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韩信身死钟室,难道是天意

Posted 刘邦

篇首语: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名将韩信身死钟室,难道是天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名将韩信身死钟室,难道是天意

欢迎关注《写乎》,您的足迹就是《写乎》! 作者必看:采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着您:《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2019年第一版)和征稿选题 作者:胡秀红 韩信是帮助刘邦扫平天下一统大汉的不二功臣,他被封王封侯,刘邦评价他「 ”战必胜,攻必取”,萧何赞他「 ”国士无双”,后人更是推崇备至称他为「 ”兵仙”「 ”神帅”。 叶如刚一首诗咏淮阴侯韩信概括了他叱吒风云的一生:「 ”韩信将兵多益善,欲超太公展经纶。汉王欣赐剑斩蛇,萧何乐弹琴知音。明修栈道欺秦楚,暗渡陈仓惊鬼神。忍辱念恩真性在,十面埋伏定乾坤。” 然而,如此精于谋略极其难得的人才,缘何死于皇后吕雉这个弱弱的女子之手呢? (一)蹭吃蹭喝青年,忍受胯下之辱 韩信年轻时,身上背着一柄象征身份的剑,整日无所事事,在街上逛荡,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先是到亭长家里混饭吃,后来被亭长老婆想方设法撵出门。韩信恼羞异常,不再去亭长家。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韩信又没饭可吃了。有一位洗衣服的妇人,看韩信可怜,常常给他饭吃。别人看不下去了,就找了韩信来羞辱他。韩信忍受着屈辱,真的在那人胯下钻过去了。 韩信长得人模人样的,啥事都不干,蹭吃蹭喝,连自己的吃饭都成问题了,却背着一柄剑装大侠,真是太不靠谱了。难怪人家要羞辱他! (二)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正赶上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韩信觉着整天蹭饭吃也没什么意思,于是就干脆加入义军了,跟着项羽的叔父项梁,但没有被重用。韩信于是又投靠刘邦。韩信没什么战功,刘邦也不怎么重用他。恰好赶上刘邦项羽争霸,看着刘邦势力弱,韩信等十几名将士商量好夜里就离开刘邦,另谋出路。 刘邦的丞相萧何和夏侯婴赏识韩信,尤其是萧何知道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得到韩信跑路的消息,来不及禀报刘邦冒着被刘邦误会逃跑的风险,连夜追回韩信。以致于刘邦怪罪他,他还是开口帮韩信要官做。刘邦在用人之际选择信了萧何,封韩信做将军。 (三)装怂立下首功,战绩拜将封侯 韩信做了将军以后,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帮助刘邦出谋划策并亲自上阵,逐渐取得刘邦的信任,获得刘邦的倚重。《史记》上记载韩信在临晋智虏魏王豹,在井陉口诱杀成安君陈余,在潍河计杀楚名将龙且,垓下设十面埋伏逼杀西楚霸王项羽。其实这些战争的取胜,都是韩信熟练运用兵法的明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敌人的情况,然后巧设谋略,才能置劲敌于死地。 为什么说是劲敌呢?不必说能亲自上阵领兵征讨「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也不必说熟知兵法的成安君陈余,单是项羽麾下排名第一的龙虎猛将龙且经历了巨鹿之战等多次战役,又是平定季布之乱的最高统帅,威震四海,傲视群雄。他和项羽惺惺相惜,精通战术,不屑于用谋略,用强悍的实力用手中的武器来说话。面对这样有实力的对手,韩信只能以「 ”智”取胜。 常言道「 ”兵不厌诈”,且《孙子兵法》上说「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跟,远而示之近”。而「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本来就是韩信的成名战术,多用几回又何妨?年轻时韩信就非常不靠谱,而如今的对手偏偏是不屑于用谋略的项羽、龙且,拥有王室血统的魏王豹,凭学识获得豪门贵族认可的成安君陈余,这样韩信既了解对手的性格脾气,又在战前派出侦查兵了解对手的兵力部署情况,然后因地制宜,制定出作战计划,剩下的就看韩信如何实施了。 他就拿出「 ”装怂”的本领,多次装出不懂兵法打败了就跑非常不靠谱的怂样,诱使对手上当。如他所愿,对手们也非常配合的每每上当中计,使韩信计谋得以实现,立下赫赫战功,也因而成就了韩信的伟名。 韩信熟练运用《孙子兵法》,取得骄人的功绩,为刘邦争霸立下汗马功劳,从而使自己封侯封王。当然,也可以说是强劲的对手成就了韩信!不是吗? (四)成败生死知己,决非一切由己 刘邦忌惮韩信功高盖主,韩信也不是傻子,他也知道做了皇帝的刘邦,不再是昔日的刘邦,伴君如伴虎啊!早期做楚王的时候,刘邦找了个有人告你造反的借口把韩信拘回洛阳,赦免死罪,降为淮阴侯。韩信是个耿直的人,有什么话不藏不瞒。他为刘邦立了汗马功劳,却被猜忌,久而久之,心生怨愤,把自己的不满也说出来「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韩信深知刘邦的心病,就装病不参与朝政。 他也有一个心腹陈豨,此人后来在外造反,韩信受了牵连。等刘邦带兵去平定动乱的时候,皇后吕雉利用这个时机除掉韩信。指使人造谣说韩信跟心腹陈豨勾结,企图在「 ”后院点火”挟持皇后太子,二人里应外合。萧何虽然赏识韩信,但都是在忠于刘邦的前提下的赏识。谁要是对刘邦不忠,想造刘邦的反,萧何能干吗? 所以吕雉皇后找来忠贞不贰的萧何,说了韩信意图造反的事,萧何就与皇后二人商量着骗杀韩信的办法。可惜昔日驰骋疆场的韩信,反而被知己萧何和皇后骗杀。于是便有了这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死在一个弱弱的女子之手,恐怕这是韩信做梦也想不到的一种死法了。 (五)名将身死钟室,难道是天意? 虽然说韩信凭借赫赫战功获得了刘邦的倚重,可是他拥兵自重,功高盖主,也引起刘邦的不安和戒备。在临晋之战俘虏魏王豹后,刘邦就开始把韩信的精锐部队调开了,司马迁《史记》中记载:「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可见,刘邦早就防着韩信了。 楚汉争霸结束后,刘邦为了分散各位将领的兵权,封了很多王,韩信被封为楚王。西楚霸王项羽是和刘邦争夺天下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胜者为王。刘邦分封诸王,封韩信为楚王,可见也存了要杀他的心思。但是刘邦才平定天下,不想马上杀了大功臣落个骂名。《西汉演义》里也有记载说刘邦为了江山稳固,曾对韩信许下三不杀的诺言:「 ”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最后韩信死于皇后吕雉之手,用的是竹剑。刘邦在得知韩信被杀后是「 ”且喜且怜之”(《史记》)。表面上看不是刘邦杀了韩信,但是若不是刘邦存有杀他的念头,若不是他授意,吕雉和萧何就敢杀了刘邦的爱将吗?恐怕借她个胆子也不敢吧! 韩信临死前说了一句话「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大概意思是很后悔没有听鹏通的话,坐看项羽和刘邦相争,坐收渔翁之利。如今被女子所杀,难道是天意吗? 原来蒯通曾经劝说韩信自立为王,三分天下,「 ”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归汉,汉人震恐。”但是,韩信坚信刘邦不会亏待自己,没有采纳。 其实韩信还是忠诚于刘邦的,没有造反的意思。清代包彬有诗维护他「 ”鸟近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古人早就说过「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但是更多人认为他错在不懂明哲保身,唐代李坤也是对此感慨不已。「 ”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可是韩信不懂明哲保身,终难得功成身退之果! (刘邦) 【作者简介】胡秀红,山东德州人,爱读书,喜写作,曾在纸媒和文学平台发表文章多篇。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点一下文末「 ”在看”。 历史文化类投稿邮箱: 小说散文类投稿邮箱: 顾问:朱鹰 、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编辑:洪与、邹舟、大烟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巧合,难道真的是天意

巧合,指恰好吻合;正巧一致。语出《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可见天意有定,如此巧合。”世上真有如此巧合的事情?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惊人巧合吗?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史上的十大惊人巧合,令人惊讶的巧合盘点

隋唐宋三朝,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这难道是天意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共出现过九个大一统王朝,它们分别是秦、汉、西晋、隋、唐、宋(北宋)元、明及清朝。在这九个王朝中,隋唐宋三个朝代,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让人细思极恐,这个共同点是什么呢?一、隋朝公

为何韩信至死不敢谋反

韩信是楚汉之交非常有名的兵仙、战神,他为刘邦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韩信的结局却十分凄惨,被刘邦忌惮,最后惨死在钟室。韩信知道刘邦准备铲除功臣,那他为什么不选择谋反呢?因为刘邦手上有一个足以和

历史上韩信到底是怎么死?

吕后与萧何合谋,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

历史上最悲壮的5位名将,他们死后王朝就随之灭亡,莫非是天意

1.李牧李牧是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先是在赵国北部抗击匈奴,当时匈奴兵强马壮,屡次侵犯边境,每当匈奴前来时,李牧都命令部下龟缩城中,示弱匈奴。人们都认为他是胆小鬼,几年

历史耿弇为何功高震主却得善终?

...冷薄无情,过河拆桥兔死狗烹是常见的事。但汉时有一位名将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人,最后却能独善其身暗度晚年。那么,此人是谁呢?同样是一代名将,韩信成为开国功臣却身死族灭,岳飞忠心为国却惨遭杀害,而本文为大...

历史耿弇为何功高震主却得善终?

...冷薄无情,过河拆桥兔死狗烹是常见的事。但汉时有一位名将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人,最后却能独善其身暗度晚年。那么,此人是谁呢?同样是一代名将,韩信成为开国功臣却身死族灭,岳飞忠心为国却惨遭杀害,而本文为大...

一场战争,致使两个名将身死,证明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错误的

贞明四年(918年),八月。后梁末帝朱友贞派遣贺瑰,谢彦章,朱珪等人率马步兵十万,出大梁向东北至濮州。遵照梁末帝的设想,先抵挡住晋王李存勖的南下攻击,如战局顺利则进行反击,而后徐徐北上收拾已然丢失殆尽

刘邦身边的大将_刘邦身边三位大将怎么死的

刘邦身边三位大将怎么死的韩信,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7]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8]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彭越,西汉开国功臣、著名将领,秦

曹操这一招,几十年后坑死钟会,更把在魏国造反变成地狱模式

读三国历史,有个奇怪的现象。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是军队数量最多,兵源成分最杂的。然而,士兵叛变规模却最小。纵使有将领叛变,但是却无法携带军队一起叛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三国末期,夏侯霸投降蜀汉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