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那些翻脸后决绝的友情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盘点历史上那些翻脸后决绝的友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盘点历史上那些翻脸后决绝的友情

友情,是中国几千年来构建中国良好社会道德的一种感情,是人类从群兽环伺、自然环境恶劣时代的弱势群体走上食物链顶端的一种力量的维系!友情,经过社会的变迁、人类的发展逐渐从血缘友情到同族友情再到异族友情,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广阔、包容,天涯若比邻、四海为一家的歌颂咏叹让人们悠然神往,钟子期、伯牙的知音之交,管鲍的莫逆之交,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陈重雷义的胶漆之交,元伯巨卿的鸡黍之交,角哀伯桃的舍命之交,刘关张的生死之交,孔融和祢衡的忘年之交无不令人击节长叹! 友情,经过孔子的说教变成了古代传统人伦的重要构成,儒家学说里面对择友、待友、断绝友情方面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择友方面儒家经典有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阿谀奉承、没有原则的人,喜欢搬弄是非的人,夸夸其谈的人叫朋友不但不会长进,甚至连身家性命都会丢掉;与正直的人、真诚而信赖的人、博学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不但可以培养品行,还能使自己增广知识与技能、纠正自己的错误,获益良多。 在待友方面,就是日常与朋友交往时要做到几点。 首先讲究言而有信。儒家经典有云:「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不论守信的是坏事还是好事,只顾守住诺言,不是一个品行端正的朋友,而是小人之行。 其次要对「 ”友”尽到「 ”诚”。这里指的诚指的是当朋友做了一些「 ”坏事”时,要帮助朋友改正,而不是一味的包庇。 第三则是与朋友交往时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一定的分寸。《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交友时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隙,留一点余地。 在断绝友情方面,就要做到「 ”君子绝交,不出恶语”,指有道德的人即使绝交也不互相诋毁。如管宁华歆的割席断交,嵇康山涛的书信绝交,虽然他们迫于不同的情志与政治立场不相往来,但却是惺惺相惜、彼此敬重,华歆即使被管宁主动割席断交,但依然一有机会就不断的举荐管宁出仕为官,山涛即使被文坛领袖嵇康书信断交,但当嵇康被司马昭处死后依然倾心培养嵇康的儿子长大成才。汉朝的萧何和曹参在汉朝建国后因为功劳分配的问题断绝关系,当刘邦怀疑萧何忠心询问曹参时,曹参力证萧何忠心耿耿,而当萧何临终前被吕后询问谁可以继任丞相时,萧何推举了曹参,而曹参即使大权在握后,仍然按照萧何定下的治国规则实行, 留下来「 ”萧规曹随”的美谈。萧规曹随,不仅仅是一个正直无私的人的心胸宽广的写照,也是对于友情断绝后如何处理关系的光辉典范! 古代也有一些前期交好,但到后期却翻脸无情、甚至互相攻伐的故事,也令人不胜唏嘘! 1、 张耳陈余 巨鹿之战前张耳和陈余这对忘年挚友,亦师亦友,情同父子,形影不离,自从劝陈胜手下将领武臣打下赵地后自立为王,张耳为丞相,陈余为大将,武臣因姐姐轻慢部将李良招怨被杀后,张耳、陈余打败李良立原赵王之后赵歇为赵王继续一文一武的掌控赵国,这成为了两人「 ”情比金坚”、荣辱与共、「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最好写照,堪称两人友情的黄金期。 可是再深的感情也架不住时间的魔力与危难的侵蚀。巨鹿之战时,秦军将张耳重重包围在在巨鹿的孤城中,陈余率赵国主力驻扎城外不敢营救,张耳派使者苦苦求陈余尽快解巨鹿之围,但陈余苦于力量不够,表示张耳可能不免一死,自己愿留下这点部队以便将来为张耳报仇。 巨鹿解围后,张耳责问陈余为何不见死不救,陈余百口莫辩,愤恨之余交出兵符信印表示放弃兵权以向张耳谢罪,这一举动让张耳始料未及,陈余也觉尴尬,为给张耳下台阶找个借口出帐,内心希望张耳也冷静思考下,期盼着张耳念着过往友情以及体谅自己的良苦用心会将兵符归还,没想到张耳听从了幕僚的建议拿走了印信兵符,等陈余回来后立即明白张耳的用意,友谊的小船即刻倾覆了,两人的友谊彻底破裂,从此分道扬镳。 项羽分封诸侯王时,封张耳常山王,原赵王歇封于代,陈余只被封侯,这让在陈余十分不服气。陈余立即联络同样不满项羽的齐王田荣,借来援兵赶走张耳迎赵歇复赵王位。 张耳逃脱后投奔多年的好友、老乡加亲家的汉王刘邦,在其麾下从事!汉王召陈余击楚,陈余竟以「 ”汉杀张耳”为条件。两人的友谊、贤名荡然无存,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过了没多久,刘邦派张耳协助军事大家韩信北上开辟疆域,兵锋所指赵地,因为陈余的迂腐与不懂变通,最后遭遇了韩信的背水一战,陈余被杀、赵歇被俘、赵国被灭,张耳因为与刘邦的亲密关系最后继续被封为了赵王。 二位曾经肝胆相照的忘年交的大梁人同乡,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顾忌手足情义,见利忘义,最后都是以怨报怨。最终将本来可以万古流名的友谊典范的名字变成了反目成仇的代名词。 2、 王导与周顗的「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东晋年间,西晋王朝经过八王之乱与外族入侵,中原王族南渡,司马睿在得到王导王敦为首的江南士族的支持下成立东晋王朝。王导在朝为相,王敦在外为将,王家兄弟左右着东晋王朝的最高权力,但随着王敦在外统军势力越来越大,司马睿代表的皇族也对王敦的势力也越来越忌惮,在旁边大臣的建议下就有了削去王敦军权的想法,最后王敦得知以「 ”清君侧”的名义攻入首都建康。 王导虽然权倾朝野,但对皇帝的权威还是很敬重,再加上王敦的军队在外,首都建康的军权和兵力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上,王导惧怕因为王敦的突然起兵引起皇帝对整个王家族人忠诚的怀疑和「 ”里应外合”的疑虑,于是率领王家族人每日到宫前下跪请罪。 一天早朝时,王导碰到了早朝的周顗,王导与周顗前期私交甚好,在《世说新语》里留下了精彩趣闻!但是周顗为人正直豪爽,不惧权势,素有才能,逐渐获得了皇帝的信赖,而且对王导王敦一些不法行为看不下去就会直接批评,这次因为王敦起兵的事情,皇帝特意召集周顗询问王导是否忠诚可靠以及下一步如何处理王敦起兵事宜。王导碰到了老朋友,为了身家性命与整个家族的生存,向周顗大声呼救「 ”伯仁,我们一家100多人的性命,就靠你了!”周顗经过王导面前时和听到王导的呼喊后并没有任何反应昂着头直接进入宫内。但是周顗和皇帝密谈时却极力为王导开脱,称赞王导扶立皇帝建国有功,而且素有治国才能,绝不会是与王敦一样的乱臣贼子,皇帝深以为然没有治王导一家的罪。当周顗退朝时王导呼喊周顗想询问宫中的情况,但周顗仍然没有搭理王导,并且和旁边的同僚说「 ”明日定要杀掉那些造反的乱臣贼子,为皇帝夺过黄金印来”。周顗回到家中后特意向皇帝上奏了一封书简,为王导说情!皇帝听取了周顗的建议后特意接见了王导,并且委任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和周顗一起筹备防御王敦的大军。 最后不幸的是,忠于皇帝的部队不敌王敦能征善战的部队,皇帝只能委曲求全地给王敦加官进爵,王敦一下掌控了朝中一切权利,接下来王敦为了剪除异己,特意问了对周顗的处理态度,因为王导并不了解周顗为他们王家开脱罪名所做的一切事宜,在王敦的一不做二不休的处理态度下,周顗被处死。最后王导在检索大臣上书给皇帝的书简时才明白周顗的良苦用心,完全错怪了周顗,自己态度的不明确、不明智导致了周顗直接被处死,王导拿着周顗的奏章时痛哭「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为而死!九泉之下,怎么面对这样的好朋友啊!” 二位曾经很好的朋友,一个知道对方的忠诚与才能,但另一方却不知道对方的人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善良厚道、高风亮节的一方被不辨忠奸、厚黑心重的人给间接陷害致死。 3、 苏轼章惇 苏轼和章惇是好友,早年章惇对苏轼极为推重,曾致书苏轼劝诫他慎言,两人年轻时经常一起出游。后来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关系逐渐疏远。 在当时的政局重,苏轼属于中间派,章惇则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党。由于苏轼屡次陈言新法的过失,被新党视为眼中钉,拼命从其诗文中寻找「 ”罪证”,一意将他置于死地。 当时新党中的李定、王珪、舒亶等人,利用苏轼的诗句「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认为苏轼自比「 ”蛰龙”,诬陷他有不臣之心。苏轼因此下狱,其间非常绝望,以为必死无疑,写下了「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悲愤诗句。 就在苏轼性命攸关之时,新党阵营里的好友章惇站了出来,他在神宗面前与同僚据理力争,说诸葛亮号「 ”卧龙”,但谁能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以此力证苏轼的清白。退朝后,章惇当面痛斥当朝宰相王珪:你是想让苏轼全家都灭口吗?对于这番诘难,王珪无言以对,只能说自己是从舒亶那里听来的。章惇厉声道:舒亶的口水你也吃吗?一连串的逼问,令王珪哑口无言。在多方的营救下,再加上神宗恪守「 ”不杀读书人”的祖训以及太皇太后等人的劝告,本来就没有杀害苏轼之心,最终苏轼保住了性命。 时过境迁,神宗逝世后,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不支持新法的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革除王安石变法弊端,重新启用司马光等旧党人士,重整朝政。王安石等新党重要人士在旧党的排斥下相继离开都城,而唯有章惇等部分新党人士仍然与旧党就废除新法据理力争。在争论之时,由于言辞激烈,激怒宣仁太后,除此之外,苏辙等旧党人士的排斥也导致章惇被贬出京。因为此次的被贬,章惇对所有旧党认识包括苏轼再无任何好感。 宣仁太后去世后,哲宗亲征,旧党失去了支持的力量,新党开始得势,章惇大权在握,章惇对旧党开始打击报复,虽然苏轼不为旧党倚重,严格意义来说只能算是一个中间派,但恨屋及乌,章惇实行了非常大力的报复,先把苏轼贬谪到环境恶劣的岭南,看到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句中透露的乐观悠闲的生活状况,再下狠心将苏轼贬谪到当时环境最为险恶的海南,将苏轼置之于死地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但随着徽宗皇帝的继位,章惇的失势,苏轼获得了进京任职的重任,章惇的儿子章援,也同时是苏轼的学生,惧怕苏轼会打击报复章惇,写了一封信给昔日的老师苏轼探探口风,但早已看空世事变迁、豁达大度的苏轼回信中表示:往事已过去,就不要再提了,还推荐了一些如何在南方生活的常备药材给章援。 二位曾经很好的朋友,因为政见的不同,导致了怨恨滋生,章惇虽然对苏轼有救命之恩,但不能因为自己被旧党贬谪就把无权无势、不喜党争就事论事、没有搭救自己一把的苏轼怨恨起来,在得势后实行非常大的打击报复,章惇的心胸狭窄与睚眦必报的狠性表露的一览无遗,这和王安石和苏轼先敌后友、相逢泯恩仇的关系处理结果有着天壤之别,足以见证王安石与苏轼的忠厚品行!不知道算不是中国文学史的幸运,因为章惇的打击报复,苏轼流连民间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诗词歌赋,把一缕文脉传送到了当时还是文化贫地的岭南和海南,而章惇的残酷无情、打击报复也不幸地进入了史书的奸臣传中。 历史上还有许多朋友,因为政治斗争、利益冲突而导致反目成仇的,如唐朝中期李商隐与牛党领袖令狐绹之间的恩怨纠缠,明朝武宗时期李梦阳与康海之间恩将仇报的典故,但因为他们之间的友情不是非常深厚、并没有达到很交心的地步,不具有代表性,小书童就不再叙述了! 小书童认为:真正的友情是彼此之间真正的知心知意,不会因利益的纷争、不同的政治立场而导致友情的决绝甚至仇视,只会随着时间的积累,如同美酒佳酿一样弥久弥醇!

相关参考

古人取名的那些事儿,盘点历史上奇怪的人名

恰如俄国学者伊·谢·科恩在《自我论》里所称,原始人姓名的诞生是古人自我意识萌芽的出现。没人能确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字的人,但这个人一定是存在过的,从他意识到自己为自己命名的那一刻起,有关起名的争议和

盘点人类历史上那些奇葩的税收,一个比一个奇葩

  说起税收,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了,税收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国家的发展,国家的进步都是于税收脱不了关系的,而且税收也是国家找人民要钱最具有法律效应的,纳税是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所应尽的责任。不

盘点历史上那些令人窒息的操作,这六种操作,哪种最清新脱俗呢

有人问我:历史上有哪些令人窒息的操作?我琢磨了很久,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一不小心就会写错!窒息是指:​因周围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严重困难乃至停止呼吸。历史上令人窒息的操作,意思就是说在历史

盘点中国古战场上那些没有打过败仗的"妖孽"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相对的一面,就像那句古话所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在历史中那些多如牛毛的将领中,偏偏有着这么一些妖孽,一生征战未尝败绩。吴起。吴起是战国初期的军事家,同时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他

盘点历史上那些临死前都要皮一下的人,皮可以,连累到他人好吗

有人问:历史上有哪些临死前还要皮一下的人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面对死亡这种压抑沉重的事情,将死者万念俱灰,旁观者不忍直视,大多数人对死亡那是很害怕的。但是历史上还真有那种死前也要皮一皮的人,真是让人哭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盘点历史上那些叫人称奇的死刑幸存者

弗朗西斯:狱警喝醉电刑没成功1945年,16岁的威利·弗朗西斯因为谋杀一位药店老板而被判电刑。1946年5月3日,在执行电刑的过程中,由于安装电椅设备的人员喝醉酒,电刑没有执行成功。当时观看电刑的人听

不要整天坑爹,今天盘点一下,东汉末年,那些坑儿子的人

现如今,「”坑爹”一词已经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或者是单纯的吐槽。在历史上,吕布是一位实力坑爹的主。不过咱们今天不讨论坑爹,而是聊聊那些坑儿子的举动。东汉末年是个动荡的年代,刀光

盘点汉废帝刘贺干过的那些荒唐事被废除皇位

刘贺是历史上的汉废帝,虽然是西汉王朝的第九位皇帝,但实际上只做了二十七天的皇帝。刘贺在即皇位之前被封为昌邑王,这个昌邑王的封爵是继承自他的父亲刘髆。因此,刘贺就是刘髆的儿子。刘髆是汉武帝的儿子,被封为

盘点那些影响后世发展的十大发明

三国,是一个能人辈出的时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枭雄,而三国就是这么一个时代。且,三国不仅是辈出也是一个思想相碰撞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有很多的发明是影响了后世历史的发展的,那么,到底三国的哪些发明影响了

突然死亡:盘点那些遇暗杀或遭袭击的德军将领

喜欢二战历史的朋友请关注烟雨,我写作二战德国的人物、军衔、制服等题材,介绍历史供学习批判,揭露法西斯的罪恶。更多史料请点击我的用户名,在「”文章”里查看。在二战中,纳粹德国有许多党卫军或国防军的高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