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此民族为抵抗阿拉伯人,损失数十万精锐,使阿拉伯人非常头痛

Posted 安西

篇首语:身不饥寒,天未曾负我;学无所获,我何以对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此民族为抵抗阿拉伯人,损失数十万精锐,使阿拉伯人非常头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此民族为抵抗阿拉伯人,损失数十万精锐,使阿拉伯人非常头痛

网上有一类说法,即吐蕃人待在青藏高原很少向外扩张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病——来到平原会醉氧,进而失去进攻能力。这种病是不是有呢?答案是一定的。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军营当兵时,就有几个来自雪域的新兵昏睡不起,起先时,连队干部说是他们偷懒,卫生队的军医看过却说是他们醉氧了,但这并不是什么大病。很快,他们便适应了,一个个变得勇猛无比。 然而,醉氧症或者病的存在,并不代表着历史上吐蕃人待在青藏高原很少向外扩张甚至不向外扩张,让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吧。王孝杰是一位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唐朝名将,多次出现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尤其是《神探狄仁杰》将他塑造为一个暴躁、狂妄但却忠诚、勇敢、耿直而且勇于认错的军事统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元678年9月,唐军与吐蕃大将论钦陵战于青海大非川,这个地方具体有两说:说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军大败,作为为副总管王孝杰被俘。当时,吐蕃王朝在位的是第35任赞普赤都松赞,芒松芒赞的儿子,松赞干布的重孙。王孝杰因为赤都松赞而免死归唐。 故事是相当传奇甚至十分不可思议的,赤都松赞听说手下俘获大唐名将,命人将他带上来,准备羞辱一番,然后拖出去砍了。王孝杰见到赤都松赞没有任何的惧怕,也不下下跪,认为那是给大唐丢脸。赤都松赞漫不经心地看了王孝杰一眼,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赤都松赞哭了,边流泪边给王孝杰松绑,并告诉身边的侍卫:「 ”这个人长得太像我父亲了,必须热情款待!”接着,王孝杰被奉为座上宾,不但逃过一死,还在几年后返回了唐朝。 这之前,唐朝与吐蕃为争夺西域烽烟不息,安西四镇时置时罢。670年4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唐朝罢四镇。673年,安西四镇复归于唐朝;678年,吐蕃进占安西四镇,679年,唐朝再次收复安西四镇……这种拉锯战式的争夺,让唐朝疲惫不堪。 686年,武则天在平定内部徐敬业之乱以后有意笼络人心,显示其「 ” 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弃安西四镇。689年,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其后,王孝杰报效唐朝的时机来了。 公元692年,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都督唐休璟上书请求武则天收复陷于吐蕃的安西四镇,王孝杰因为曾经做过吐蕃的座上宾,知道吐蕃的内情,成了不二人选。于是,武则天以王孝杰为武威道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讨击吐蕃。十月,王孝杰率军进入西域后,击败吐蕃,接连收复安西四镇,并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3万人镇守。武则天因此对王孝杰大加赞赏,还说,唐太宗的时候我们的西境在四镇,后来因为守不住,就将它们丢给了吐蕃人。今天能把四镇收回来,当然是大将军王孝杰的功劳。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扩张更是猛烈了。在这里,我们丢开枯燥的历史,引用唐朝诗人的两首诗。一首是吕温的《经河源军汉村作》: 行行忽到旧河源,城外千家作汉村。 樵采未侵征虏墓,耕耘犹就破羌屯。 金汤天险长全设,伏腊华风亦暗存。 暂驻单车空下泪,有心无力复何言。 这首诗是吕温(771-811年)出使吐蕃,途经旧河源汉人居住的村庄时有感而作。这时候,唐朝已将西域和河西走廊基本丢光,吐蕃逐渐占据了整个河西走廊。吕温大概是在回来的路上,于今西宁这个地方看到「 ”城外千家作汉村”的景象,这里的汉人仍旧聚落而居,社区保存完好,汉文化风俗依存,与以前的生产、生活状况没有多少区别,即「 ”伏腊华风亦暗存” 。 河源军为唐高宗时所置。唐军在此屯基戍边,有效地防御了吐蕃的侵扰。肃宗时其地被吐著占领。征虏是将军的封号,泛指当年屯田部队的军官;破羌屯指唐兵营旧址;伏腊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但是,诗人却停下车来哭了,原因是唐朝再也没有能力收复这一区域了。 另外一首诗是另外一首是司空图(837—908年)的《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意思是:自从萧关一战后,春风便再也吹不到河湟地区了。汉家儿童都说胡人语言,朝着城头骂汉人。本来,华夷杂居、彼此感化,在民族融合是很件正常的事情,但由于时间太久,汉族及其他民族学习吐蕃语言、穿吐蕃服饰也很普遍,吐蕃化的倾向也很明显。甚至,他们不知道了自己的「 ”祖宗”是谁,和吐蕃一起骂开汉人了。 当然,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吐蕃应该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因为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导致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吐蕃是一个游牧的民族,其实并非如此,这个民族是亦农亦牧的,只要有适合耕种的地方,他们会同汉族人一样开垦种植的。不过,在青藏高原这个地方,适合他们耕种的地方实在是太少,所以大多数人只能采取游牧的方式。另外,由于高原奇寒,人口也很难得到发展。另外,在青藏高原这个地方,并不产名马,而马这种动物可以直接决定古代军队的作战能力。没有足够的人口、粮食和战马,直接决定了其向外扩张能力的微弱,而这一切与网友们所说的高原病是扯不上多少关系的。 尽管如此,吐蕃仍是一个勇猛得让人震颤的民族,唐代《通典·吐蕃传》中记载吐蕃军队「 ”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所能之伤也”。这种重骑兵的战斗力,在历史上使数度想要东进的阿拉伯人彻底死心。 吐蕃是7-9世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一个强盛民族,其巅峰时期曾一度占据青藏高原、西域和克什米尔等地,同时和阿拉伯帝国、大唐帝国相抗衡。在中亚,他们让阿拉伯人非常头痛,不得不采取守势。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很弱,阿拉伯帝国因此重新谋划攻占中国,但是,因为吐蕃夹在中间,他们绕也绕不过去。根据史书记载,这时候的吐蕃与阿拉伯帝国在西域进行了三次规模巨大的战役,吐蕃三战三胜,使阿拉伯帝国彻底断绝了东进的念头。在第三次战役中,吐蕃虽然获胜,但是其17万精锐损失殆尽。 马蒙,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发, 813—833年在位。其父哈伦·拉希德是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一代雄主,迫使拜占庭帝国纳贡称臣。809年,哈伦·拉西德死于征途中,马蒙与其兄阿明分别占据帝国东西部,上演了一场东方专制国家常见的兄弟阋墙之战,马蒙以呼罗珊为基地,经过4年斗争,击败了阿明,成为整个帝国的统治者。 根据阿拉伯史籍的记者,马蒙在810年的一次谈话中,曾叙述了当时吐蕃及其盟友葛逻禄以及其他西域国家的反抗活动,他说:「 ”呼罗珊的疏远;(葛逻禄)叶护改变了臣服的立场;吐蕃君主可汗的抵触;迦布罗(即喀布尔)王动员兵力,想要袭击与他相邻的呼罗珊的领土;讹答刺君主(君主的称号)拒绝进奉每年的例贡;所有这些我都知道,但却又无可奈何……”甚至,马蒙还说:「 ”我想,除了放弃我现在的职位,与吐蕃君主联合并向他和他的国家寻求庇护之外,我已别无选择,我还是应该先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并使自己处于稳固的地位。” 后来,马蒙听取了大臣的意见,决定与吐蕃、葛逻禄、迦布罗等东方的敌对势力讲和,而这次讲和也使马蒙最终打败了自己的哥哥,成功登上了哈里发的宝座。但是,成为哈里发后,马蒙很快下令自己的军队「 ”越过东方,从哈马丹山向识匿山挺进”,与吐蕃之间重启战端。 这时候的吐蕃陷入内乱,又因与葛逻禄聪明瓦解,阿拉伯军队势如破竹,再度确立了中亚的统治。但吐蕃人依然顽强抵抗,甚至一度恢复了对葱岭部分地区的控制,直至842年,吐蕃赞普郎达玛被刺杀,统一的吐蕃政权迅速崩溃。 今天,关于吐蕃后期抵抗阿拉伯帝国的资料很少,但这也正是吐蕃政权对于中国的意义,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毫无疑问,因为吐蕃政权的存在,严重迟滞了西域漫长的伊斯兰化进程。 (文/路生)

相关参考

回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古代的回族是什么样的

...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他们首先成为元朝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组成部分,人数达到数十万);回

普瓦捷会战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

  普瓦捷地理位置突出,战略意义重要,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发生过普瓦捷会战,这次会战使阿拉伯人遭受了失败,并失去了向北扩张的实力。  普瓦捷会战,法兰克人只损失了1500多人,而阿拉伯人则死亡几万人。查理

”纸城”抵抗数十万元军2个月,城破后仅存7人

1275年年底,常州的一处桥墩下爬出来7名衣衫褴褛的百姓。这是常州最后的幸存者了,常州在元军的铁蹄下顽强曾经抵抗了2个月的时间,民兵、僧人、道士、书生一起击溃击杀了无数元朝军队。他们依靠着400年未曾

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胜利原因是什么

  阿拉伯军  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战争前后持续逾百年,占领了多处地区,促进了文化交流。此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取决于拜占庭和波斯帝国连年战争,国力衰竭,无力抵抗阿拉伯人的进

阿拉伯人菲利普,第一个坐上罗马皇帝宝座的阿拉伯人

所谓罗马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语族或者种族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与现在的「”美国人”、「”中国人”相似。罗马帝国疆域辽阔,帝国内分布着各色各样的民族、语族和人种。广义来说,生活在罗马帝国境内,认同帝国

為了躲避阿拉伯人,一群波斯人逃往印度,成為當地最優秀的民族

公元七世紀中葉,生活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開始崛起,隨著倭馬亞王朝的建立,阿拉伯人開始為了擴張帝國的領土而四處征戰。而與阿拉伯半島相鄰的薩珊帝國,最終也在阿拉伯人的打擊下滅亡,薩珊帝國滅亡後,一些不願意臣

高仙芝征战阿拉伯 高仙芝墓

  高仙芝虽然出生于高句丽,但他幼年时随父亲入唐,善于骑射,20就成了将军,担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位,可以说是少年英才。  高仙芝征战阿拉伯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一条通商道路连接世界,那就

甲午战争中,大清出兵数十万阵亡近4万,击毙的日军数令人感叹

说起甲午中日战争,这是一场令中国人感到无比屈辱的战争。原本信心满满,结果却输得一败涂地甚至还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损失巨大。在这场战争中,清军损失了四万人。那么,日军到底死了多少人呢?按

揭开阿拉伯帝国的波斯化过程

中东,作为一个地缘和政治概念,指的是西亚和北非地区。这里主要有五大民族和四大地缘政治力量:五大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犹太人和库尔德人四大地缘政治力量——阿拉伯、伊朗(波斯)、土耳其(突厥)

两万对战三十万,最后还斩杀敌军七万,如此强大的国家为何亡国

751年,唐朝安西都护府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从而,导致了一场为期两个多月的战争。这场战争,后世又被称为:怛罗斯之战。最终,以阿拉伯帝国惨胜告终,这是阿拉伯与大唐几次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