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古代的 ”贡狮”来看狮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发展

Posted 月氏

篇首语: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通过古代的 ”贡狮”来看狮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古代的 ”贡狮”来看狮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发展

在公元87年,距今1900多年以前,来自中亚的一个古老的国家大月氏国向东方派出了一个神秘的使团,这个师团的目的地是属于东方的汉朝的都城洛阳。在这个使团的中央有四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这个大车上放着一个大木笼,木笼里装着一头身躯非常高大的金毛雄狮。这头狮子不时的发出令人恐怖引得吼叫声响彻在沿途的山谷之中。大月氏国为什么为什么要派出使团到汉朝?又为什么特意带了一头金毛雄狮作为礼物呢? 大月氏国在先秦时期是生活在我们国家河西走廊张掖到敦煌一带的一个游牧民族。月氏国曾经非常强大,在西域的很多的小国都是它的附庸国。到了西汉初期的时候,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又兴起了另一个游牧民族政权匈奴,匈奴也想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西域地区。一山不能容二虎,匈奴就与月氏产生了矛盾和对抗,在匈奴的老上单于的时候就派出强大的骑兵攻打月氏国,月氏战败,月氏国王就做了老上单于的俘虏。老上单于残忍的杀害了月氏国王,并且把月氏国王的头颅做成酒器供自己饮酒。这被月氏人认为是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奇耻大辱,从此以后就和匈奴结下了血海深仇。 被老上单于打败以后,月氏人就逐渐西迁移,其中有一支就迁移到了中亚的阿富汗和印度北部一带,重新建立了一个大月氏国。当匈奴与月氏在西域地区展开争夺的时候,它同时也与中原的汉王朝展开看战争。等于开辟了两条战线,一条战线跟月氏打仗,另一条战线跟中原的汉王朝打仗。到西汉汉武帝的时候,派卫青霍去病出重兵对匈奴展开了决战。后来打败了匈奴,使匈奴的势力退出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也重新得以开通。大月氏国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月氏国王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感恩于汉王朝,汉王朝替他们报了仇。另一方面对汉王朝又产生了仰慕之情,觉得汉王朝非常强大。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心情,就是有点歉意。原来在汉朝于匈奴决战之前,曾经派出张骞出使西域,到了大月氏国,试图和大月氏国联手从东西来夹击匈奴。当时的大月氏国以种种理由回绝了,没有联合汉朝对匈奴作战,而这个时候他得到了汉朝战胜匈奴的消息,所以心中还是有一些愧意的。在这样的一种复杂的心情的背景下,就决定派出使团,出使汉朝,与汉朝永结友好。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东汉的章帝时期,初次出使汉朝,要带什么礼物呢?月氏国王就想到了狮子。 狮子这种动物是属于热带地区的一种大型猫科动物,在古代的时候主要生活在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属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第二个区域是在南美洲,第三个区域就是我们亚洲的印度次大陆。大月氏国当时控制着印度的北部阿富汗这个区域,所以盛产狮子。狮子高大威猛,被誉为「 ”百兽之王”,所以在大月氏国备受人们的推崇,在动物里面地位非常高。大月氏国的国王也知道中国境内有大象,老虎,但是没有狮子,所以自己亲自挑选了一头金毛雄狮作为礼物准备送给汉王朝。 经过长达万里,时间将近一年的长途跋涉,大月氏使团就到了东汉的都城洛阳。洛阳人从来也没有见过狮子,所以得到消息之后,万人空巷,纷纷前来围观狮子。东汉的汉章帝也是第一次见到狮子,所以以隆重的礼仪来欢迎大月氏国的使团,并且回赠给月氏使团以丰厚的礼物。月氏使团在洛阳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就返回自己的国家。这一段历史在史书上是有明确的记载,在《后汉书》里面,汉章帝章和元年记载了这样的一句话: 月氏国遣使献扶起拔,师子 「 ”起拔”有一点像鹿,尾巴很长的怪兽。「 ”师子”,「 ”老师”的「 ”师”这更加说明在此之前,我国境内是没有狮子的。这是我们国家有史记载以来第一次狮子入华的记载。 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孝文帝的孙子孝庄帝的时候,这位皇帝是一个非常有好奇行的皇帝,正好他在位的时候,中亚的波斯国也就是今天的伊朗一带也向北魏进献了一头狮子,这头狮子被孝庄帝放养在华林园里面。这个孝庄帝就产生了一种好奇心,所以命人就猎获了两只老虎,一只豹子一同放入华林园中,想看一出狮虎斗。结果,当把狮子,老虎,豹子放在一起的时候,很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史书上这样记载: 虎、豹见狮子,悉皆明目,不敢仰视。 这一幕让孝庄帝打开了眼界,但是孝庄帝还不甘心,在华林园里面,还养着一头黑瞎子,就是大黑熊。这个黑熊脾气暴躁,平时老虎也要怕它三分,所以他就命人把黑瞎子放进了华林园,看看这个黑瞎子和狮子谁更厉害。结果当黑瞎子靠近狮子的时候,一闻到狮子的味道,就吓的叫了一声,扭头就跑。这一下,孝庄帝算是彻底服了狮子。从此以后,狮子的威猛强大就从洛阳的宫廷传遍了洛阳城,又从洛阳传遍了全国。我们封建时代的帝王把西域各国进贡的狮子看做是对中原王朝天朝大国地位的一种认可,所以在不断第接受贡狮。 在东汉之后,北魏之后,隋朝,唐朝,后来的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都不断地有西域向中原王朝进献狮子。但是随着狮子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原王朝,中国封建王朝的帝王也意识到他们也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首先的问题是狮子来到中国以后地位非常尴尬。我们中国古代传统上有一种动物崇拜,比如说北方的游牧民族崇拜狼,有所谓的狼图腾。中原王朝天上飞的我们崇拜两样,一样是龙,一样是凤。天子就是「 ”真龙天子”而皇后被人称为「 ”人中之凤”。底下跑的百兽之王就是老虎,老虎虽然没有狮子厉害,但老虎毕竟是我们本土的动物,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老虎在中国的民间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了。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兵符就称为「 ”虎符”,古代将军作战议事的那个庭帐被称为「 ”虎帐”,非常威武的将军被称为「 ”虎将”,刘备身边就有关张赵等五虎上将。所以狮子到了中国之后,它的地位很尴尬,虽然很厉害,但是没有地位了。 第二点,狮子进入中国之后,它的用处不大。比如说动物里面,马既可以拉车,同时又可以作为骑兵部队的坐骑,上战场杀敌。牛可以拉车,也可以种地。猪和羊既可以作为祭品,又可以作为老百姓的食品。但是狮子既不能拉车种地,肉也不能吃。所以狮子除了观赏百无一用。还有第三点,令封建帝王非常头疼的是贡狮活动使他们花费巨大。人家贡狮之后,按照礼尚往来的原则,中原王朝要向人家回馈大量的礼品。当年汉章帝,孝庄帝是怎么回馈月氏国和波斯多的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到明朝的时候有一条记载我们可以反推当时汉朝和北魏的时候他们回馈的礼品。 在明代明宪宗成化十九年的时候,公元的1483年,中亚有一个国家叫做撒马尔罕,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市向明朝进献了一头雄狮。进献这头雄狮之后,明宪宗按照礼尚往来的原则怎么回馈撒马尔罕使臣的呢?当时史书记载,有几十只金丝楠木的油漆的明光善良的箱子,里面放着丝,罗,绢,还有细棉布,还有一部分精美的瓷器,茶叶和其他的手工艺品,装满了几十只大箱子,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如果说是一般使节,可能对这个回赠已经非常满意了。但是撒马尔罕使团里面的使团长很有意思,这个人叫怕六湾,他长期作为外交使节,同时对中国的文化又非常了解,所以出使明朝是他揽过来的一件美差,来了之后就想好好地捞一把。所以见到数十只大箱子的馈赠之后,他心里面非常高兴,但是表面上还装作不高兴,所以接下来有做了两件非常荒唐的事。 第一件事,主动向明宪宗提出来要追加赏赐,明宪宗以往的时候还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但是碍于面子就答应追加给怕六湾还有另外一个副使两个人各50两白银,其他的使团成员各5两白银。明宪宗想这下该满意了吧,结果没有想到,怕六湾接下来又做了一件荒唐事。 怕六湾回到驿馆之后,结果就住在驿馆里面不说走的事了。因为是外交使节,按照当时的礼仪是要用公款来免费第提供他们食宿的,所以怕六湾和他使团里面的成员白天吃饱喝足之后就在北京城旅游观光。这样一过就是将近两年的时间,不提走的事了。明宪宗后来知道这个事情以后,觉得很不成体统,后来就在明成化二十一年不得不下了逐客令,让人强行把怕六湾一行从广州送出国境。这样的一个事件在贡使外交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这就让中国的皇帝觉得贡狮活动是得不偿失的。到了清朝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的时候,康熙帝接受了来自葡萄牙的一个使臣送来的非洲的雄狮,从此之后康熙帝就下令以后再也不接受西域的贡使献来的狮子,所以长达1500多年贡狮这个活动从此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按理说贡狮活动销声匿迹之后,狮子就应该在我国消失了,但是狮子文化却在我国开出了灿烂的花朵,这是为什么呢?这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关。东汉的都城洛阳白马寺是佛教进入我们中国之后修建的第一座寺院,被称为佛教的组庭,从此之后洛阳就成了佛教对外传播的一个中心,而且随着佛教从洛阳向全国各地的传播,狮子的文化也逐渐为老百姓所熟知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直到我们亚洲狮子主要产在印度,佛教就源自印度,是公元前的6世纪,在印度产生了佛教。佛祖释迦摩尼在印度非常有名望,而且最主要的是因为狮子在印度备受追崇,所以释迦摩尼佛就被称为「 ”人中狮子”,「 ”大狮子王”,他座下的坐骑被称为「 ”狮子座”,而释迦摩尼佛的说法被称为「 ”狮子吼”,象征非常有威严,非常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狮子也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在洛阳广为流传的一个传奇故事又为狮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增添了另外一层轻松的幽默的色彩。 这个传奇故事的名字就叫「 ”河东狮吼”。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陈慥,字季常。这个人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后。陈慥的父亲叫陈公弼,曾经长期在北宋地方和中央为官,是一个省部级的高官。陈慥排名老四,上面的三个哥哥也都在朝为官,所以他们的家族在洛阳有豪宅,也有田产。这位陈慥长大,本来他也满腹经纶,想在政治上有一番抱负,但是后来屡试不第,仕途上很不顺利,由于当时的洛阳流行佛教,所以自己就开始吃斋念佛,变成了一个在家修行的居士。后来他又对洛阳都市生活产生了厌倦,就带着自己的家小隐居在湖北黄州岐亭这样的一个地方,自称为「 ”龙丘居士”,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在北宋宋神宗元丰三年,在1080年的时候,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做团练副使。苏东坡年轻的时候就好陈慥有交往,因为苏东坡曾经在陈慥的父亲手下做过幕僚。当陈公弼在陕西做凤翔知府的时候,苏东坡是佥判,这个时候苏东坡就与陈慥有密切的交往。苏东坡来到黄州之后,就特意拐到陈慥的府上来拜访陈慥。陈慥听说大文豪自己的好朋友苏东坡来了也非常高兴,请来了很多好朋友来为苏东坡接风洗尘。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已经到了深夜,这个时候陈慥就把家里面畜养的那些歌妓召来,让她们来歌舞助兴。苏东坡和陈慥他们也随着这些歌舞的节拍手舞足蹈起来,场面十分热闹。 正在他们兴头上的时候,结果他们没有想到的一幕发生了。只见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一位中年妇女在一群丫鬟的簇拥下来到陈慥和苏东坡餐桌前面,指着那帮正在歌舞的歌妓就骂了起来。那帮歌妓一看一个个吓得灰头土脸,结果灰溜溜第没敢吭声,就都溜走了。陈慥也觉得非常尴尬,原来这个人就是他的夫人柳氏。这位柳氏的祖籍是河东地区,也就是今天山西的黄河以东的永济这一带。当陈慥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她发现陈慥又喜欢上了佛教,后来还到黄州去隐居,一开始自己觉得有些失落,但是仔细一想,也未尝不是好事。因为当时北宋的时候,有一种风气就是畜养妾,养妾之风非常盛行。当时柳十想陈慥吃斋念佛,也就不会去沾花惹草,自己守着这样一个一心一意对自己的丈夫,自己也应该知足了吧,所以心里面也很高兴。但是没有想到到了黄州之后,时间久了,陈慥就喜欢上了宾客,又喜欢上了歌妓,这让柳氏心里很不痛快,所以经常时不时地出来搅局,使陈慥感到非常尴尬。陈慥往往是一忍了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自己在政治上不成功,腰杆儿不硬,第二个方面毕竟自己是修禅的居士,好男不跟女斗,所以每一次当柳氏发火的时候,陈慥总是不吭声,然后默默地走向经堂,念起佛经。 当苏东坡来到陈慥的家里面出现的那幕情景,其实在前期的时候就经常出现。面对这样一个场景,陈慥觉得没有脸面,本来想发火,但是又把自己的火压了下去,一再地对苏东坡道歉。草草地就收了酒席,然后打发苏东坡住下。苏轼苏东坡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具有幽默感的大文豪,而且他饱读诗书,深通佛法。所以后来他想起这个事以后就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调侃这位陈慥好朋友,在这首诗中有这样几句话: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在这首诗里面,苏东坡就借用了佛教里面的「 ”狮子吼”的说法,出现了一个名词就是「 ”河东狮吼”,把陈慥的怕老婆的这种情景描写的淋漓尽头致。苏东坡在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他当时的诗词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一经发表天下皆知。所以后来苏东坡这首诗出来之后就形成了我们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第一个现象就是「 ”河东狮吼”就使我们联系起来一个悍妇的形象。另外一个文化现象是形成了一个成语典故,叫「 ”季常之癖”,也就是惧内怕老婆,而陈慥也成为我们中国历史上怕老婆的一个典型被载入了史册。 到了今天的时候,狮子起码在中国有三种不同的角色。第一种角色狮子是伴佛护法,凡是有释迦摩尼佛出现的地方,往往都会有狮子,所以我们大家就会注意到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大量的佛教雕像旁边有大量数不清的小狮子。这种情况在山西的云冈石窟,在河西走廊的莫高窟我们都能够看到。所以有佛的地方就有狮子。第二种在我们国家狮子在民间的文化含义就是镇妖辟邪,因为狮子威猛,强大,所以狮子进入我国之后,就在宫殿的前面,比如说在天安门的城楼前面,还有一些帝王陵寝的甬道两边,还有古代的衙署的大门前面,在古代一些富贵人家的大门外面甚至在一些桥梁房屋建筑上面我们都能够见到狮子,特别是石狮子这种雕塑。用这样的雕塑起到一种镇妖辟邪,来保佑帝王的统治或着官宦人家的财产能够永久地世世代代传下去,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比如说在今天北京的卢沟桥上,栏杆上面,雕刻了大量的石狮子,文物部门说有501只狮子,但是还有不同的说法,所以在今天的北京就流传这样一句歇后语: 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个城市都能见到狮子,石狮子雕塑的数量之大,石狮子分布的范围之广,在全世界恐怕都是独一无二的。还有第三层文化含义就是吉祥如意,狮子的形象经过民间艺术家的加工之后,显得憨态可掬,非常讨人喜欢,所以在我国的民间就形成了一种舞狮的一种风尚,人们逢年过节用舞狮子的形式来进行庆贺。在海外的华人圈子里面,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也往往有舞狮子的活动。在河北的徐水,还有广东的遂溪,舞狮子非常盛行,徐水和遂溪被称为舞狮之乡,可见舞狮子这样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非常流行。 综上所述,我们说狮子这种文化进到我们中国之后获得了一种丰沃的生长土壤。不过我们中国在接受石狮子的同时,也按照我们中国自己的方式来加以改造,比如说在真实的自然界里面,母狮子它的脖颈是没有一圈鬃毛的,只有雄狮才有,但是大家注意到,在我们国家几乎所有的石狮子的雕塑无论是母狮子还是雄狮的脖颈上都有一圈鬃毛,这是艺术加工,想制造一种威严的强大的艺术效果。同时在我们国家狮子的摆放是很讲究的,我们中国讲究男左女右,所以狮子在宫殿门前或者富贵人家的大门口摆放的时候也是很有讲究的,也是男左女右,只不过是按照出门的方向,雄狮的脚底下放一个绣球,象征这雄狮的权威。母狮子的脚底下戏弄这一个小狮子,象征着代代相传。吉祥如意的这样的一种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说文化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狮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其实也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相关参考

历史书中国睡着的狮子

1.拿破仑为什么说中国是睡着的狮子拿破仑曾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沉睡的狮子还是狮子!还是令人恐惧,令人望而生畏。对于拿破仑等中国文明和文化的竞争者而言,要做的是如何让这头狮子永远酣睡,或者就要让他

为什么古代官府和皇家门口都要放中国没有的狮子, 而不是老虎?

我们知道,中国大地自古以来盛产老虎,老虎这动物在中国古史料上经常出现,而狮子来自非洲,中国当地又不盛产狮子,这就奇怪了,为啥中国古代皇家和官府喜欢在门口放大家谁也没见过的狮子,而不是老虎呢?据史料记载

古代的石狮子也有等级之分

石狮子想必人人都见过,在古代,一些高门大户人家的门口经常立着两个威武的石狮子,模样十分嵬峨威武。那么石狮子事实什么时候显现的?又有着什么感化呢?石狮子的由来在古代的中国,是没有狮子这种动物的。狮子来到

古代的石狮子也有等级之分

石狮子想必人人都见过,在古代,一些高门大户人家的门口经常立着两个威武的石狮子,模样十分嵬峨威武。那么石狮子事实什么时候显现的?又有着什么感化呢?石狮子的由来在古代的中国,是没有狮子这种动物的。狮子来到

古代门口镇宅为什么放石狮子,而不是石老虎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记载:「”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老虎作为中国本土的动物,早在晋代就有人进行了圈养。而狮子是非洲才有的动物,可是古代人却在门口放石狮,而不

为何狮子成了看门护院兽

在古代中国是没有狮子这种动物的,据史料记载,狮子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汉章帝时期,而到了唐代的时候才有石狮出现。石狮子具有辟邪和富贵生财的含义,因此很多大户人家门口会打一对石狮子守护庭院,趋吉避凶。那么

皮丘的历史

1.貔貅的历史故事都有哪些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麒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并转化为财富,因此许多现代人将它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考古造假事件

考古学其实并不是我们普通人想象中的盗墓的,他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比如说可以通过研究古代墓穴的建筑结构和摆放的器皿来探索当时的经济文明发展水平,还有可能发现我们如今尚未发现的人类遗迹,这也对人类发展意义重

殷商时期的经济 解析殷商的经济发展主要有哪些方面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在甲骨文没有被发现殷墟没有被发现之前,人们对商朝的历史文化了解甚少,主要是通过后世历史记载得知,主要文化著作有《史记?,其次有《国语》,《左转》等,而殷墟与甲骨文的发掘发

浅谈城市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城市在战争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城遗址,是距今4300多年的粮台古城遗址,所以说,我们的祖先修筑城墙,已经有了4300多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用板筑的土墙,发展到高大的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