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Posted 大臣

篇首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贞观政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汉语拼音:Zhen\'guan Zhengyao),记载中国唐朝唐太宗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史书。唐代史学家吴兢著。全书十卷四十篇,约八万字。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编纂者吴兢(约669~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长期在国史馆任职。曾撰《唐书》98卷(一说65卷),《唐春秋》30卷,均已散佚,唯此书存。

大唐创业起居注

  《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凡10卷40篇,约8万字。它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分别采摘唐朝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同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45人的政论、奏疏。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精简机构、申明法制、崇尚儒术、评论历史得失等方面,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如敬贤纳谏、谦逊谨慎、防止奢惰等。此书约在9世纪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受到重视,也被列为皇家、幕府的政治教本。

  《贞观政要》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贞观政要》国内外现存的古写本有20余种,其中日本所存的18种,均属12世纪以前的写本。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勤有堂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贞观政要692324” 7

相关参考

贞观长歌,《贞观长歌》里的郑丽婉是武则天吗

《贞观长歌》里的郑丽婉是武则天吗?一、贞观长歌里的郑丽婉不是武则天。其历史原型是郑仁基。《贞观政要卷二》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

历史人物 唐太宗三断“桃花运

核心提示:本文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作者:亚瑟记载唐太宗跟若干大臣谈论治国为政之道的唐人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中,也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三次桃花运:第一次桃花运,发生在贞观元年(六二七)。幽州都

唐太宗如何拒绝三次飞到眼前的桃花运

记载唐太宗跟若干大臣谈论治国为政之道的唐人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中,也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三次桃花运:第一次桃花运,发生在贞观元年(六二七)。幽州都督右领军、庐江王瑗因为谋反被诛杀后,其宠姬籍没入

政要替身真与假

或出于安全考虑,或缘于谍海诡谲,或纯属阴差阳错……外界看到的不少风云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只不过是替身而已。  替身真假之辨,扑朔迷离,以其神秘、离奇和刺激吊人胃口,令人叹息。譬如,1996年解密的

晚晴百年政要与将领名人大全

  (1811年~1872年)>>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是清末政坛重要人物,湘军首领。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1838年他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历任礼部右侍郎,兵、吏部侍郎

历史秘闻 政要替身真与假

或出于安全考虑,或缘于谍海诡谲,或纯属阴差阳错……外界看到的不少风云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只不过是替身而已。  替身真假之辨,扑朔迷离,以其神秘、离奇和刺激吊人胃口,令人叹息。譬如,1996年解密的

先秦墨家的墨子到底是如何游说各国政要?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不可多得的农民思想家,其理论之深湛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更扩及逻辑哲学。其言语常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蕴含着卓然不群的辩论艺术。具体地说,他将辩难论说的手段列为七种,分别叫作:或

先秦墨家的墨子到底是如何游说各国政要?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不可多得的农民思想家,其理论之深湛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更扩及逻辑哲学。其言语常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蕴含着卓然不群的辩论艺术。具体地说,他将辩难论说的手段列为七种,分别叫作:或

历史人物 在桂系政要中,黄绍竑是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一位。

>“蒋桂战争”时期增援前方作战的“李白”二人部队贻慢,受到迁怒,后黄绍竑以“不威胁桂系”为前提同李宗仁白崇禧达成协议,让黄绍竑离开桂系到中央蒋介石下任职。在1948年李宗仁参选副总统之时,黄绍竑倾一己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后凶手被流放,一百多人为其陪葬

历史上的魏征,则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