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淮海战役时傅作义为何“友军有难 不动如山”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辽沈淮海战役时傅作义为何“友军有难 不动如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辽沈淮海战役时傅作义为何“友军有难 不动如山”

傅作义 资料图 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大风号·鬼说天下,原题:辽沈和淮海战役进行时,华北的傅作义为什么按兵不动?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前,国民党军在全国共分为五大战略集团:东北、华北、华中、徐州四个“剿总”和西安绥靖公署。而三大战役便是分别消灭了东北、徐州、华北三个国民党军的战略集团。 不过奇怪的是,三大战役并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先辽沈、后淮海、最后平津。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则位于北上可援助东北,南下可援助淮海的位置。那么辽沈和淮海战役进行时,华北的傅作义为什么按兵不动呢? 首先,当时解放军华北军区大约有近三十余万的兵力,而傅作义集团则有五十多万人。虽然以华北军区的部队很难全歼傅作义集团,但如果傅作义要出动主力北上或者南下,依然估计华北军区。 其次,国民党一直就有“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传统,傅作义也不例外。特别是傅作义担心自己派部队去援助东北或者淮海,一旦失败就会损害自己的实力,从而给蒋介石打击和罢免自己提供机会。 最后,傅作义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而是出身于阎锡山的晋绥系。如果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太无能,华北“剿总”司令是轮不到傅作义当的。因为派系不同,所以傅作义骨子里并不信任蒋介石。 当时傅作义最担心的就是蒋介石会以调动部队的名义将他从华北老家调走,进而将自己架空或者罢免,因为蒋介石曾多次用这种方法对付地方军阀。所以傅作义担心自己援助辽沈和淮海战场也会被架空。 综上所述,在辽沈和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傅作义想尽办法不派部队增援东北和淮海,还搞了“偷袭石家庄”的闹剧。

相关参考

著名战役之平津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 1949年

平津战役: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由地美、蒋、傅之间的矛盾,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举棋不定。傅作

辽沈战役后林彪为何特别致电李克农表示感谢

核心提示:历史上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是林彪指挥下的东北野战军的得意之作,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是战役胜利结束之后,一向心高气傲的林彪居然特别致电给李克农,这是怎么回事呢?林彪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

平津战役爆发之前,傅作义为何拒蒋介石

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解放军发动平津战役,前后历经64天,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民党军队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其实,早在

辽沈战役最后阶段蒋介石为何不让卫立煌离开东北

辽沈战役:如果位于沈阳市区内的机场都已不能降落,说明沈阳已经处在共产党军队的攻击中。杜聿明立即想到两个问题:首先是卫立煌的安全。深陷沈阳的卫立煌从地面逃出来的希望几乎为零,如果听任他落入共产党军队之手

辽沈战役林彪为何决定先打实力更强的廖耀湘兵团

1948年9月12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正式开始。11月2日,东北五十几万国民党军,特别是蒋介石引以为傲的廖耀湘兵团除了少数逃跑外,其余大部分被歼,整个东北全境获得解放。不过说起来有意思的是,

辽沈战役卫立煌为何要去东北当陈诚的替死鬼

现年五十一岁的卫立煌,出生在安徽合肥东郊卫杨村,十五岁那年因家贫无以为生,应招到庐州军政府当兵,后进入湖北学兵营,结业后投奔粤军,成为孙中山的一名卫兵。一九二六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他升任第一军十四

历史人物 解放战争中,郭景云率领的35军有多厉害

在解放战争中出现了三个比较有名的战役,在1948年的时候是辽沈战役,当时一方面歼灭了大量的东北国民党,还有一方面就是给剩余的国民党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当时北平缴总总司令傅作义就是代表,当时最害怕的就是东

辽沈战役:廖耀湘败于“反间计”

抗日时中共坐镇陪都重庆的周恩来指挥五千情报员;康生组织潘汉年、阎宝航、陈翰笙、熊向晖从事谍报;阎宝航潜伏于国民党军委会,窃取戴笠大量最高机密;国民党军统最重要的部门“电讯总台”潜伏了七名共产党间谍。这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1、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

揭秘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战略决定真的正确吗?

辽沈战役: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