 出生地:兴奥森 出生日期:18
历史人物 山县有朋简介生平 山县有朋是日本军国主义之父 山县有朋建立了现代日本陆军
中文名:山县有朋 外文名:YamagataAritomo 别名:辰之助、山县狂介 国籍:日本 民族:和族 出生地:日本长州藩(今山口县) 出生日期:1838年6月14日www.cha1
如果问二战结束后的反思中,被清算最彻底的字眼是什么,你也许会想起法西斯、纳粹抑或是日本军国主义。其实,真正的答案是个让不少人十分陌生的字眼—普鲁士。普鲁士是欧洲历史地名,在这里建立的普鲁士王国曾是德意
提起铁血宰相,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德国宰相俾斯麦,其实在法国还有一位铁血宰相,他就是黎塞留,著名的黎塞留级战略舰,正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对于法国人民来说,国王是精神领袖,而黎塞留才是真正的领导者。在世
提起铁血宰相,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德国宰相俾斯麦,其实在法国还有一位铁血宰相,他就是黎塞留,著名的黎塞留级战略舰,正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对于法国人民来说,国王是精神领袖,而黎塞留才是真正的领导者。在世
赫尔莫特·卡尔·伯恩哈德·毛奇(HelmuthCarlBern-hardMoltke,1800—1891),普鲁士元帅,普鲁士-德国的军事战略家和著作家,军国主义的鼓吹者。1800年10月26日,毛奇
威廉一世号称“军人国王”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被德意志各邦拥立为皇帝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他的助手就是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当年他在距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有一次这位皇帝用伟人们惯有的
战前意大利的统一,并没有德国铁血中崛起的波澜壮阔,翻天覆地;即使最后依靠普鲁士的力量,借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完成了北部的统一,但从意大利人身上却看不到普鲁士人所拥有的那种强大的民族张力和民族进取精神。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